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部,吉林 長春130012)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公寓的生態文明建設卻一直被忽視。在公寓建設管理過程中,我們強調堅持“環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這種說法是站在服務者、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來的,卻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需求。面對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大學生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物質生活環境?如何創造自己的精神家園?如何處理自己與朝夕相伴的舍友的關系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是一句“環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就能回答得了的。加強公寓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
綜合學者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首先要培養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思想觀念,使他們養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行為習慣,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人。人們生態觀念的強弱、生態保護行為的多少,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完善與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并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人類本身既是生態文明的實施者,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享用者,因此“為了人”、“依靠人”就成為生態文明發展所追求的核心理念。
在公寓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的宗旨融入公寓建設中,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與素養,塑造生態文明與精神。一方面,要以生態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創建生態社會的理念,來教育服務未來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青年群體,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強調和諧共處,無論是環境設施、公寓管理,還是師生關系、成員共處,都要體現地位平等,賦予人文關懷,促進共同發展,就是要讓大學生由環境的被動接受者成為環境的創造者。蘇霍姆林曾指出:“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出的周圍情景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認知不是人頭腦中固有的東西,作為正確的生態意識必須通過教育才可能形成。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要求,在進行公寓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做到功能布局合理、能源利用節約。高校公寓是能源需求量大,消耗集中的地方,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水電智能管理系統,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以此為媒介,形成大學生與生活環境之間關系和現狀的感覺、判斷和經驗,即生態認知。通過對公寓環境的直觀感性體驗,提升大學生對人與環境之間關系認識的高度,從而重視生態文明的現實價值,關注生態文明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公寓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密不可分。大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創造了公寓文化,形成的公寓文化就會創造出一種情境條件和一定的心理氛圍,對成員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又不自覺地接受公寓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如何利用公寓文化這一有效載體,提升大學生生態情感的境界?生態情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人類對自然的熱愛是天然的,是藏于人類內心深處的生態潛意識,生態文化建設的任務之一就是重新喚醒人類對自然的無限熱愛,改變工業文明狀態下人類對自然的征服關系,重新建立起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在進行公寓文化建設的時候,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和輿論方向,引領和諧公寓文化建設,尤其是要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特色項目,抓住關鍵點、找出切入點,引導學生把對環境的熱愛具體化為對環境的呵護和善待,表現為對環境系統的生態補償和主動修復。建立在生態理性基礎上的生態情感,增加了科學理性的維度,增加了對風險預知的因素,是一種更加理智的情感形式,將培育和激發大學生去熱愛環境,關心自然的熱情,走向人與環境更加和諧友好的未來。
生態意志是人們經過對對象或目標的權衡和選擇確定后,為達成目標所表現出來的有意識的調節和控制行為。生態意志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個體在審視付出與獲得之間的關系,抵御各種誘惑,形成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憂患意識。作為生態意志形成的有效引導和制約機制,公寓管理制度實踐中一直重視管理制度的規范性和有效性,而忽視管理的科學性、合法性以及對被管理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良習慣,如果動輒就通報、罰款、處分,往往不會有好的效果,還容易形成對立情緒。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但明確規定學生在公寓內的責任、權利與義務,更應該在立足于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自身同自然界的有機統一的基礎上,促使大學生將道德意識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堅持生態生活方式,節約能源而適度克制自身欲望,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承擔應有的生態道德責任,自覺履行綠色生活的要求,參與環保事務,投入到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努力踐行生態行為。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黃志斌.綠色和諧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