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明
(長春市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長春市 130000)
體育游戲不同于一般的體育運動項目,同時又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娛樂游戲,體育游戲主要以身體練習為基本內容,以游戲活動為基本形式,以發展身心為目的的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方法.體育教學倡導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運動參與度,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體育課堂教學能夠更有效的發揮,更有效地實現學生體育課堂的健身性、文化和娛樂性,以便為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體育游戲的健身性。體育游戲教學法作為中學體育教學的組成部分,其特點就是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游戲而全面的發展身體素質,提高身體機能,從而促進了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體育游戲教學的方式有效的結合了體育游戲與身體鍛煉,在游戲中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體育游戲的健身性是符合體育教學發展的規律。
體育游戲的趣味性。體育游戲通常是及趣味性游戲、智力性游戲、比賽競爭性游戲于一體的,其中的趣味性則是吸引學生投入到游戲中的重要一點。教師一般會根據教學目的對體育游戲進行選擇及設計,并且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設計規則及游戲情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體育游戲會得到放松并且認知到體育游戲的好玩,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積極投入到游戲中,充分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積極的投入到體育課程的學習中。
體育游戲的智力性。在體育游戲的應用過程中,智力游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敏銳性,還可以充分活躍學生的大腦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游戲設計的過程中,智力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體育游戲的參與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這些都是一般游戲無法比擬的。
體育游戲的教育性。體育游戲教學法的應用,其重要目標是對參與體育游戲的學生進行體育教育,通過游戲完成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同時,在體育游戲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性,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在對抗性比賽游戲中,學生還會體悟到成功與失敗的不同感受,逐步去引導學生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頤的話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任何一門教學課程成功的關鍵,體育教學亦不例外,雖說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而熟練的掌握各種遇到弄技術,提高其身體素質,督促其反復的進行練習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反復的動作練習很容易導致教學內容枯燥感的產生,因此,在教學之中,我們可以選擇穿插一些體育游戲來活化課堂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
由于基礎教育過程中體育教學工作基本處于空置狀態,學校的體育課程也就成為了擺設,導致學生進入到大學之后,連一些簡單的游戲都做不好,加之一些教師對于體育游戲的地位、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在課堂之中很少安排體育游戲內容,相反,在國外,學校體育課程之中體育游戲內容會占有相當的比例,比如日本學校的體育課教學結構就沒有一套死板的框框和程式。他們不是從隊列、隊形和做一般發展練習開始,而以游戲方式開始上課,較多地采用以發展學生身體為主的循環練習上課,采用競賽的方法結束課。而且無論大中小學,對于體育游戲這一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頗為注重,這種經驗值得借鑒。
恰當的將體育游戲應用到體育課之中,能夠起到行之有效的效果:一是用于準備部分,能縮短適應時間。為使學生盡快進入課的基本部分,必須有一段準備活動時間,使其身體各部分充分活動,體熱增高,興奮增強。但如每節課都用慢跑后做定位操的形式,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有的人慢跑中跟不上口令,做操時打哈欠。但是適時地運用游戲方式,則學生的活動興趣會增加,動作幅度會加大,自覺性增強。因而能使身體較快進入適應狀態。二是用于基本部分,能提高教學效果。在課的基本部分里,如選擇一至幾個與教學內容相近的誘導性游戲,動作難度低些,或以比賽方式進行,使學生頭腦中建立印象,手腳上產生感覺,對于動作技能的掌握很有利。如在挺身式跳遠教學中做“空中立正”比賽,看誰跳得高、姿勢對、停留時間長,對于建立挺身跳遠的概念和糾正錯誤動作很有利。另一方面,在動作強密度大或單一枯燥的重復動作教學中,適時加進游戲內容,則有助于學生的神經轉移,消除疲勞和厭煩情緒。如武術教學中加進對練,體操教學中加進“典型示范”,都是大有裨益的。三是用于結束部分,有助于放松整理。課的結束部分,一般都要做些放松整理活動,在運動量大的教學內容之后更應如此。如此時加一二個舞蹈性、趣味性和戲劇性游戲內容,能使學生在歡笑中恢復機能和消除疲勞。
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安排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來制定,體育教學不僅在教法上要精講多練,因材施教,而且需要運用體育游戲的教學手段來克制其情緒易波動等可變性的心理因素,適應其形象思維先于抽象思維及求勝好強等心理特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求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從青少年的中樞神經活動來看,興奮過程占有優勢而抑制過程相對較弱,大腦皮層細胞工作能力的靈活性高。表現為情緒易激動,疲勞后機能恢復較快。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當人體的大腦處于良好的機能狀況即良性興奮狀態時,最有利于學會和掌握各種運動技能。因為任何技能都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形成。當大腦在良性興奮狀態時,對于這種條件反射的暫時性神經通路的形成最為有利,而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恰當運用,正是起到了提高學生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積極作用。
