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關于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的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這是我國反腐敗的必然舉措,同時也是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
長期以來,在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問題上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改革思路:一種思路是按照市場定價,根據國際市場企業負責人(職業經理人)的價格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薪酬;另一種思路則是按照行政級別,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薪酬。前者的理由是,國有企業屬于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國有企業在要素配置的過程中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如果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收入過低,那么,不可能吸引優秀的企業家擔任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國有企業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必須在資源要素配置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企業家的價值和市場價格。但是,這種觀點很快遭到批判。不少學者認為,國有企業之所以能夠取得豐厚的盈利,在通常情況下不是依靠市場競爭,而是依靠行政壟斷。許多國有企業特別是特大型國有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利潤,是因為這些企業所在的行業實行國家管制,其他投資者不得進入。由于國有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通常由政府制定,因此,根本不存在競爭。參照國際經理人市場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薪酬,是典型的畫虎不成反類犬,肯定會助長國有企業的腐敗。事實上,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通常是由行政直接任命的,他們根本不接受市場檢驗。如果按照市場價格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員的薪酬,那么,必然會導致收入分配失衡,出現貪腐問題。后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都有行政級別,他們可以通過旋轉門直接進入行政系統,因此,必須按照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辦法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工資福利待遇,如果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收入過高,那么,不僅會導致公務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而且會導致我國公務員管理體系發生紊亂。國有企業屬于特殊的市場主體,它不能和一般市場主體相提并論。國有企業承擔著特殊的責任,國有企業的負責人應當比照公務員進行收入管理。國有企業的負責人絕大多數屬于共產黨員,應當自覺按照共產黨員的基本原則要求自己,不能和私營企業主相互攀比。假如國有企業在壟斷條件下獲得豐厚的利潤而享受豐厚的福利待遇,那么,國有企業虧損之后,國有企業負責人是否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損失呢?
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之所以引起爭論,根本原因就在于,國有企業內部的法律關系沒有理順。絕大多數國家國有企業的負責人與國家之間是一種委任關系,但有些國家國有企業的負責人與國家之間是一種代理的關系。前者是指國有企業通過簽訂委任合同的方式明確彼此的權利和義務,這一點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遍存在。委任關系不同于簡單的雇傭關系,它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一種復雜的權利義務關系。我國國有企業的負責人雖然大多簽訂了責任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這些責任狀的內容缺乏科學性,因此,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產生不少問題。一些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剛剛走上領導崗位,由于市場發生變化,企業產品價格飛漲,結果導致其績效工資收入大幅度攀升。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新確定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合理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
現在一些國有企業負責人享受著雙重福利,一方面是國有企業壟斷經營而獲得的績效工資福利,另一方面則是國有企業公務消費的特殊福利。解決國有企業負責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必須增加國有企業負責人收入的透明度,要求國有企業負責人定期公布自己的收入情況,接受國有企業職工和社會的監督;第二,必須加快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改革,逐步提高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的比例,從而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造福于全體投資者的企業;第三,必須改革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建立民主與市場相結合的選拔機制。今后國有企業可以借鑒部分發達國家的做法,由民主選舉產生社會各界代表組成的監事會,然后由監事會公開遴選董事會成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收入分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此次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雙管齊下,一方面探索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國有企業負責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加大反腐敗的力度,嚴格控制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各項開支。從長遠來看,應當制定專門的《國有企業法》,全面改革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明確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職責定位,科學確定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工資收入和各項福利待遇,以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經營中長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腐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