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光
(皖西學院 藝術學院,安徽 六安237000)
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標志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計算機技術與藝術設計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數字藝術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正在迅速的發展,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20世紀60年代發展的新媒體藝術為藝術家們提供了藝術創作的新平臺。90年代起藝術的形式步入了全新的數字藝術階段。以電腦和網絡為基礎的數字藝術,是藝術思維和理性思維高度融合產生的一種新綜合藝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無數的歲月創造的歷史總和。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瑰寶,是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值得我們傳承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文化傳統可以重組、變異、創新,可是文化遺產只能保護它原始的形態。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由于缺乏保護與傳播正在逐漸的消失。怎樣能更長久的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有效發揮它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當今設計師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數字藝術是指“數字化”的藝術,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在創作過程中運用到了數字技術手段的藝術應用都可以稱之為數字藝術。數字藝術是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數字藝術主要包括網頁設計、WAP設計、界面設計、數字特效、數字動畫、數字影視廣告、片頭設計、數字博物館、以數字技術為手段的純藝術形式等等。新媒體藝術、交互設計、虛擬現實設計、數字影像藝術等等都稱之為數字藝術。
數字藝術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它以其動態交互性、實時性、可視性等特征,為人類跨區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數字藝術這種藝術形式是伴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而普及的。20世紀中葉,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N.Negroponte)曾說過,“未來關鍵的科技是人與電腦互動的能力”。現代的藝術和傳統的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與電腦的互動越來越強。數字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突破現有設計的局限,滿足人類在新時代的精神和物質需要。
數字藝術是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悠久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人類的生活漸漸變成數字化網絡的一部分,人們在享受著數字藝術成果的同時,數字藝術在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活方式。
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人類對信息共享的需求也急劇的上升。信息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深遠的影像。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人類就使用圖畫作為交流工具。史前的懸崖壁畫、洞穴壁畫、原始巖刻可以說是已知最早的嘗試將信息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是人類最早的視覺傳達的實例。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印刷術的發明,信息由個人手寫傳遞轉變成快速印制的形式,之后報紙、廣播、電視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方式。
刻在巖石、龜背、銅鼎上的文字堅固、不易損壞,但是可復制程度低,不易傳播。傳統的印刷在紙質上的文字容易復印,卻很容易損壞。數字藝術具有大規模復制技術可以使藝術廣泛快捷地傳播,計算機的發展更使藝術作品能夠在以光速瞬間傳播。是數字藝術的具有實時傳播性。數字藝術在傳播速度、傳播效率上要大大優于傳統藝術。
傳統藝術是一種“只讀藝術”,只可以進行觀賞,與觀者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距離。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所獲得的信息量受客觀環境制約,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數字藝術是一種“可讀寫藝術”,空間上的距離只有眼睛到屏幕的距離。數字藝術通過網絡可以很好地進行交互,時時更新;只要網絡藝術作品傳播者愿意,可以隨時對這些作品進行修改,受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參與者。
數字藝術的虛擬性,使信息傳播突破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內容更加豐富,藝術工作者足不出戶便可得到關于設計對象的一切信息,用數字藝術復原歷史古跡,可以使人們見證歷史的輝煌,使人們融入藝術創造的環境之中。用數字藝術建立的龐貝古城某些部分的模型,重現了在公元前9年被維蘇威火山噴發的火山灰掩埋龐貝古城。數字藝術的虛擬現實場景可以使觀眾體驗到了龐貝人的文化與生活,為今天的觀眾創建了一個動態世界。這種真實感這是傳統的博物館無法提供的。
還有更多讓世人驚嘆數字藝術的鬼斧神工之效的創舉。2004年,作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機構,英國大英博物館借助全球領先的可視化技術成功開發出一個虛擬體驗系統。利用這個虛擬體驗系統,全世界的觀眾首次能在木乃伊毫發無損傷的情況下,真實地看到數千年以前的古埃及木乃伊尸體的內部構造。更讓人們倍感不可思議的奇跡是,2005年8月,美國硅谷的科學家們利用數字技術構建了一個虛擬體驗系統,使得21世紀的人們仿佛可以穿越歷史時空,看到2000年前的古埃及小木乃伊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態。[1]
中國的數字藝術發展是與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多媒體藝術、圖形設計軟件、計算機技術、互聯網發展聯系在一起的。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以媒介為入口,將史前到20世紀60年代這段時期出現的媒介分為四種類型:“口頭傳播時代”指人與人進行直接的口頭交流;“書寫媒介時代”是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詩人荷馬以后的時代,這個時期大約持續了2000年;“活字媒介時代”是由活版印刷技術的出現引發的;“電子通信時代”的到來是以19世紀后半葉,古列爾莫·馬爾科尼完成的無線電傳送,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發明的電話為象征,20世紀初收音機、電視機的使用進入了“電子媒介時代”。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互聯網的發展為信息傳遞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方式,用戶可以直接通過多元化的信息進行交流,用戶之間也可以進行直接交流。社會生產與消費形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戶外張貼的促銷廣告已經對人們的影響不大,人們的購物方式從實體店轉向虛擬的購物環境,網上購物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數字化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數字化已經成為新時代構造、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根本特征,‘數字化生存’成為數字時代個體和社會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達。”因此,有人宣稱:“數字時代已經來臨。”[2]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數字藝術就引起了中國人的關注,1992年創立的IND國際設計師聯網雜志,是目前數字設計師必讀的雜志。