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艷芳
(長治學院 外語系,山西 長治046000)
趙樹理,原名趙樹禮,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語言質樸風趣,情節生動,具有獨創的大眾風格。茅盾曾對趙樹理的作品作出評論:“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段混在別人作品之中,細心的讀者可以辨別出來。憑什么去辨識呢?憑他的獨特的文學語言。獨特何在?在于明朗雋永而時有幽默感。”[1](P1231)在趙樹理作品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作者的風趣幽默,人們往往會隨著作品中詼諧的敘述或對話發出會心的微笑,閱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精神享受。幽默風趣是趙樹理語言風格的突出特征,也是他作品的重要支柱。[2](P11-38)本文試圖從圖式理論的角度對趙樹理小說的幽默理解做一個簡單分析。
Fillmore認為,在一般的意義上,語篇應該是指由人的語言能力所產生的任何完整的產物,這種產生物小可以是一個詞或一個調群,大可以是一部小說或法律文本。[3]語篇理解是由讀者參與的過程,語篇語言理解所牽涉到的知識并非臨時產生的,而是早就儲存在人的大腦里,供處理信息之用。語言處理和人的記憶分不開,人的記憶里儲存了各種各樣知識。這些知識無時間性,而且往往是隱含的。在語篇閱讀中對內容的理解,往往要受到讀者記憶庫中圖式的影響。[4]Rumelhart把圖式看成是“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5]圖式(schema)是心理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在解釋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感覺輸入、從記憶里檢索信息、組織動作、決定目標、分配資源、指導處理過程中都起到中心的作用。語篇理解是語篇和讀者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思維、情感與想象等一系列內心活動會由語篇引發,隨著讀者的思維軌跡激活記憶庫中的知識——圖式,經過預測、印證、聯想、修改、擴展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逐步完成讀者對語篇的理解。
語篇理解不是一個讀者內心直接內化的單向過程,而是一系列由語篇引發又不完全受語篇制約的內心活動。打開趙樹理的小說,接觸書中的文字、話語、情節,趙樹理的幽默風趣在作品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讀者往往會隨著作品中詼諧的敘述或對話發出會心的微笑,深感閱讀他的作品是一種精神享受。許多讀者總是在他富有趣味的語言魅力吸引下,只要看個開頭就想一口氣讀到結尾,從中受到熏陶,獲得啟迪,留下美好回憶。其實,這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頭腦中與內容相關的各種圖式被激活,隨著圖式的展開,相關的各種認知得以演繹,意義得以顯現。
1.圖式構成與幽默意義顯現。趙樹理小說的幽默大部分普通讀者都能讀懂,樂在其中,有一個明顯的因素是熟悉程度。如果我們所接觸的材料有現存的圖式,對理解就會產生正面影響。因為有合適的框架,學習和接觸新的概念就相對容易。趙樹理的作品中熟練地豐富地運用了群眾的語言,成功地將小說的內容和讀者背景知識之間建立了聯系。例如,趙樹理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當年在發表之后,僅在太行一個區就銷售達三四萬冊,在群眾中獲得大量讀者,群眾甚至將故事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讓我們隨意看兩段對人物的描寫:
例1:小二黑是二諸葛的二兒子,有一次反掃蕩打死過兩個敵人,曾得到特等射手的獎勵。說到他的漂亮,那不只在劉家峧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論去到哪一村,婦女們的眼睛都跟著他轉。
例2: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輕薄人說,比他娘年輕時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們,有事沒事,總想跟小芹說句話。小芹去洗衣服,馬上青年們也都去洗;小芹上樹采野菜,馬上青年們也都去采。
作者描寫這兩個人物時,并沒有從正面來寫,而是從人物的舉止行動在別人身上發生的效果反襯出來,通過想象構思出一系列趣味橫溢的情節,為讀者活躍了氣氛,舒暢了心情。描寫這種風趣幽默,作者并沒有用華麗的辭藻,用的是群眾的語言,這種大眾化文字使讀者對頭腦中相應圖式的搜索更為迅速,有益于分析語篇與其它方面的聯系,構建意義。
不同的篇章會受到文化、習俗、思維、環境、價值觀念等等影響,有獨特的印記。如果在讀者的長期記憶中沒有相應的背景知識,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理解迷失,趙樹理的小說也不例外。由于他的小說題材都是來自農村,作品中對北方山區農村的鄉土風貌、人情世故和風俗習慣等無不多描寫。我們看看在《李有才板話》中趙樹理對李有才窯洞的描寫:
例3:李有才住的一孔土窯,說也好笑,三面看來有三變:門朝南開,靠西墻正中有個炕,炕的兩頭還都留著五尺長短的地面。前邊靠門這一頭,盤了個小灶,還擺著些水缸、菜甕、鍋、匙、碗、碟;靠后墻擺著些筐子、籮頭,里面裝的是村里人送給他的核桃、柿子(因為他是看莊稼的,大家才給他送這些);正炕后墻上,就炕那么高,打了個半截套窯,可以鋪半條席子:因此你要一進門看正面,好像個小山果店;扭轉頭看西邊,好像石菩薩的神龕;回頭來看窗下,又好像小村子里的小飯鋪。
