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海
(莆田學院 商學院,福建 莆田351100)
從當前學術界的研究來看,對于農村民間金融的概念并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統一而權威的結論,針對農村民間金融,有的學者也將其稱之為“非正式金融”。[1](P202)有的學者從所有權標準的角度出發,指出農村民間金融是一個相對于國有金融而存在的概念,包括農村合作基金會、民間借貸、民間集資、私人錢莊、私有銀行等金融形式。[2](P154)在筆者看來,國家金融管理機構沒有將農村民間金融納入常規金融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它是存在于我國正規金融體制之外的金融組織形式。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對金融的需求逐漸上升。正式金融供給的不足導致農村民間金融在農村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正式金融供給的不足使得農民在從事經濟活動中難以得到與城市市民同等的金融支持,通過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可以為農民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撐。另一方面,農村民間金融進一步發展,使得農村民間金融在社會實踐中逐步規范化,有利于農村民間金融與國家正式金融的銜接與統一。因此,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對發展與繁榮農村經濟、實現國家金融體系的完善統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農民和農村問題是新農村建設中必然面臨的問題,所以從應然的角度來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價值取向取決于這兩個主體發展需求,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護農民金融權利。由于我國一直以來的重視城市發展的政治和經濟策略,使得大量金融資源涌入城市,而農村金融資源卻十分稀少,導致農民在經濟生產、醫療、養老、子女教育方面難以得到與城市市民同等的金融支持,即便是在有些地方有少許的金融機構向農民提供金融支持,但其所要求的條件苛刻,貸款手續較為復雜。因此,很多農民轉向于通過農村民間金融的方式獲得資金,使得農民不能與城鎮居民一樣享有正式金融體系下的平等金融權。基于此,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應將保護和實現農民金融權利作為其首要價值。二是保障農村金融秩序的穩定。與正式金融相比,農村民間金融由于規范化的制度缺乏,使得其面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沿海地區,曾經出現了專門為農村民間提供短期資金服務的合會組織,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規范,這些合會發生了嚴重的信用問題,很多合會組織瞬間倒閉,擾亂了當地農村的金融秩序。因此,未來農村民間金融發展也必須將化解農村金融風險、保障農村金融秩序穩定作為其價值取向,如此才能源源不斷地為農村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由于長期二元金融體制的分割,使得我國農村民間金融與國家正式金融相比,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制約性因素較為明顯。
對于非正式金融,我國政府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其中農村民間金融立法不完善就是最鮮明的體現。目前,對于農村民間金融問題的規定,僅是散見于少許的部門法和司法解釋之中,《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當中并沒有就農村民間金融的相關問題做出明確規定。不僅如此,各部門出臺的規定存在著界定模糊的狀況,例如在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中明確規定:“未經依法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能以任何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非法集資”,從這規定可以看出,國家既沒有認定農村民間金融非法,也沒有承認農村民間金融的合法地位。[3](P152)而在中國人民銀行隨后出臺的《關于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堅決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此項規定實質上是直接否定了農村民間金融的存在,而對于何為“高利貸”,何為地下錢莊,與農村民間金融有何區別,該規定并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說明。因此,總體上來看,由于我國金融法律體系中缺乏專門的農村民間金融法律,使得農村民間金融往往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得不到法律的明確支持。
我國農村民間金融可以稱之為“草根金融”,在“草根金融”的范疇內,民間借貸的發生、擔保一般依靠的是個人信用,往往不需要提供相應的抵押物,這是我國民間金融發展的非制度性因素。[4](P207)但僅僅是親情、民情的信用并不足以支撐我國民間金融的系統發展,從法律的層面來看,我國農村民間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對農民而言,其重要的財產無疑是土地和房產,而我國目前法律規定農民宅基地和房產不能直接作為抵押物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從我國《擔保法》第34條、36條、37條以及《物權法》第183條的規定來看,我國禁止農村耕地、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等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抵押貸款權利,這使得農民在向金融機構貸款的過程中,難以用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產作為抵押。雖然在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中,積極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自由流轉,但對于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基本生活保障的農民來說,這種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十分有限,法律限制十分嚴格。有學者建議可以將農副產品作為抵押物,但農副產品生產具有很大的自然風險特征,這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可行。因此,總體上來看,在現有的法律制度體系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缺乏相應金融擔保體系、完全個人信用或者擔保人信用。