盡管數字化還只能說是一種發展中的新生事物,但它的驚人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事實上,它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高了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當今社會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科技的應用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不可否認,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很多方面。這種改變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也影響著精神層面。現代科技的普及與應用,使現代藝術設計觀念不斷的更新,藝術學科專業不斷拓展。數字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顯示出巨大的發展空間。數字藝術是數字科技迅猛發展,并對人類整個文化生存環境、特別是對藝術創作產生強大沖擊和推動作用這一歷史進程中誕生的產物。數字科技體系是數字藝術誕生所依賴的溫床,也是數字藝術發展所依賴的動力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認為,數字藝術的誕生與發展進程即是數字科技高度發展、高度滲透于人類社會生活,進而從多方位影像乃至主導人類的藝術作品創作的進程。數字藝術是數字科技在人類藝術領域中的上層建筑。[3]新科技是數字藝術產生的土壤,在信息時代,人類對科技的模式大為著迷,新的科技大大的激發著設計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我國數字藝術的發展處于萌芽時期,處在初級發展狀態,數字藝術的發展隨時都會融入新的技術,表現新的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為數字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活力源泉,數字藝術的會繼續延續下去,得到加強和拓展。
在計算機和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藝術的形態不僅僅指向當下的主流文化,也要指向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在對古今文化的雙重解讀中才能創作出更有創意的作品。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由于缺乏保護與傳播在逐漸的消失。怎樣能更長久的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有效的發揮他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是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
傳統的文化保護一般是通過靜態的陳列實物、文字、圖形而向大眾傳播文化和歷史,這種傳承的方式很被動,觀眾接受信息也缺乏體系,而且這種展示方式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的效率與范圍也受到很大的局限。還有一些通過口頭傳授的地域民俗這樣無形的文化,傳統意義的文化保護是很難進行全面的保護與傳播的,比如皮影需要經過選料、刮、磨、洗、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工序做成的,制作考究、工藝精湛,受外在環境與材料的影響,皮影的造型風格也會不同。皮影的傳承需要師傅的言傳身教,也需要過硬的表演功底,又因皮影的制作工序繁復,與現代人的價值觀錯位,而現代社會數字化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對皮影的傳承與保護更是難上加難。
數字藝術以其交互性、可視性、實時性為人類跨區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方式,也為文化遺傳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途徑。數字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形態展現在我們眼前,通過數字動畫與互聯網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不僅可以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還可以通過動態的展示和宣傳把傳統的文化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播。[1](P25-26)傳統文化通過數字化擺脫了傳播的時間性和空間性。
對文化遺傳的保護我們應該進行現代化的保護與傳播,數字藝術以動態的、可視的、引導的方式進行保護和傳播是當今社會的一個新課題。數字藝術是高科技產業化運用的產物,運用數字藝術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也是一種對數字藝術設計實踐的文化創新。我們利用數字藝術對歷史的文物和遺物進行逼真的再現,瀕臨失傳的傳統表演和手工藝還可以通過虛擬角色復現。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創新,通過數字藝術傳播文化遺產,不只要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復原,還要深入發掘這些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意義以及深刻精神內涵。[2](P195-198)對看得到的文化遺產用高科技手段加以復原,看不到的精神層面的文化遺產如何傳承,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除了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對文化精神方面的創新是數字藝術傳播的主要任務,這不僅僅是對文化遺產動態的展示,更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思考,如何把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為我所用,有待我們在數字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去理解感悟。
在數字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我們要避免把文化數據化,不能把文化遺產保護完全的交給技術,任何文化都不能原封不動的保存,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資源建檔時要真實、系統的記錄,在資料的采集制作中,保持還原文化的本身是數字化保護的關鍵,真實性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靈魂所在。《紫禁城·天子的宮殿》通過數字技術產生逼真的三維場景,配合上音樂,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效果。觀者可以零距離的欣賞每一件陳設、裝飾,可以撫摸每個建筑構件,可以靜靜的穿過天安門到太和門,再走進太和殿,也可以俯視故宮全景,可以在故宮場景中漫游,猶如身臨其境。“數字故宮”不僅僅是復制一個故宮影像,觀者可以通過手中的控制器隨意的升降、推進,從任意的角度欣賞著每一個細節。《紫禁城·天子的宮殿》標志著故宮等古建筑三維數據建立的開始,以數字化的手段永久的保留故宮的輝煌。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傳統文化與數字藝術相互影響著。數字藝術的發展為我國傳統的藝術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提供了許多新興的技術和新的可能性,加速了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數字藝術以其交互性、可視性、實時性為人類跨區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方式,為人們跨過度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途徑。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新的時代,經濟一體化,全球信息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非常大。數字藝術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類藝術,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新藝術。是藝術與技術相融合的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將數字藝術運用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中,即可以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文化遺產,也可以在發掘和利用文化遺產中,賦予它新的現代元素。
[1]廖祥忠.數字藝術論(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鮑宗豪.數字化與人文精神[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3.
[3]廖祥忠.數字藝術論(上)[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