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紅鋼(長春建筑學院 吉林 長春130000)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綱要》明確指出:“體育保健課是針對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殘疾、疾病或是因為受傷,過度肥胖兒導致不能夠正常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群體而設計的課程”,為這些特殊的群體提供了獲取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途徑,對于體育健康目標以及終身健身體育理念的實現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體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亦發生轉變。高校中目前多數學校體育課程通常是兩節體育課,鍛煉時間、鍛煉效果遠不能達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內容通常都是以體育鍛煉為主,讓學生學會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但這僅是針對能夠從事體育鍛煉的正常學生而言,對于不能或暫時不能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群體來講,其將會喪失獲取體育知識的機會,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發揮,同時有違于體育公平性。因此,針對這些特殊群體開設體育保健課可謂是意義非凡,體育保健課的開展可謂是深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同時也是豐富體育文化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新時期賦予高校體育工作的使命與責任,培養人才的生理、心理健康,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都成為了新時期體育工作的重點目標,為此,體育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方法亦應作出相應的轉變,緊隨時代的步伐,體育課中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培養應并重,因此,體育保健課的增設更有助于學生獨立鍛煉能力的形成,是貫徹終身體育健身觀念,實施健康教育的延伸和保障。
新時期,體育保健課得到了眾多高校的認可,但是在其開始之初,呈現出諸多的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完善與處理。
長期以來體育課程一直是一門重技術、輕理論的課程,并且教學中的課程設置主要都是針對身體正常的學生來安排,對于體弱、傷、殘、病的學生來講,在正常公共課中常常被以見習生來處理,沒有對其布置相應的教學內容。同樣,在市面所售體育教材的考察中,我們發現,有關體育保健課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見,并且所涉略的內容沒有針對性,編撰者沒有站在學生實際情況的角度進行編寫,實用性較差。
在當前高校中,體育保健課的教師多由體育教師擔任,這些教師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多有較好的表現,但是在面對體弱、病、殘的這一特殊群體來講,都沒有相關的經驗,并且在相關學科,諸如:《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衛生營養學》等方面了解較少,難以保證高質量的體育保健教學。
高校中的一些職能部門,對于體育保健課的認知不夠,對于體弱、傷、病、殘者常常是采取緩考或者免修處理方式。這也變相的導致了這部分學生群體的體育認知能力方面出現偏差,一方面是他們欣賞和羨慕別人瀟灑的英姿、雄健的體魄,渴望能夠和正常人一樣從事體育活動;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壓抑。這種矛盾的心理讓他們在大眾的場合中表現得沉默寡言、郁悶、內向。
這一特殊群體不能像普通大學生那樣正常使用體育場地,器械等設備,他們更多需要的是偏向于康復訓練的設備,很多高校都沒有這方面設施,包括專門的場地,這也是成為開設體育保健課的重要原因。
針對這一特殊群體開設體育保健課,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其進行人性化、科學化、區別化的教學,可謂意義重大。
(1)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學校領導的重視是體育保健課程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體育保健課程建設的重要保證。因此,高校各相關職能部門領導,應重視對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為體育保健課程提供教學設備、教學場所、專業的體育保健教師,保證保健課程實驗研究的科學研究資金。
(2)要注重保健課的教材編選以及課程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定以及教學計劃的制定是開展體育保健課的重要環節,首先應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從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人施教。在教材選取上,不應當忽略體育保健課的理論,要讓學生們明確體育保健課的目的以及作用,從而增強體育素質薄弱學生們的信心,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體育保健課的理論部分應當在講授體育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和衛生知識外,還有對體育保健醫療方面進行講解。
(3)要明確高校體育保健課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態度。做好學生們的思想工作,消除體育素質薄弱生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融入到全面發展中,這也是對素質教育的一個要求,也是高校的任務之一,也是高校體育教師的職責所在。
(4)教學應當注重循環漸進在高校保健課的教學過程上,教學應當根據體育素質薄弱生的特點進行先簡單、后復雜的體育動作教學,隨著學生們體質的不斷增強,進一步延長保健課的運動時間,提高運動量。高校體育保健課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不是一時半會就可做到的,應當堅持經常鍛煉,才能使效果不斷累積,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體育保健課切記練練停停、半途而廢。保健課教師應當發揮教學主導作用,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的天體下,逐步增加難度和節奏,讓學生們自覺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運動負荷,保證學生們的每一次學習和鍛煉都有收獲。有所進步。
(5)培養學生課外鍛煉的習慣保健課是體育教學的基本形式,但僅僅靠課堂鍛煉是難以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為此,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養成健身的習慣,使課堂成為課外鍛煉的導向,課外鍛煉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
(6)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觀合理的體育保健課教學評價標準,是推動體育保健課程朝著正規化、科學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體育保健課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體育保健課以恢復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所以體育保健課評價標準應淡化體育技能評分,弱化考試,重視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成績進步幅度和課堂表現,強化心理素質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從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的培養人手,參照身體功能恢復狀況、學習過程主動參與程,心理適應能力、理論、運動技術等多方面的內容來綜合考評。
健康是無價的財富,培養健康的大學生人才,是體育教學責無旁貸的責任,無論從生理還是從心理都應給學生以指導和引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組織方法,幫助學生從生理和心理上實現健康,為其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1]孫屹立.高等學校體育市場化的對策與研究[J].中國市場2006,32.
[2]林建華,郭瓊珠.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現狀及課程設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4).
[3]劉成.對普通高校體育班學生體育認知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1999,3(1).
[4]林建華.高校體育保健課程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5).
[5]劉永峰.高校保健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體育學刊,2001,8(2).
[6]朱小慶等.對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現狀的分析與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3).
[7]郭小蘇等.普通高校中構建 健身保健 課程教學的思考[J].四川體育科學,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