冒慧嶸
冒慧嶸,教師,現居江蘇如皋。
請聽,是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指令,是低級的接受學習狀態。傾聽,細心地聽取,或許能“觸類旁通”或許能“舉一反三”,對教師或同學的發言獨立思考,發現新知。作為教師,就應當擔負起培養孩子傾聽能力的重任,幫助他們養成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習慣。只有掌握了傾聽的方法,學生才能愛聽。
當然,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開展必要的活動,讓學生明白“聽”的重要性。比如開展問題討論:人為什么有兩只耳朵一張嘴?可以指導學生收聽廣播,獲取有用信息。讓學生真正懂得“傾聽”對于我們的重要性。
會聽,是有效傾聽的關鍵。溫德爾·霍姆茲說過:“說是屬于知識的范疇,而聽是智慧的特權。”所以,傾聽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別人的聲音,究竟要怎樣“聽”才是有效的呢?
1、要有正確的態度。錢理群教授說:“(傾聽的)態度與方法,首先要求并培養一種開闊的閱讀視野,容納一切不同聲音的博大情懷。”因此,讓學生懂得,在聽別人說話時,我們要尊重別人,理解別人。要讓學生學會:(1)任何聽的內容都有對自己有意義的部分,要認真聽;(2)別人的發言可能會出現不同意見或錯誤信息,要堅持聽;(3)發言者時間可能較長,不要隨便打斷,要有禮貌地聽。
2、要有明確的目的。傾聽是交流的一種方式,是雙方的信息溝通。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明白:“我”要聽到什么,“我”能聽到什么,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傾聽,積極獲取相關信息。聽,要抓住別人發言時的關鍵信息。只有積極的態度,才能有聽的效率。在平日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提問問題,孩子們都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沒有認真思考后總是迫不及待地大聲說出來,甚至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他人見解。總是喜歡自己說,而且還希望別人都聽他一個人說,然而聽別人表達觀點時,就會顯得不耐煩,聽不進去。

3、要有完善的過程。對于別人的意見,不能全盤照搬,也不能完全否定,要學會批判接受。不能別人是別人的答案,我是我的答案,如果這樣就失去了聽的意義。聆聽別人意見的時候,要思考:別人和我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我還沒考慮到的地方又是什么。必要時可以做做記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禮貌地請求別人作出進一步的解釋。聽完別人的意見,在舊知中不斷構建新知,完善自己的答案。這樣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提高自己的認識。
愛聽,是課堂高效的保證。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是會聽和愛聽的表現。小學生個性心理的傾向性特征表明,愛聽是由他們對課堂本身的興趣決定的。他們往往以自身具備的傾聽能力和自身養成的傾聽習慣來決定聽什么,什么時候聽。那么在高效課堂中,如何保證學生愛聽呢?
1、讓學生具有新異感。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教學的程序往往是一種模式。諸如:請每個組派代表發言,請每組第幾號來展示。既然都已經確定好了,自己沒有任務或者任務已經領到,還管什么呢?時間一長,學生產生聽課疲勞。所以,教學實施,程序經常要有適當的變動。
2、讓學生具有參與感。傾聽在課堂上是一種安靜的行為,不發聲,豎起耳朵就行。這樣的動作時間一長,心思就會游離于別人的聲音之外,低年級學生尤為明顯。如果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提出具體的要求,讓他們不僅用耳,而且可以運用其他器官,伴隨別人的聲音,做著相應的事。比如:聽別人朗讀課文,你可以輕輕地模讀(只動嘴不出聲),你可以做出動作,你可以拿筆做上記號等。通過其他方式參與別人的朗讀,能讓學生專注于聽的過程,有效地提高抗干擾能力。
3、讓學生具有成就感。激勵性的教學評價必然會賦予學生成就感和榮譽感。老師富有激勵的評價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成就感。如“老師發現你有一雙特別靈敏的耳朵!”“你不僅認真聽了,還有自己的想法,真棒!”“老師欣賞積極發言的孩子,同樣也欣賞喜歡專心傾聽的孩子!”“你真會聽,是個聰明的孩子!”當然也可以用一些比較親昵、充滿關愛的動作,對認真傾聽的孩子給予適時的鼓勵和贊揚,“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等小小的動作,會讓孩子激動一整天,這樣他們傾聽習慣的養成就會水到渠成。
傾聽,不僅是一種能力,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素養,一種品質。從小處著手并持之以恒努力地教學生學會傾聽,是成就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