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華
(福建農林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三困生”是在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一類特殊群體,是由于大學生自身、社會、家庭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狹義上主要指經濟困難、心理困難和學業困難學生,屬社會弱勢群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三困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個特殊有機組成部分,關系到教育目標的實現和校園的和諧穩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三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幫助其脫困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趙某,女,出生于1990年,來自農村家庭,父母均務農,校級貧困生。該生雖自身三級殘廢,但在中學時性格開朗,表現優異,曾獲得“省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在 2011年5月,其父親被檢出肺癌晚期,已無法醫治,因經濟拮據,無法在醫院繼續化療,只能回家。其母親和兄長為維持高額醫藥費,只能前往深圳打工。因家中主要依靠親戚照顧其父親,故該生常間隔請假回家幫忙照顧。禍不單行,同年暑期,暗戀該生的男生A(中學同學,另一城市在校大學生)和其好友B到福州找該生。在游玩期間,男生A和B約該生到江邊游泳,由于不熟悉水域等原因,最終男生 A不幸溺水身亡。短短兩個月連續兩次重大的打擊使該生逐漸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因其與父親感情深厚,她將父親的絕癥歸咎于自己不夠細心,沒能提早發現征兆、提前治療。同時,男生A的離世更讓她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并深深自責,原本開朗的性格變得不喜歡與他人交流,開始認為自己是個不祥之人。同時,該生失去學習動力,無法專心上課,學習效率低下。該生已經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典型“三困生”。
(1)以關心學習為切入點,抽絲剝繭,建立互信。由于接連的打擊使該生逐漸喪失學習的熱情,遲到、早退和曠課的情況也逐漸增多。通過走訪宿舍等較為輕松的方式“順便”走到該生所在宿舍,并逐一關心宿舍每個成員近期的狀況,通過“順其自然”的方式逐漸消除該生的抵觸心理,通過首次簡單的交流,初步建立互信。第二次,尋找適當的機會與該生再次接觸,通過近兩小時的交流和前期建立的基礎,該生逐一描述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表達出深深自責的心理狀態。而后,通過客觀地分析事件的經過,使該生認識到許多事件的不可控性,因此也無需為某些事情負起全部責任,應以正確的觀點和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
(2)經濟上給予資助,協助辦理助學貸款,減輕家庭負擔,保障學習生活。因該生一向自尊心較強,故通過設立輔導員助手、心理委員兩個勤工崗位讓其獲取一定報酬。此外,還通過發放臨時困難補助以進一步減輕經濟負擔,讓其充分感受集體溫暖,保障其基本生活。
(3)加強心理輔導,通過轉介心理中心,介紹心理困惑的求助平臺,鼓勵該生通過與心理中心、輔導員、好友交流以緩解心理壓力。同時,同其家長、班長、舍友和知心好友等形成合力,持續共同關心關愛該生。在特殊階段輔導員每天關注,且要求信息員“每天一報”,以掌握最新動態。
(4)與該生實行定期交流制度,持續跟蹤輔導。在交流過程中充分應用傾聽技術,通過傾聽幫助學生有效排解心中的憂愁和憤懣,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通過以上措施的多方面引導,該生順利度過了“危險期”,較好地調整了學習和生活狀態并順利完成學業,在畢業前更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致力于備考心理咨詢師。最后,該生更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家鄉的公務員,生活狀態良好。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應致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這就要求輔導員要深入學生,建立互信。學生宿舍、大學課堂、辦公室是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主要平臺,而學生宿舍是大學生休息、娛樂和交往的重要場所,關系校園的和諧穩定,更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發展,據調查,學生每天大約有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宿舍中度過,故應將宿舍作為輔導員掌握學生信息的重要場所和渠道。以典型案例為例,首先,輔導員若無定期走訪宿舍,則無法及時掌握到該生出現的狀況,進而失去最佳的幫扶時期。其次,在交流氛圍上,學生宿舍往往比辦公室和課堂來得輕松,較容易獲得同學們的信任,在獲取的信息上也更加準確和全面。因此,輔導員在走訪宿舍的過程中建立“目標”意識,通過生活細節、舍友及班委的側面了解,及時發現困難生,特別是須及時發現“單困生”。首先,及時更新同學的家庭經濟狀況,對突然致貧的學生及時給予經濟資助,防止引發心理困難或學業困難。其次,針對越來越多宿舍矛盾引發的心理困惑,輔導員應及時化解矛盾、預防矛盾,將矛盾消解于萌芽階段。《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學校要選派優秀的干部和政治輔導員與學生同住,做到同住、知情、關心和引導,讓學生宿舍成為輔導員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陣地。
