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香蓮
(廣西省百色市西林縣人民醫院 廣西 百色 533000)
病毒性肝炎是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的傳染病,不同的年齡、職業、疾病過程、經濟條件,有著不同的心態和心理承受能力,患者心態極其復雜,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多疑、自卑、易怒自私、消極悲觀等心態,有些心態輕則影響患者的康復時間、生活質量,重則使病情惡化而影響壽命。筆者于2010年4月~2013年10月,對124例住院病毒性肝炎患者通過心態調查、分析,并針對不同心態進行心理護理,現報告如下。
本院傳染科2010年4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病毒性肝炎124例,診斷病例符合2000年9月第十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9例,年齡17~69歲,平均35.1歲,女35例,年齡18~66歲,平均37.2歲。根據實驗室檢查參考指標異常程度:輕度86例,中度32例,重度5例。患者中有一種心態23例,二種75例,三種21例,四種5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心理狀態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 恐懼不安心理:有許多患者當得知自己患肝炎后,因為需要隔離治療,最怕親朋好友不來看望,又擔心治不好轉成慢性肝炎預后不佳,所以整天提心吊膽、悶悶不樂,心理負擔很重,表現為性格急躁,情緒易激動,過多地探聽、了解自己的病情。
2.2 孤獨、自卑心理:由于慢性肝炎屬于傳染性疾病,患病后特別是急性活動期需與健康人隔離,使患者產生孤獨感,還有一部分人害怕傳染給他人,故意拒絕探視,因而產生孤獨、自卑心理,表現為寡言少語、孤僻離群。
2.3 悲觀消極心理:由于慢性肝炎病程長、易復發,患者多次住院導致對治療失去信心,特別是病情轉重的患者這種心理特別明顯。當看到因同種疾病而死亡的病友時,更加重了此種心理,對自己的康復失去希望,表現為灰心喪氣,悲觀失望,不積極治療甚至拒絕治療,活動少,有時暗自哭泣、失眠等,大多數肝炎患者因食欲不振、厭油、腹脹、惡心等癥狀更加影響其情緒。
2.4 其他心理狀態:由于病情久治不愈,長期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為自己的前途焦慮擔憂,還有部分患者反復多次住院經濟負擔重,特別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患者,更加重了患者的焦慮心理。
3.1 病毒性肝炎患者入院時的心理護理:患者一旦確認為肝炎需要住院治療時,精神緊張,意志消沉,加之陌生的環境會使他們產生一種恐懼感[2]。因此醫護人員對新入院的患者應注意熱情接待,了解肝炎患者的心理活動及情緒變化,并給予理解和同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打下基礎。準備整潔、安靜、舒適的環境,消除患者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同時向患者表現出醫護人員將盡心盡力為其治療,使患者產生被接納的安全感。
3.2 對有恐懼不安及悲觀消極心態的患者:應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解除患者恐懼不安情緒,尊重患者的意見,并對其提出的疑問及時耐心解答,對患者的合理需求及時解決。消除一切不利因素,改善住院環境和服務態度,加強責任心。嚴格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向患者有意識地介紹一些成功的病例,使他們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并說明肝臟修養治療的關系。
3.3 對悲觀消極心態患者的護理:護理人員應注意與患者的情感溝通,以真摯坦誠的言行開導幫助他們熱愛生活、充滿信心,應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告知患者患了肝炎并不可怕,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告之患者暫時隔離的意義,并耐心指導他們如何適應暫時被隔離的生活。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讓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患者康復的氣氛和環境,對患者多關心、體貼、同情、諒解,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對生活有歸宿感、價值感,從而消除孤獨悲觀的心理。
3.4 掌握日常生活護理知識 肝炎患者合理的動與靜,對疾病治療有重要意義[3]。鼓勵患者運動但不要劇烈,輕松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做操等,對于患者的飲食要根據病程靈活掌握,不要一味強調清淡飲食。要鼓勵患者參加一些娛樂活動,聽輕音樂,也能使其精神愉快、食欲增加。睡覺前患者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在饑餓狀態下睡眠,也不要飲水過多或飲濃茶、咖啡,要在心緒平靜、精神放松的狀態下入睡。
總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極其復雜,心理醫學與臨床醫學有密切的聯系,我們應當把病毒性肝炎的心理活動與肝性腦病時精神障礙區別開來,及時發現異常心理活動,細致地做好心理護理,對提高醫療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1] 趙霞,孫嵐,劉麗華,方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6(03):109
[2] 邱萍.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11):223
[3] 李道寬,楊冰,石玉娥.慢乙肝的心理障礙及其情志治療[J].中國醫藥導報.2006(3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