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磊
經過1980年以來的摸索,電視新聞評論逐漸闖開了路子,打開了局面,日益顯著地發揮著輿論作用。至于如何完善和發展電視新聞評論的個性特征,可靠的辦法恐怕就是在“走路”中找路。當然,這是一個自覺實踐、不斷探索和總結、提高的過程,而從體裁發展的角度看,卻又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也需要緊緊圍繞既定的目標,在媒介傳播方式和評論體裁特征結合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文法”,認真地解決如何適應受眾的廣泛性、正視內容的選擇性以及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等一系列問題。
電視新聞評論如同其他廣播、電視新聞體裁一樣,可以擁有廣泛的受眾。至于究竟能夠實際擁有多少受眾,則未必與廣播、電視的覆蓋成正比,而取決于它們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受眾的需求,適應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習慣。
電視新聞評論能夠擁有多少聽眾,與作品本身具有多少吸引聽眾的因素成正比。適應受眾的廣泛性,既是把可能擁有的受眾變成實際擁有的受眾的保證,也是電視新聞評論完善自己的個性特征的必由之路。這樣就能夠擁有電視新聞評論不可取代的輿論優勢。
總之,樹立面向基層受眾的觀念,是適應受眾廣泛性的關鍵。抓住這一關鍵,千方百計地滿足多數受眾的需求,照顧他們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習慣,電視新聞評論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特點,贏得越來越多的受眾。
電視新聞評論的內容選擇,從需要的角度說,與其他媒介評論的選擇沒有什么不同,因為都同樣遵循從客觀實際出發、服從于社會需要的原則。但是由于受媒介傳播方式、受眾狀況和新聞評論體裁特征等因素的綜合制約,它們基于可能的選擇卻比報刊評論嚴格得多。換句話說,電視新聞評論與其他媒介的評論相比較,既有特別善于表現的題材,也有拙于表現的論題。比如,與新聞事件聯系緊密的論題,電視新聞評論可以享有時效方面的優勢,擁有記錄現場情景的音響、圖像,因此論述起來也就比較得心應手。所以,在完善個性特征的過程中,電視新聞就不能不十分重視內容選擇方面的問題,不能不特別注意處理需要與可能、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問題。
嚴格地說,廣播、電視評論的內容選擇,主要是基于可能的選擇,或者說是在慎重考慮社會需要基礎上的再選擇。面對著現實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需要論述的問題,電視評論既有所能,也有所不能,這是需要正視的事實。立足于需要,能動地采取各種因應措施,盡可能變“不能”為“能”,變“不善于”為“善于”。其經驗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有些以觀念形態出現的內容,如方針政策的精神、思想或工作作風、社會思潮、行為傾向等,報刊評論往往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述,廣播評論如果照此辦理就不免捉襟見肘,電視評論則更是無從下手。但如果同典型事例聯系起來,把觀念性內容具體化,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論述,那就不僅可以勝任,而且可以收到繪聲繪色、情理交融,既不乏說服力又富于感染力。
有些重大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涉及面比較寬,與周圍事物聯系比較復雜。鋪開論述,縱橫交錯,不僅節目時間不允許,而且在線性傳播的條件下也不利于受眾透徹理解;壓縮式地論述,把許多內容硬塞進有限的篇幅里,則難免空泛,在電視評論里甚至還可能導致聲畫脫節或相互干擾。面對這類內容,不如突出重點,在問題的癥結處下功夫,也就是按“省意”原則處理內容。
有些重大的題材涉及許多處于同等地位的側面,不便于突出重點,而在一則評論中論述則不是篇幅冗長便是流于膚淺。在這種情況下,化整為零,以相對獨立的系列評論的形式播出是有效的辦法。
總之,正視內容的選擇性,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電視新聞評論的優勢,而不是束縛它們的手腳。明確這一點,在尊重電視新聞傳播規律和受眾接收狀的基礎上,能動地處理需要和可能、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矛盾,電視新聞評論也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來。
電視新聞評論作為新聞體裁,本身就是一種形式。這里所說的形式特殊性,指從屬于體裁的形式——包括評論的具體類型(或稱“樣式”)和結構、語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這是電視新聞評論個性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評論屬于新聞評論體裁的范圍,在形式方面當然要遵循新聞評論的基本要求。但是,它們畢竟是經由視、聽媒介傳播的新聞評論,因此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特殊處理方法。
有人說,由于新聞評論結構比較古板,電視評論的結構不容易“翻出許多花樣”來,要設計一個緊湊的、引人入勝的布局得花一番功夫。這雖然是就報紙的評論而言的,但其中的緊湊、引人入勝的要求,其實也是所有媒介的新聞評論的共同要求。
就目前的情況看,廣播評論基本上承襲報刊評論的結構方式,即力求開頭“開門見山”,主體豐腴嚴謹、層次分明,結尾挺拔有力、耐人咀嚼。電視評論由于同時運用聲畫符號,不能不更多考慮怎么適應畫面的表現特點,更多地與具體事實聯系起來,這就不能一概“開門見山”了;主體與結尾的要求則大致相同,只是具體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過,電視評論都需要在線性傳播的條件下考慮結構問題,因此它們面臨的特殊問題,大多數是共同的,這就是:怎樣在線性傳播的條件下力求有所變化?怎樣在控制說理層次的條件下做到波瀾起伏?怎樣在虛實相間的同時達到邏輯層次分明?
線性傳播、說理層次不宜多、講究虛實結合,這些都是電視評論適應媒介傳播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們在處理結構時不能忽視的前提條件。如果無視這些條件,結構方面的努力就可能淪于徒勞乃至適得其反。
總之,本文從適應受眾的廣泛性、正視內容的選擇性和探索形式的特殊性,大致探討了電視新聞評論完善和發展個性特征的基本途徑。這三個方面歸結起來,其實就是為了通過從內容到形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使電視新聞評論的政論性內容更加易為多數受眾所理解和接受,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影響、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如果說認識制約個性特征的諸因素是起點,實現預期的輿論功能是終點,那么加強上述三個方面的研究,形成規律性認識,就是從起點到達終點的必由之路了。
[1]馬洪波.淺談電視新聞選題創新[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5).
[2]齊洪彪.淺談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編創[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1).
[3]朱宏.淺談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J].采寫編,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