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紅
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于2003年在《知識在信息中迷失》研究報告當中,首次提出了泛在知識環境的概念。泛在知識環境主要是指由硬件、軟件、網絡設施、信息資源及人共同組成,以科技知識為內容的新一代基礎性的有機結構,它是一種在未來知識型的社會中存在的綜合性、數字化的基礎信息設施,也是通過運用現代計算、存儲及通信技術,促使信息、數據、設備、工具和人等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來構建的一種綜合性、普遍性知識環境。
泛在知識環境具有如下特點:一是信息無處不在,人們可以不受任何時空上的限制來獲得需要的信息服務。二是信息具有即時性,無論身在何處,均能即時獲得信息,并快速便捷地解決或記錄相關問題,且可以事后得到答案。三是信息隨時隨地可獲取,用戶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提出需求后就能接入并查看其需要的數據、文檔及視頻等信息。四是信息具有交互性,用戶能夠以同步或者異步的方式和教師、專家及同學實現交互交流。五是信息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從而實現知識共享、終身學習的目標。
泛在知識環境的新形勢對傳統的圖書館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要實現泛在化服務,圖書館必須充分利用館藏的資源,不斷擴展其信息服務的范圍,實現全天候24×7不間斷開放。二是要實現開放存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開放存取的模式,維護用戶的權益,推進公益信息服務發展,為所有用戶帶來開放獲取的信息資源,尤其是在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的信息資源方面。三是要實現信息服務形式的多樣化,圖書館要通過多種形式無縫、動態地來為用戶提供多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四是要實現信息資源的多語種服務,以滿足不同語言及文化背景用戶的需求。
在泛在知識環境之下,圖書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人本化的服務意識,同時必須在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環境建設以及過程設計方面,充分地體現出人性關懷的管理理念,立足于讀者或信息服務的用戶,從他們的視角來出發,關注其實際需求,傾聽其心聲,不斷探索、積極實踐,努力建設人本化、生態化的信息服務人文環境。
大力加強圖書館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體系建設,將有自身特點的數字化信息資源作為該體系建設的重心。同時積極挖掘、收集和整合網絡相關的信息資源,作為圖書館信息資源重要的補充來源,根據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加強對數據的處理,逐步形成開放、共享數字化信息資源體系結構。
圖書館必須加快建立個性化、智能化、交互化的信息資源服務模式,利用先進的現代高科技設備來提供給信息用戶全面、立體的信息資源支撐和服務,使信息用戶既能獲得一些基礎性、一般性的信息服務,還能夠獲得多選擇、深層次、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智能體驗,從而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的發展,移動通信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的通信、交流與溝通已經不再受到有線網絡和設備限制,能夠隨時、隨地進入互聯網獲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服務。圖書館必須建立移動化的信息資源服務接入系統,確保用戶獲得更為方便快捷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泛在信息服務。
綜上所述,泛在知識環境能夠為讀者提供一種實時的獲取多彩信息的服務空間和渠道,這是一種普遍、全面、無所不在、數字化的環境,人們傳統的信息獲取渠道及方法被顛覆。泛在知識環境對于圖書館行業提出了新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圖書館行業相關單位必須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加強信息資源建設,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充分挖掘和利用圖書館的各種信息資源,不斷提高信息管理和服務水平,吸引讀者重新走進圖書館,為實現圖書館行業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創造條件。
[1]吳燕,張志強.泛在智能與圖書館的未來發展[J].情報學報,2007(1).
[2]陳清文,黃田青.泛在圖書館初探[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8).
[3]初景利,吳冬曼.論圖書館服務的泛在化——以用戶為中心重構圖書館服務模式[J].圖書館建設,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