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詩生
在數字電視發展迅猛的今天,衛視頻道、專業頻道、電影頻道吸引了不同層次觀眾的眼球,市、縣級頻道面臨著巨大沖擊。縣級廣播電視臺是離百姓最近的收視平臺,因其反映的是百姓身邊事、身邊人而深受觀眾喜愛。但近年來,有些縣級臺由于記者素質不一,導致新聞節目制作質量不高。
那么,縣級臺新聞記者如何根據自身實際、特點來提高新聞節目質量,采制一些觀眾愛看、領導也滿意的新聞,滿足不同層次收視需求呢?筆者根據多年來在縣臺擔任負責人的體會,認為關鍵是要從兩個方面下工夫:
1.新聞記者要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如果記者對一個國家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發展什么,不去學習和了解;對一個縣發展的重點、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都不知道,又不去學習和了解,那就無法寫出符合各級媒體需要的稿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主題很大,但改革的內容卻與百姓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從百姓的住房變化、美麗鄉村建設、百姓醫保、道路改善狀況等入手,解讀文件精神,采制一些基層的變化,這不就是百姓易懂愛看,同時也是上級臺需要的新聞嗎?
2.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策劃意識。縣級臺記者素質參差不齊,有的記者有經驗、有熱情;有些記者學歷不高,沒有經過專業學習;有的是沒有工作激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因此,部門負責人、主抓新聞業務的領導就要培養記者的業務素質和工作熱情。定期分析稿件,時常策劃一些近期采訪主題,研討新聞如何做深、做透。讓記者形成良性工作機制,調動工作熱情,采寫出有質量、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筆者在工作期間,經常召開周例會、月例會,老記者帶新記者,分析記者稿件的成敗、評選好新聞,策劃一些主題稿件。如每年的植樹節、環保日、土地日,采訪深山老林農、深山擺渡人、烈士墓的守護人、退伍軍人典型等,不僅讓身邊人影響了身邊人,也提高了節目的影響率,還使許多典型成為全國的先進。
3.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新聞采寫水平,創新會議新聞、領導調研內容的報道方法。會議新聞多、領導活動多,是縣級新聞節目的重要內容,也是記者無法回避的現實。這就要求記者要肯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突出會議重點、領導調研重點。不能簡單以一句今天開什么會、領導在哪個鄉鎮調研為題,應付交差,而應把百姓最關心的會議內容拎出來做標題、導語,或把領導在調研中最有代表性、指導性、針對性的話語提出來,加重分量,而不是以公式化的語氣,讓人覺得乏味、無新意、不愿看。
4.新聞記者要有敬業心、責任心。縣級臺記者中既有責任心強的,也有被動應付工作的。主管部門除了加強記者業務學習、培訓外,還要求記者對事業要有敬畏之心,對工作要有責任之心。我們常見一些記者在開會時玩手機、聊天,采訪時甚至不帶筆記,毫無責任心。其實,在領導講話時有許多典型事例、數椐,如果我們從中獲取新聞線索,策劃提煉主題,就能發現各行各業的典型。岳西種植高山茭白,就是記者在聽取領導講話時,得知岳西冷浸田種植水稻產量低,而種植茭白正好適應氣候變化,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這一典型,后來在中央臺新聞聯播播出。
5.新聞記者要做到“嘴勤、腦勤、腿勤”。過去,我們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做到“眼、嘴、腿、手、腦” 五勤。也就是說記者要多看、多問、多跑、多寫、多動腦筋。現在中宣部要求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實際,從而提高新聞宣傳的吸引力、感召力、戰斗力。如果我們的記者沒有過硬的政治業務技能、不想動腦筋、不去與群眾交往,就不能采寫出群眾愛看,觀眾、領導都滿意的新聞作品。而縣級臺記者又不同于上級臺記者分工明確、業務具體,而必須是綜合型人才。當然,我們要樣樣精通、事事都懂是難以做到的,但一個有事業心、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會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縣級臺要打破按會議規格、規模,按領導職務高低編排節目的“慣例”,要將一些涉及民生的新聞、經濟新聞放在頭條,多報道一些凡人小事、社會新聞、文體動態,要將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融入新聞節目之中。學習中央臺經驗,采訪一些普通群眾,將新聞納入提要展現。同時,還可將一些信息量較大的文字新聞摘成簡短的口播新聞,增加信息量。也可將觀眾關注的天氣、交通、旅游等狀況,穿插在新聞中,提高人氣,贏得觀眾。
此外,縣級臺還要多增加一些觀眾喜愛的自辦節目。如筆者所在電視臺的《我愛音樂》 節目吸引了大批青少年關注,電臺的《黃梅聲聲》 引來了大批黃梅戲戲迷。縣級臺還要減少廣告時長,杜絕虛假廣告,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