對于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來講,監管無疑是最重要的環節,然而當前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監管的法律體系較為不完善,使得農村民間金融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帶。一是農村民間金融監管主體模糊。1998年國務院頒布《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民間金融的監管主體,這意味著農村民間金融也納入人行的統一監管體系。2003年12月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出臺之后,規定由銀監會負責民間金融的監管。2005年我國發布的《關于明確認定、查處、取締非法集資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確由銀監會負責非法集資的認定、查處以及取締工作,但先前出臺的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民間金融的規定,我國后來出臺的相關規定中并沒有說明應該如何協調,這直接導致了農村民間金融市場的監管主體混亂,各自的職責不明確,這是農村民間金融存在諸多非法形式的重要原因。[5](P198-199)二是農村民間金融監管內容不明確,在我國當前金融法律制度體系中,并沒有對農村民間金融的合法與非法的形式進行明確界定與區分,這在事實上也加大了農村民間金融監管的監督。
立足于我國農村民間金融制度構建的制約性因素,如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設計出科學的農村民間金融發展路徑,是我國當前農村民間金融體系完善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農村民間金融制度的構建路徑選擇。
農村民間金融制度規范化的第一步是完善與之相關的立法建設,只有在法律上明確了農村民間金融的地位,才能讓農村民間金融發展逐步走向正式金融之路。農村民間金融與非法金融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雖然我國當前金融法律對于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采取了較為嚴厲的政策與態度,但隨著我國金融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放寬農村民間金融的限制是大勢所趨。[5]而要保障農村民間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首要任務便是制定專門性的農村民間金融法律。一方面,應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農村民間金融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在我國金融法律體系中明確說明農村民間金融的概念、性質、管理方式及管理機構等,保證農村民間金融與其他正式金融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性,避免農村民間金融繼續存在于灰色地帶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將當前分布于各部門法和司法解釋中有關農村民間金融的法律條文進行整合,制定專門的《農村民間金融法》,實現農村民間金融法律制度的獨立性與專業性。與此同時,各地政府立足于《農村民間金融法》的相關規定,制定出適合當地農村發展實際的實施細則,以配合《農村民間金融法》在當地的實施。
信用機制是當代金融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下,完善的金融信用機制對于農村民間金融發展來說,是基礎性的條件。基于此,一是要規范基層政府行為,充分發揮基層政府在農村民間金融信用機制中的作用。就基層政府而言,應盡量減少對于企業介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干預,減少企業為農民作擔保的限制,積極探索讓企業為農民提供信用擔保服務的新途徑,比如可以在縣級區域設立信用擔保中心,專門負責企業為農民提供擔保的審查工作,以此為農村民間金融信用機制的建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針對農民所能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形,建議在我國金融法律體系中,對農民所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和房屋住宅采取發證確權等有效方式,將之轉化成我國金融部門所認可的信用手段。三是培育專門針對農村民間金融市場的信用中介機構,建立“信用聯合體”等類型的中介組織。具體而言,信用聯合體可以采取如下操作方式:在農村地區選擇一名懂經營、有技術且有一定威望的黨員致富能手擔任信用聯合體負責人,由10~20戶農戶組成一個信用聯合體,當地村黨組織在每次貸款過程中為該聯合體提供信用等級證明,這樣便形成了雙重信用擔保機制,很大程度上可以化解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信用風險。
監管體系也是金融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從立法上來講,放松對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過多限制是歷史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將放松對農村民間金融的監管,反之還應積極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如此才能保證農村民間金融逐漸向正式金融的方向不斷邁進。首先,建立成立專門的民間金融監管部門,在全國各地農村設置相應的監測網點,及時了解農村民間資本的利率變動、融資規模、資本流向等信息,為國家金融部門作出正確的農村民間金融監管決策提供準確信息。其次,建立農村民間金融行業性自律組織,充分發揮民間金融組織的監管作用。可以參照證券業協會,建立中國農村民間金融協會、中國農村小額信貸促進協會等,以鼓勵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再次,實施差別化的監管策略,針對農村從事高利貸、非法集資、洗錢等非法行為的民間金融組織,政府應予以堅決打擊和取締;而對于農村組織化程度較高的民間金融形式,如村合作基金會,政府應采取合適的方式使其轉化為村鎮銀行,并將其納入法律的監管體系之內,讓其繼續發揮作用。
我國當前正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農村民間金融市場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市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資源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使得城市金融資源不愿意流入農村金融市場,這造就了農村民間金融市場天然的弱勢。要化解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困境,緩解農村發展資金難題,必須建立健全的農村民間金融制度體系,這是當前我國金融制度構建的歷史使命。
[1]王世英.農村金融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張曉山,何安耐.農村金融轉型與創新——關于合作基金會的思考[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2.
[3]祁敬宇.我國農村金融的協調發展及其監管[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4]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李偉毅,胡士華.農村民間金融變遷路徑與政府的行為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