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巧
(江蘇省淮安市文通中學 淮安市 223200)
語文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適度的情感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搞好語文教學工作的目的。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具體地實施情感教育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學生稚嫩的心靈很敏感,容易受傷害,也容易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與信任。在課堂上、生活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在適當的情況下給予鼓勵與贊賞,這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一次朗讀課,我請學生分角色讀《巨人和孩子》一文,班上一個平時比較調皮、也不喜歡發言的孩子自告奮勇,要飾巨人一角。我同意了,并鼓勵他好好表現。在朗讀中,他將巨人的自私、冷酷、暴躁的性格體現出來。我對他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經過這次活動,老師和同學們都發現了這個學生的變化,不僅上課注意力集中了,而且也喜歡動腦筋,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只要感受到老師的信任與關愛,就會從內心要求自己搞好學習,來回報老師。平等也是愛。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真誠地給予他們幫助;對于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的反復及情緒波動應給予理解,并根據具體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掌握知識。許多教師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原本表現優秀的學生成績出現明顯的滑坡,以前不大突出的學生一下嶄露頭角。其實并不奇怪,正因為中學生情緒波動較大,教師才更應該注意到他們的情緒變化,及時了解情況。如找學生談心;或讓學生在作文中傾訴心聲,并根據事實采取相應措施或作出公正處理,幫助學生走出失意的低谷,攀向理想的高峰。
初中語文教材大多是一些文字優美,內容豐富,情感洋溢的好文章。每篇作品都蘊含作家強烈的思想感情:對國家、對人民、對集體的熱愛;對先進模范人物的贊美;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對惡勢力的批判等。如《孔乙己》一文就是一篇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批判的戰斗檄文。作者對深受封建社會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的態度也十分鮮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部作品同時也揭露了當時民眾思想麻木不仁的現實。教學時,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著重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學生認識到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的根源,對文章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林莉的《小巷深處》感人至深,向我們傾訴了慈母對孩子的摯愛深情。在教學中,我加強朗讀,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如訴如泣的情感之中。許多孩子紅了眼眶,流下眼淚。與作品對話,使學生思想感情受到深深的觸動。教師在教學中應緊緊抓住這些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憎恨黑暗社會、熱愛新社會的思想感情,培養良好的思想品格,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一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問題,教師不宜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學生,而應鼓勵學生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再由同學們討論,教師同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多啟發學生的逆向思維,這也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期行》一文,一個學生提出疑問:“友人知道自己錯了,下車拉元方,表示歉意,但元方不理他,我覺得這樣做是不禮貌的?!蔽覍⒃撋挠^點交給同學們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最終統一意見:元方對不守信用、辱罵父親的人表示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方是長輩,又主動致歉,元方應接受歉意。教師不應遏制學生的真實感受,而要他們大膽發言,這樣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樹立良好道德情操。同時利用課堂時間,給學生講哲理故事,展示幽默諷刺漫畫,由學生來談感想體會。長期堅持下去,定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孔子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是無止境的,教師如不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總結經驗,就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知識面廣,學識淵博,對學生有問必答,就會受到學生由衷的敬重。這種敬重的情感會使孩子們尊重佩服老師,也會自覺主動的去汲取知識。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給學生傳授些文學知識:或引用警句,或簡介名著,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學冰心的《憶讀書》一文,對文中涉及的名著,我請學生將知識點摘抄到筆記本上。并選取重要作品介紹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七年級時教馬克吐溫的作品《第一次文學嘗試》時,向學生簡介他的《競選州長》這篇諷刺小說,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氛圍也活躍起來了。鼓勵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文學名著,接觸外國文化,了解外國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從而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此外,教師還應啟發學生多觀察體驗社會生活,以此來豐富他們的情感,增強他們對美丑善惡的分辨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新世紀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