體育游戲還有助于增強學生感覺器官的機能敏感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其對時間和空間的判斷能力。跳高中的桿上動作,籃球中的各種投籃及體操中的側手翻,單雙杠上的一些技術動作,都是在提高了視覺、運動感覺和前庭感覺等機能敏感性的基礎上所逐步掌握和獲得的。
誘導性游戲是幫助學生盡快地學會和掌握新的技術動作的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手段。從運動生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利用大腦皮層和內原已形成的運動條件反射中的基本環節,作為新的動力定型基礎,并恰當地運用各動作技能之間的良好影響。這種游戲是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相當嫻熟的動作技能,作為新的技術動作過程中的基礎和條件。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糾正錯誤動作,促使要學習的新動作自然出現或盡快掌握。教挺身式跳遠時運用“空中立正”比賽的游戲就是依據這個道理。在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游戲的時候,有的游戲內容因為與課基本部分十分接近,利用此種游戲能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相應中樞先有了粗糙的分化過程,對手掌握和提高基本部分的技術動作十分有利。例如在進行短時小場地的籃球比賽之后,立即糾偏式地講解某一動作的正確要領,則既有利于把同學的求知欲予以滿足,又有利于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糾正錯誤動作概念,改正錯誤習慣。
在進行密度較大或內容單一枯燥的基本部分教學中,適當采用限制性和轉移性的游戲,能使學生原來處于抑制狀態的神經細胞活躍起來,而原來處于持續工作狀態的神經細胞被暫時抑制而得到休息,從而使學生神經系統出現新的興奮高潮,調節其內臟器官的生理機能,消除疲憊感,使課堂產生新的活力。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體育游戲的教學方式,首先,是使得高校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出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教學特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改革的體現;其次,通過體育游戲來提高體育課堂的學習熱情及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有效方法;再次,體育游戲的有效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技術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頑強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大學生的性格特點正是處于成長的關鍵期,在此階段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適當的選擇游行,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選擇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堅強意志的游戲,可以選擇一些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協作意識的對抗性游戲,讓學生在比賽中體悟失與得的不同心境,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體育游戲所具有的娛樂性與趣味性也應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在邊玩邊學中徹底喜歡上體育,從而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各項運動有著其獨特的技術及方法,學生只有先掌握了正確的技術、明確了動作要領之后,才能真正的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因此,體育教學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即是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而通常這些運動項目的動作要領比較復雜,要求嚴格,此時,教師可以通過體育游戲的趣味性來啟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強了,這些都是促進教學及學生技術提升的重要環節及保障。
在體育游戲教學中,學生往往更多的去接受體育游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而忽視了對基本動作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育游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強調身體基本素質的重要性,更要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術、戰術,并且督促學生進行持之以恒的反復練習。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要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后,進行變換及創新,從而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體育能力。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體育的熱愛程度,還可以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達到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培養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游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傳統體育教學以教師的傳授學生的枯燥練習為主要方式,而體育游戲的引入,極好的將傳統體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將原來的教學模式改造成教與學為互動的雙邊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掌握基本體育技能的同時,充分的體會了體育的樂趣,為學生今后的終身體育思想及主動進行體育鍛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蔡健,淺談體育游戲在大學體育課程中的必要性[J]-華章,2011(01)
[2]于樹青,淺談在體育教學中科學運用體育游戲[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2)
[3]傅小芳.淺談體育游戲在高校體育課的運用[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9(4).
[4]馬紅偉,鄭雪蓮.體育游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7.
[5]任忠芳,體育游戲的作用、特點及注意事項[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