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高平
當前,各家電視臺收視率較高、吸引廣告投資最多的一個拳頭產品就是電視民生新聞。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開始嶄露頭角,它的出現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因為資源配置不均勻的問題,造成各個電視臺之間的惡性競爭,隨之而來的是電視民生節目的同質化和媚俗化,不僅如此,電視民生節目還濫用話語權,對轟動效應過分追求,以上這些問題層出不窮。
2006年,公共新聞這個概念就被引入到我國,而且人們將公共新聞這個概念同民生新聞進行了密切的聯系,廣大媒體人認為民生新聞進行轉型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進入公共領域構建新聞。公共新聞的運作是一種自覺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是建立在較高的媒介層次上的,它的設計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物質實力和人力資源,還包括一個良好的媒介生態環境、政治以及文化生態環境,只有這些因素都完整包含在內,電視公共新聞才能夠順利地發展。
在我國,電視民生新聞仍然處在一個平民話語的發展階段,只有通過對公共事件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才能夠進一步發展到民主話語階段。所以,為了打造同我國國情相符合的電視民生新聞,我們可以對電視公共新聞中的那些先進因素進行借鑒。
所謂的電視民生新聞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進行關注的新聞。2003年開始在江蘇衛視播出的《1860新聞眼》是我國對民生新聞進行的最早探索,這一民生新聞欄目的宗旨就是弘揚正義、倡導和諧、服務群眾。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行的“公共新聞運動”是公共新聞學這一概念的來源。在百度百科中,公共新聞學又稱為公民新聞學,指從公眾關注的議題入手,針對這些議題的各種看法、方案進行報道,其目的是將某種客觀信息提供給公眾,希望媒體的報道能夠進行社會輿論引導,并且鼓勵公眾參與對公共事務的討論之中。要求記者從公民關懷出發,通過呈現多元的論據和理由,使報道更具辯證性,以培養公民對不同意見的辨別能力和公共議題的參與能力。
對于電視媒介來說,社會資訊傳遞這一社會功能是民生新聞的側重點,這一公共平臺正努力成為大眾表達意見、發出聲音的通道。挖掘輿論監督、進行社會組織是公共新聞的側重點。雖然二者在表現的主題、取向以及解讀的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宗旨上,民生新聞同公共新聞有著一些相同的地方?;貧w新聞的公共性是電視公共新聞的本質。尊重公民的作用,努力使公眾對社會問題的應對、公共事務的解決能力有所提高是電視公共新聞所強調的;而民生新聞強調的則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
在民生新聞方面,所謂平民化的思考方式是指對新聞公共性的關注和回歸,它注重對民生的關注,對百姓重視的話題以及欲求進行了解,這些都能為公共新聞找到合適的選題。新聞的公共性需要的是在新聞內容和形式方面的公共性,不管是在公眾對公共事件討論的參與方面,還是在媒體向專家尋求答案方面,所有的本質都是對公民事務進行關注,對社會的公共空間發展進行推動。
與此同時,若是媒體能夠在民生新聞淺層傳遞社會資訊這一基礎上再進行深入發掘,對公眾討論進行組織,或是對新聞進行深度評論,那么就給民生新聞轉變為公共新聞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不僅如此,公共新聞還能夠對民生新聞較為庸俗以及社會責任感不夠強的缺陷進行一定的彌補。
1.找準定位。面對種種矛盾,若想站穩腳跟,電視民生新聞一定要將民生理念、新聞本體以及輿論監督和公眾的參與緊緊地抓牢。不論在內容定位方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要對其采取重新審度和設計,從而使其從民本事件轉為民本內涵。
2.讓觀眾說話。大眾是民生新聞的受眾,而公眾新聞認為受眾是公眾。這是因為同大眾相比,公眾更具社會內涵。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國的民主進程不斷加快,公民意識也有了巨大的提升。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應該將大眾轉向公眾。所謂的讓公眾說話,指的是使媒體作為公眾的代言人,而公眾是意見、觀點以及信息表達的主體。
3.完善輿論監督。在民生新聞當中,比較容易產生主觀偏向的一部分就是新聞評論。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應該更為注重自身的理性建設,對社會輿論中的主、支流進行區分。在做好為民請命以及輿論監督的基礎之上,電視民生新聞要對新聞評論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對新聞監督的“理性”以及“建設性”進行強化。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視民生新聞必然向電視公共新聞進行轉變。如何讓這一轉變更為順利,是電視媒體人現在關注的重點。找準定位、讓觀眾說話、完善輿論監督是實現這一轉變較為基礎的方法。
[1]秦中人.打著“民生”旗號的“新聞暴力”[J].青年記者,2005(6).
[2]張雪.試論公民意識的培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陳立生.電視“民生新聞”的七大待解之謎[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