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斌(湘南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學校體育是在學校教育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既是文化活動又是技能實踐活動,是理論性、科學性、技藝性、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的統一。學校體育的這種特殊性決定在其在注重體育科學理論、體育技術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體育實踐能力的提高。學校體育與學校德育、智育共同組成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項基本內容和基本途徑,學校體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和實現個人價值和尊嚴的統一。首先,現代社會要求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在全面發展人的過程中,體育是一個重要手段。如何促進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正常發育,養成正確身體姿勢,如何增強學生的體能,提高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如何提高學生對自然的適應能力,學校體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平臺被寄予厚望。其次,學校體育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化。體育教學和訓練的對抗性,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可以加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體育活動可以娛樂學生的身心、陶冶情操,通過提高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認識和表現自身在運動方面的美,使自我身心得到更加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
第一、學生體質持續下降。近年來我國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與學校體育有著緊密關系的耐久力、肌肉力量、速度三項指標下降的速度最快最明顯。運動不足是我國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首要原因。考試升學還是用單一的分數標準選拔評價學生,在每分必究的升學錄取制度指揮下,學校、老師、家長、學生都被應試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體育課時得不到保證,教師、家長不重視學生的體育參與,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學校體育活動。其次是在教學工作中忽視學校體育工作。升學率是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和社會衡量學校辦學的最主要的指標,學校主要注重與升學有關的所謂“主科”教學,而體育作為一項不被列入升學考試的科目而逐漸被邊緣化,雖然國家以不同的形式下發了多個重要文件,以期通過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但這些行政命令治標不治本,直至今日學生體制問題沒有根本的改善,沒有改變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趨勢。
第二、學校與體育行政部門兩套具有體育行政管理職能的系統分軌運行,導致學校體育競技運動基礎功能被弱化。教育行政部門與體育行政部門分屬兩個獨立的行政部門,都具有發展我國競技體育的功能,這兩個部門有各自獨立的訓練、競賽體系,各自關注的重點不同,不能形成合力,甚至還出現了重復建設,互相摩擦的現象。競技體育行政部門注重的是少數頂尖、專業職業運動員的培養,走的是職業化、產業化的道路,卻忽視學校教育,沒有將體育市場化獲得的豐厚社會資源投入到學校體育,不能為學校體育發展注入活力。教育行政部門一直以來沿襲的是舊體制,沒有抓住時機,創新機制,錯失九十年代后體育社會化帶來的機遇,依舊走學校競技體育單獨發展的老路,學校高水平運動隊與專業體工隊不能銜接,從而造成體教脫節。
第三、學校體育在助力群眾體育發展上的缺失。我國群眾體育的科學化水平不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不高,年齡結構不合理,這種狀態已經持續多年,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體育設施數量不多,功能不健全,基層群眾體育組織覆蓋面不廣,也存在與學校體育方面有關的問題,比如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對外開放,大量的學校體育設施不能有效的用于群眾體育鍛煉,學校沒有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學生沒有掌握鍛煉身體的技術方法,不能認識到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第四、學校體育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作為體育教學目的,片面追求體育運動過程的“快樂”,這種“快樂”只是學生的本能需要,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興趣和需要。學生在體育課學習中不能通過耐心聽老師講解學習體育運動技術,不愿意通過刻苦的重復練習鞏固、提高已有的運動技術技能,多年的體育課學習之后不能掌握一、兩項完整的體育運動技術、技能。學校完全取消稍微有一些“危險”的體育項目,因為害怕學生受傷,將學生完全保護起來,抹殺了青少年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培養不畏艱險、頑強的個性心理品質。女生以柔美為美,害怕弄臟衣服,怕出汗,怕曬太陽,體育課上很難看到女生的身影;男生不愿意做運動量稍大的練習,嫌太累,太枯燥,太單調。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由教學的主導作用淪為“體育保姆”,在體育課中的主要任務主是保證學生在體育課中不能受傷,刪除體育運動中對學生身體稍微有威脅的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完全淪為“溫室里的花朵”。學校體育的這一現象否定了學校體育對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制約和促進作用,也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領導和管理。我國各級各地學校都受各級政府的管理,政府對學校體育的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各施其職,不可相互推諉。各地政府要將學校體育發展納入本級政府年度工作報告,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實施,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并鼓勵社會參與學校體育工作。教育部門要完善政策,制定標準,加強監督管理和科學指導,將學校體育納入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類教育規劃。體育部門要把學校體育作為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在技術、人才、場地和體育組織建設等方面加大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支持。校長是所在學校體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確保學校體育各項工作任務的具體落實。
學校應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做好學生健康檢查制度,各學校每年對所有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并將測試結果經教育部門審核后上報納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系統,使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制度的配套銜接。將有關學生在校的健康狀況及時向學生家長報告,按學生年級、班級、性別等不同類別在學校內公布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總體結果,要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將學生日常參加體育活動情況、體育運動能力以及體質健康狀況等內容。因地制宜組織實施好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
為學校體育創建適宜的學校環境,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學校體育的資金和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力度。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要優先支持農村和民族地區學校體育工作。學校體育資金的投入上要合理保證中小學校公用經費中用于體育的支出,并隨公用經費標準提高而逐步增加。建設學校體育設施要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體育活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還應鼓勵社會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各學校在建設體育設施時,要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中小學校體育設施技術規程》及相關學校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在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中統籌規劃學校體育設施,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項目中加大對體育設施建設和器材配備的支持力度,推動全國學校體育設施和器材逐步達到國家標準。大力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向青少年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在課余和節假日應向學生開放。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要加快教師的結構調整,教師的結構包括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性別結構。高校擴招后,我國各類師范院校及體育專科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體育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應將這些高學歷人才盡快的充實到學校體育教師隊伍中去,特別是農村中小學。通過制訂并落實配齊專職體育教師計劃,多渠道配備好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體育教師。加大國培計劃培訓體育教師的力度,拓寬體育教師培訓渠道,要對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體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要保障體育教師的待遇,體育教師在職務評聘、福利待遇、評優表彰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對體育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以及組織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要納入教學工作量。
各級政府及教育部門要認真宣傳學校體育工作的政策要求、典型經驗和有效做法,加大對群眾性學生體育活動的宣傳報道,廣泛傳播健康理念,引導廣大青少年、各級各類學校和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健康觀,形成珍視健康、熱愛體育、崇尚運動、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學校應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在校園舉辦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競技比賽中來,讓他們通過體育比賽感受體育過程中的快樂,在快樂中成長。
大力宣傳和普及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健康觀,加大對群眾性學生體育活動的宣傳報道,形成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社會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活動,充分展示新時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加強家庭和社區的青少年體育活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合力。家庭教育對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起關鍵作用。要在廣大家長中倡導健康第一的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注重從小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飲食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體育鍛煉。學校、社區要和家庭加強溝通與合作,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家庭、社會形成科學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努力營造重視青少年體育的輿論環境。
[1]譚華.關于實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若干理論問題[J].體育學刊,2000,(05).
[2]蘇長英.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理論的困惑與創新[J].山東體育科技,2005,(9).
[3]張江南.面向21世紀體育高校改革的戰略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2).
[4]馬策,馬越.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