在“三困生”面臨的困難中,心理方面是長期形成的,只有通過長期、定期的心理引導,才能逐步消除心理困惑的不利影響[1]。首先,輔導員應建立學生成長記錄,特別是心理健康庫。如在典型案例中,若未定期更新該生的心理危機庫,則心理中心的干預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應充分利用心理測評工具,如SCL-90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定期普查,及時更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經濟情況等,特別關注心理高危人群。同時,應充分利用宿舍信息員隊伍收集同學們的心理動態,因宿舍心理信息員在收集、傳遞同學們的關注焦點上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準確性強,反饋全面、反映及時。在典型案例中,輔導員建立了一只具有較強戰斗力的宿舍心理信息員,并與信息員定期交流宿舍成員情況,務求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動態信息。其次,因“三困生”自尊心和自卑心較強,容易存在看待問題偏激的現象,故輔導員因熟悉“三困生”的心理特征,并要善于挖掘“三困生”的優點,努力為其創造展示的機會,進而有效培養自信心。同時,積極轉移“三困生”注意力,創造適當的宣泄渠道,以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態平衡。
據統計,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達30%,特困生比例達10%~15%[2]。這類學生不但面臨著生活的壓力,更承受著由于經濟壓力帶來的心理壓力和學業壓力。故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到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的重要意義。首先,建立動態貧困生庫,對貧困生進行檔案化管理,不斷補充新資料,隨時關注貧困學生的經濟情況變化,根據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資助的范圍和力度。其次,加強對勤工助學崗位的管理,扶貧更要扶志,努力實現從對貧困生的無償資助轉為有償資助,鼓勵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勞動”獲取報酬,從而有效培養貧困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做好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貸款等工作,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更可在畢業前以提醒按時還款為契機,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同時,還可通過暖冬計劃、臨時困難補助、查看校園一卡通消費情況等一系列措施完善資助體系。此外,還需建立有效的貧困生求助體系。建議在學生宿舍區域設立輔導員信箱,開通網上輔導員博客、微博等新媒體,及時收集貧困生的求助信息,核實后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緩解。
因缺少人生目標、學習基層薄弱、沉迷網絡、家庭變故等各種原因導致了大學生的學業困難。遇到學業困難學生,首先應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在典型案例中,家庭變故和突變事件是導致該生出現學業困難的主要原因。故,輔導員在面對學業困難學生時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針對性,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通過走訪宿舍、談心、與家長溝通等多渠道掌握學生特點,掌握出現學業困難的本質原因。其次,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幫扶學業困難學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班上或宿舍中的黨員、班干部等開展“一對一”式幫扶活動,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再次,用教育管理制度育人。學業困難學生往往自制力較差[3],故可通過加強課堂出勤檢查、定期交流學業情況等措施有效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可搭建家校交流平臺,與家長積極保持聯系,及時對學生的在校情況進行反饋。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類似案例趙某的學生人數也必將逐年上升。但“三困生”的脫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案例中輔導員一定要深入學生群體,才能準確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才有可能找準幫扶切入點,防止“單困生”向“多困生”轉化,進而實現幫助困難生脫困的最終目標。此外,中央十六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了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故在幫助“三困生”解決實際困難的過程中應不忘緊緊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關愛“三困生”與育人相結合。只有將工作落腳在育人上,才有可能為“三困生”撐起一片晴空,讓其在逆境中不斷拼搏奮斗,成就其精彩的人生。
[1] 王守先,汪和生.浙江農林大學學生挫折心理調查、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5).
[2] 莫玉華.“90” 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時空,2008,(4).
[3] 周小樂,賈陽.高校學業困難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