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娟 周順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均發生了深刻的改革,并處于復雜的調整與磨合階段。隨著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各種突發公共事件也逐漸呈現出來。而在這些事件中,微博輿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網絡時代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微博通過轉發、評論、鏈接等多種手段,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可以設置相應的公共話題,在引導輿論走向的同時,對受眾的行為及想法產生一定的干預及影響作用,展現了極其強大的傳播及輿論導向作用。
從廣義上分析,微博輿論指的是微博用戶將對輿論問題的意見反映在微博中的綜合,狹義上則是指在微博媒介中,用戶針對輿論問題,在經過一定的討論、爭辯及融合后,消除了個人意見差異,形成了反映大多數公眾看法的統一意見。微博用戶作為微博輿論的主體,與輿論問題具有相關性,且具備自主思考能力及表達自身意見的能力。而微博輿論的客體則指的是微博媒介或現實社會中的公共問題及事物,與公用利益緊密相關,關系到大多數人的公共生活秩序及公共事業,能充分引起微博用戶的參與及討論。微博輿論存在于公眾的意見之中,微博用戶發布的微博、評論與轉發的其他微博,以及關注有關微博用戶等,均為表達自身意見的方式。其中,即時性、廣泛性、多元性以及不完整性等,為微博輿論的主要特征。同時,微博輿論還具備多樣化的表達形式以及碎片化的傳播形態等。
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輿論的傳播主要經過推進、高漲與波動、衰落與息止三個階段。
由于公共事件突發時,公眾的感官及情感首先受到刺激,因此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微博輿論場中,最先傳播的便是公眾抒發情緒的只言片語。在此項輿論傳播階段中,公眾用興奮、喜悅等情緒表達對公共事件的認同,用沮喪與憤怒等情緒表達反對與不滿,被稱為情緒型淺輿論。在微博輿論場中,微博媒介裂變式的傳播速度在受到微博用戶傳遞、渲染情緒的速度后,變得快速,并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得到迅速高漲。
隨著突發公共事件相關處理工作的開展,公眾加深了對事件的了解,情緒也得到平復。此時,在微博領袖的引導作用下,微博輿論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理性個人意見。這既是潛在輿論顯現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公眾受群體吸引而推進輿論快速增長的過程。如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的蘆山縣爆發了7.0級地震,在發生地震的一分鐘后,微博出現了第一條有關地震的消息,在救援過程中,微博也成為傳播各種信息的平臺。《人民日報》、鳳凰網等新聞媒體迅速跟進報道;重慶交巡警等政務微博指導理性救災工作;“李承鵬”、“作業本”等微博意見領袖同微博網友進行互動,積極參與救援工作。這些報道及參與事件的微博,吸引了廣大微博網友的關注,在匯集豐富資源的同時,形成了一個積極的救援網絡平臺。
隨著突發公共事件的發展,公民參與數及社會關注度不斷升高,微博輿論中的主導力量逐漸高漲至輿論高潮期。在此傳播階段,社會媒體的宣傳、微博意見領袖的導向、有關部門的事件處理情況等,都對輿論的高漲起到了極大程度的激發作用。蘊含有力輿論觀點的微博議論圈,在經過收縮或擴張,以及同其他議論圈的摩擦及融合后,激發出了微博輿論動力。當微博輿論處于高漲期時,常伴隨著聚眾等輿論行為。當微博輿論高漲至最高強度,不但可引發傳統媒體、網絡、社會等輿論的共振,還可激發社會發生思潮震蕩。
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輿論在經過推進、高漲等階段后,最終會隨著公眾訴求的完成以及相關處理工作的結束而進入衰退與息止階段。由于微博輿論發展速度快,且議題層出不窮,因而微博輿論同傳統媒體相比,具有較短的生命周期。
不同公共事件的微博輿論具備不同的變化及運動形態,因而息止的方式也不同。其一,被另一種輿論取代;其二,與相近的微博輿論發生融合;其三,暫時回歸休眠狀態,再度出現相關事件時有可能重新高漲。
目前,中國已形成官方與民間兩個相互制約且促進的輿論場。微博的興起在開拓民間輿論場的傳播渠道及空間的同時,為其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微博用戶通過微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和意見,得到了更多話語空間。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輿論匯聚了大量的一手信息、民間意見,成為新時期民間輿論場的代表及社會輿論的領路者。作為社會情緒的發泄場所,微博發揮著非常重要的輿論事件放大作用。微博里面聚集了2.81億公眾,微博用戶通過人際關系網絡,具備了一種強大的群體凝聚力。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迅速聚集各界人士意見,從而形成有效的民間輿論場,公民群體則掌握著輿論議程的主動權。由于受到相關政策的控制,官方輿論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反應相對遲滯。
微博憑借特殊的傳播形態及方式,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模式,創造了全新的傳播格局,推進了輿論生態的重構。微博輿論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以廣泛、迅速、多元等優勢,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影響力量。微博傳播由于具有短、小、快速等特點,為突發公共事件的常用爆料平臺,在豐富輿論流動渠道與方向的基礎上,保證了公眾的話語權及輿論的廣泛性與多元性;微博輿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廣大民眾的意見和心聲,對媒體輿論的形成與傳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此外,媒體及政府相關部門由于受到微博輿論時效性的帶動作用,其工作的開展速度得到了加快,在加速形成社會輿論的基礎上,實現了輿論聲音的豐富。
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輿論基于社會公共事務,在經過微博用戶的討論后形成統一意見,代表了社會公眾的心聲及訴求,在監督、推進政府部門工作開展的同時,也是政府部門進行公共管理的依據,為政府的議程、決策等政務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微博輿論場的興起,使政府部門將政務微博的設立及運行納入工作日程中,通過建設政務微博,從而搭建與民眾間的信息橋梁;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輿論聚集了民眾的智慧及訴求,促進了政府部門相關工作的開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微博輿論中某些謠言等消極信息借著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輿論的擴散、快速等特點,而進行肆意傳播,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團結。此時,政府應加強對微博等新媒體的輿論管理工作,創新管理方式,重點開展相關法律的制定。
綜上所述,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輿論傳播對媒介、社會等輿論生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博輿論蘊含的力量,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突發事件相關處理工作的開展,推動了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創新,對社會的穩定與進步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各方人士應當充分認識到微博輿論的優勢及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注意揚長避短,注意與傳統媒體相配合,從而確保突發公共事件迅速、有效的解決。
[1]夏德元.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傳播主體與特征[J].新媒體前沿,2013(10).
[2]朱麗,曹帝坤.突發公共事件中微博的影響力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