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娣
(杭州市下城區天水武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
1.1 個人資料:患者張某,女性,65歲,浙江杭州人,農民,文盲,既往體健。育有一女一子,均已經成家。夫妻感情好,原在家附近開店。一個月前,丈夫突然去世。
1.2 精神狀態:感知覺、記憶及思維未見異常,情緒低落、焦慮,人格完整、穩定。
1.3 身體狀態:明顯消瘦,失眠多夢、夜不能寐,心慌,記憶力明顯減退。軀體醫學檢查正常。
1.4 社會功能和社會交往狀況:社會交往情況下降,與鄰居交往頻率明顯減少。
主訴: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對事情提不起興趣,情緒低落、煩躁,失眠多夢、夜不能寐已近一個月。
患者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情緒低落、煩躁,焦慮緊張,睡眠障礙,有孤獨的危險。
護理診斷:
(1)焦慮。診斷依據:1)生理方面:失眠多夢、夜不能寐 。2)情緒方面:憂郁,哭泣,退縮,不主動與人來往。3)認識方面:對外界事物不關心,不能面對現實。以前患者主要與老伴交流,平時忙于干活而疏與子女鄰居溝通,沒有特別要好的鄰居或朋友,老伴的突然離去使她覺得“天突然塌了”。
(2)精神困擾。診斷依據:有情緒和行為異常。性格較內向,對丈夫的依賴性很強,易于緊張、焦慮,往往容易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面對心理應激因素,患者產生了“活著沒有意思、不如與丈夫一起走、免得連累子女”的錯誤認知。
(3)睡眠形態紊亂。診斷依據: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睡不著且不敢一人獨睡,經常做噩夢。
(4)有孤獨的危險。診斷依據:與子女分開居住。盡管子女都比較孝順、關心,爭著動員母親到自己家里居住,但由于患者近20年極少出門,更沒有在子女家留過宿。子女動員不了她,只好每周利用休息時間輪流回家看望、照顧,平時主要靠電話聯系。與鄰里交往不多,又沒什么興趣愛好,丈夫去世,維護心理平衡的資源較少。
和患者及其女兒共同商定了護理目標。
近期的目標是:緩解低落緊張焦慮情緒,逐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遠期的目標是:幫助患者克服對家人和他人的依賴,協助患者轉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幫助患者積極應對生活瑣事,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護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傾聽、交談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其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的信任感,為護理指導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同時也能初步了解患者的情況,例如患者的生活、社會交往情況,探究其問題的表現、形成原因以及患者主要的人格特征、成長經歷、成長過程中家庭背景,社會支持系統情況。
第二階段:運用心理學來分析問題,探究原因。
針對其情緒困擾原因,護理人員和患者直接進行討論。培養做家務的興趣,試著做簡單家務。在探討過程中,患者肢體動作逐漸增加,臉部表情有所變化,逐步轉向能與人主動交流。
護理實踐指導:采用規定動作的方法。每天晚飯后由女兒記錄當天做家務的內容與時間,并安排第二天上午做家務活的內容,要求下午看電視時不能靠在沙發上,手捏健康球或者沙袋,想睡覺就起來走一走,每天由女兒或者女婿陪同看電視至晚10時左右。周末,女兒全家陪同到附近景點游覽。當再次出現緊張的情緒狀態時,運用暗示的方法,比如反復說"不要緊張,放松一一放松一同時結合呼吸,使自己平靜下來。
第三階段:調整認知、促進健康。
經過多次溝通,患者反映自己的情緒狀況比以前好,基本上白天不坐著睡覺,做噩夢的次數也少了。根據其記錄的情況看,家務活——洗碗、洗拖鞋、洗衣架,擦桌子、擦席子,曬衣服、收衣服,看電視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日趨增長。
(1)在上述基礎上調整患者的錯誤認知。并不斷向她灌輸幸福觀,不斷鼓勵她,另外子女也從來不責怪埋怨患者,并表示要輪流接她去居住,終于使患者情緒逐步得到好轉。
(2)抓住閃光點,增強自信心。患者愛清潔,女兒和女婿就每天安排搞衛生的活讓她做,洗廁所、洗抹布,擦桌子、擦席子等,并說我們工作忙需要她的幫助,使她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快結束時,患者覺得自己真的想明白了。“能活著是幸福的,要爭取多活一天,看看世界的變化,看看孫輩們一個個找到好工作”。
患者自我評估:通過護理指導,自我感覺情緒有了明顯好轉,心情較好,能適應與子女一起生活,失眠、多夢的現象消失。
觀察評估:近期目標基本實現,患者基本消除或緩解了緊張焦慮情緒,由此而產生的焦慮緊張、常常失眠、多夢等問題已基本解決。最終目標方面:患者對自己看待問題的認知偏差有一定的認識,并已經進行了調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