例3這一段對土窯的描述妙趣橫生,極具感染力,這豈止是在寫窯洞,作者把李有才的身份和個性都寫出來了。如果讀者在大腦中沒有儲存“土窯”的概念,無法借助相關圖式,會出現理解上的迷失。這時細心的讀者如果能借助相關的詞,例如炕、席子或段落描述的相關背景,基于這些文字的引導,激活相關圖式,使相關聯想產生:窯可能與住所相關,語篇的信息和意義從而得到新的顯現。我們可以發現,在趙樹理小說中使用的方言詞一般和普通口語相近,借助相關圖式就可以理解。
例4:他們四個相跟了一段。(《登記》)
例5:這種歌,在閻家山一帶叫“圪溜嘴”。(《李有才板話》)
例4中“相跟”可以理解為“相隨”或“相互跟隨”。如果出現難懂的方言,就會有隨文解釋或腳注的辦法,作者給例5中的“圪溜嘴”的解釋是“通過官話叫快板”,通過讀者搜索熟悉圖式,確定意義。趙樹理的幽默充滿了農民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所有這些正像一個個山區風貌的特寫鏡頭和一幅幅農村的風俗畫面,外地人讀了可以了解當地的民情風俗,本地人可以增強鄉土情感。
2.圖式對立與幽默意義顯現。趙樹理的小說中常常能見到兩個屬于不同范疇的概念放在一起,使兩物的矛盾凸顯,也就是兩個不同圖式的對立,從而產生風趣幽默感。《小二黑結婚》中有一段關于三仙姑的描寫令人稱道:
例6:三仙姑卻和大家不同,雖然已經四十五歲了,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要繡花,褲腿上仍要繡邊。頂門上的頭發脫光了,用黑手帕蓋起來,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像驢糞蛋上下了霜。
作者三言兩語就把人物的形象勾畫出來了,讀來令人忍俊不禁。臉和驢糞蛋這兩個平時人們不甚相連的物象被放在一起,通過驢糞蛋這個極富諷刺意味的形容,三仙姑的丑態活生生地突現了出來。經過風吹驢糞會干裂變色,下霜后的顏色是白里透黑,這與三仙姑把一層厚粉抹到滿是皺紋的臉上很像。這也是兩個對立圖式從一個到另一個的轉換,同時產生了幽默,有效達到了諷刺的目的,使讀者記憶深刻。
讀者對語篇的理解不是一個程序化過程,而是一個靈活動態的過程,是一個有聲音交響,圖片疊變的意義領域。心理學家特別提出,圖式指導著對新信息的直覺、對舊信息的回憶,以及超越這兩者的推理。[6]當我們讀趙樹理小說時,小說中的詼諧幽默會讓我們看到聽到更多的東西,經過聯想和推理等思維活動,對語篇進行詮釋。
例7:范登高老婆……又面向著有翼說:“你們家里,自古就和劉家有點來往,后來劉老五當了漢奸,你爹怕連累了自己,就趕緊說進步話。那時候,上級才號召組織互助組,你爹就在動員大會上和干部說要參加。干部們問他要參加什么,他一時說不出‘互助組’這個名字來,說成了‘胡鋤鋤’;有人和他開玩笑說‘胡鋤鋤’鋤不盡草,他又改成了‘胡做做’。”又面向著靈芝說:“你爹那時是農會主席,見他說了兩遍都說的很可笑,就跟他說,你不如干脆唱你的‘糊涂涂!’說得滿場人都笑起來。”(《三里灣》)
“互助組”對于一個思想落后并且沒文化的農民來說不是很熟悉,只聽其聲,不知其意,我們讀這段文字時,仿佛就在現場,看到大家談笑風生,一切都是自然的,讀者與小說中人物的距離頓時拉近。
趙樹理還喜歡給人物冠以生動幽默的外號,往往概括了人物鮮明的個性,增加了語言的幽默和含蓄性,使人印象深刻。看到這些外號,就可以想象到這些人物的做人和性格,更增加了藝術效果,如:“二諸葛”、“三仙姑”、“小飛娥”、“小腿疼”、“吃不飽”、“糊涂涂”、“能不夠”、“常有理”、“鐵算盤”、“惹不起”、“老定額”、“牛差差”、“老驢”、“雜毛狼”、“一只虎”等。這些綽號為讀者留下了聯想空間,借助頭腦中圖式,讀者可以想象這些人物的性格,隨著情節的跟進,慢慢驗證的猜測,給人留以深刻印象。趙樹理筆下的人物都是獨特的,幽默的,能不時地引逗出讀者的笑聲,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但在笑聲既落之時,深沉嚴肅的內容猶在。作家善于從生活海洋中捕捉富有幽默特點的浪花,善于挖掘幽默的源泉。
趙樹理是享有聲譽的人民作家,他熟悉農民群眾的生活和語言,其作品的字里行間都充滿著典型的農民式幽默,具有淳樸樂觀的氣質。這個過程是個看似簡單卻又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首先的先決條件是讀者需要具備相應的圖式,將讀者與作品聯系起來,相應的圖式被激活促成幽默語篇意義的顯現;圖式的對立構成的種種矛盾又產生了一系列的幽默情節;借助相應的圖式,讀者發揮聯想推理,讓未言之物進入想象,所言內容有所延伸,最終對趙樹理小說的幽默達到有效閱讀的境地。趙樹理小說是文學藝術的稀有礦藏,需要我們積極開采利用,更深入地研究,有待更多的人們繼續進行探討。
[1]矛盾.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茅盾專集(第1卷)下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賈崇柏.趙樹理語言藝術風格[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Fillmore,C.J.1985.Linguistics as a tool for discourse analysis.In van Dijk.T.A.(ed.).Handbookof Discourse Analysis.Vol.I.London:Academic.
[4]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張琦.圖式論與語篇理解[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2).
[6]陳忠華,劉心全,楊春苑.知識與語篇理解[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