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娜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平頂山市 467000)
交際教學法是以語言活動為中心,以真實材料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交際能力作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學者提出,交際能力是人們有效地運用語言知識與他人進行社會交際的能力,涉及潛在的語言知識、語言能力、交際情景等。后來,Firth、Halliday等語言學家對這些語言學理論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是對聽說法、視聽法等傳統語言教學法的揚棄,它強調語言與交際的依賴關系,認為交際是語言學習的手段,更是語言學習的目的,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話語功能、交際意義等。交際教學法有以下特點:一是將語言看成交際系統,并根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學習情境,能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二是注重語言的實用性,能按照語言功能整合語法形式,通過大段文字或情境對話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目的語;三是鼓勵學生參與情境表演、短劇表演、講故事、小組活動等,讓學生在語言交流中掌握知識和技巧,自然習得語言知識。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主導著整個英語課堂,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和教學互動,學生也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導致課堂教學機械單調、枯燥乏味,也使學生逐漸喪失了英語學習興趣。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運用交際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語言交際的欲望,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語言交際的積極參與者,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英語。
第二,強化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傳統英語教學中,學生主要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獲得英語詞匯、語法等,這種脫離學習情境和英語語境的語言學習不利于學生系統掌握英語知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交際教學法以學生已有知識、學習興趣等為出發點,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在語言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語言知識、整體語篇,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第三,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英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通過口語交流、語言交際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但是,傳統英語教學重“教”輕“學”、重知識輕技能,忽視交際能力培養造成,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滔滔不絕,很少給學生練習和實踐的機會,以致于許多學生學了多年英語,卻聽不懂、講不出英語。交際教學法注重交際能力培養,通過多種教學情境將語言結構與語言功能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能閱讀外文刊物、與外國人交流。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交際教學法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方面來看。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閱讀背景、閱讀方法,讓學生根據背景知識了解文章內容及故事線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閱讀興趣。
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單詞意思,提煉每段的中心思想;可以將閱讀內容轉變為完形填空,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所學詞匯和短語。一課之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寫一篇英語作文,或者讓學生圍繞與文章內容有關的話題進行課后討論,這樣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二,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通常可分為預聽、正式聽、聽后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在預聽階段,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啟發學生猜測所聽材料的背景及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對對話材料有所了解,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正式聽階段,教師應提示學生找關鍵詞和中心句,引導學生掌握聽話的方法。比如,句子中出現“what”、“how”“where”等疑問詞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聽句子;聽陳述句時,要讓學生抓住動詞、名詞、代詞等關鍵詞,把握句子的主要內容。在聽后階段,可以讓學生討論自己所聽中心詞、中心句等,復述所聽材料內容、中心思想,這樣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推斷能力以及聽說、速記等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復述材料內容的方式,檢查學生對單詞、句式、語法的掌握情況,以實現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
第三,在寫作教學中的運用。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確定了作文題目之后,可以先讓學生構思內容、組織語言,并將所想內容列到紙上,并對這些知識進行分類,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文章的寫作方式。在學生完成文章后,可以讓同學之間相互交換、相互修改,讓同學們共同欣賞和點評優秀文章,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交際教學法是語言教學中的新事物、新理念,它適應了現代社會對語言教學的要求。因而,應積極探究交際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1]杜紅蓉,朱紅華.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困境及改革思[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黃良波.交際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蒙梅.談交際法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7).
[4]侯春宇.提高大學語文學習興趣方法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