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華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創業是源自商業領域的概念,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的重要性在我國逐漸被認識和提高,并從商業領域進入高等教育領域。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曾出現過大規模關于“創業潮”的討論,當時的美國政府在經濟疲軟、衰退情況下,斥巨資資助高校項目,且不得提出所有權主張,這導致高??蒲谐晒杆俦簧虡I化,由高校學生和教授共同創立的企業后來成為美國商業崛起的重要根基之一。[1]我國目前的創業環境已經取得巨大改善,國家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多樣化創業平臺的建立以及創業支持的系統化等等,然而與美歐等發達國家相比,國外已經進入到了專業和學位教育,我國高校僅僅在試點高校試行。從社會支持上,國外已經基本取得了企業界的廣泛認可和資助,我國企業界仍然無實質性響應。在教育效應上,國外的創業教育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而我國依然沒有太多能有示范效應的案例。造成創業教育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是我們目前需要努力變革的方向。
目前高校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中,一般都采用美國蒂蒙斯教授等人合著的《創業學》為藍本,選擇性的修訂教材和講授內容。而對于創業教育的精髓之“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育方面來說,還停留在講座和動員口號之層面,還沒有形成一門體系化的課程。
“創業教育學”作為一門單獨學科或者專業,在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存在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在中國,它一方面僅僅作為解決就業壓力的緩沖辦法,難免帶有些功利主義色彩;另一方面是為經濟注入活力因子而向社會提供“創業型人才”,而產生的新學科和專業。但因此而產生的新學科新專業目前還未能在龐大專業群和社會科學門類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各高校無法為這種帶有“強制性”規范的學科和專業在大學教育中進行專業教育。甚至作為輔修專業來開辦都會遇到障礙。因為在絕大多數高校在設置輔修專業的時候都是以原有成熟專業為基礎來對其他專業學生進行“交融性”教育。因而在現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之中,在大多數高校,創業教育活動和“創業教育學”只能以“課程”的名義存在。這些情況,已經嚴重地阻礙了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推進。
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于9月10~12日在天津舉辦。在9月10日的開幕全會上,李克強表示,“要進一步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人民當中蔚然成風?!苯鼛啄?,在教育部的積極推動之下,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校和大學學者都在極力倡導、研究和推動創業和創業教育。就當前的創業教育實施現狀來說,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無論是在社會、高校和學生主體層面,對開展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沒有形成相對理性的認知。各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活動的目的,大多是為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實現就業率的提升。而大學生對創業活動的認知,大多停留在追求財富和利潤的功利性層面,未能上升到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來開創事業的理性和價值論層面。另外,目前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中所進行的眾多典型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教育手段如:開辦創業園、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等;指導學生從事商業活動,技術成果轉讓和創業實踐等,并非能在所有大學生中進行普及的創業教育方式。事實上,在這種功利性的創業教育理念所指導之下的創業教育方式形式,使得大多數的學生都處在創業和創業教育的圍墻之外。有學者認為,“這種認識和實踐,把創造和創新平庸化為單純的技巧和操作,忽略了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深層基礎。這種完全屬于操作層面的創業教育會把中國高等教育引入歧途,并最終導致民族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枯竭”。[2]創業教育應當是培養人的創新性和創造性能力的活動。這種能力需要通過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得以形成,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訓練。因此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創業知識技能層面上,它需要對高校創業教育的正確理念進行梳理,注重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育。
1. 創業師資力量的匱乏
開展任何教育活動的首要要素是教師隊伍。如前文所述,我國當前還未形成完成完整的創業教育學科體系和專業體系,不可避免的導致當前創業師資的匱乏。當前創業教育開展較好的省份的創業教育師資一般由專職師資、兼職師資組成。而專職師資所占比例又極為微小。所謂的兼職師資,一般由創業成功者、企業主管、高校學生處或招生就業處負責教師、一線輔導員構成。因而目前為止還鮮有接受系統教育的專業化創業教育師資。
盡管部分高校開辦了短期的創業師資培訓班,但是囿于其本身的短暫性和盈利性,經過培養的師資很難達到進行創業教育活動的知性要求。
2. 創業基金的短缺
所謂的創業基金,也被稱為風險基金和天使基金。是指在創業經濟活動中按照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和共同收益原則,集中起來交給投資專業團隊運行和管理,用來投資新興企業,根據這些企業的成長獲取投資收益的一種特殊基金。
大學生初出茅廬,缺乏經驗,導致他們的創業風險要遠遠高于其他的創業主體。從大學生主體來說,他們所開展的創業教育主觀上屬于一種“感性沖動”。高校所開展的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設計大賽等,也只是旨在營造一種創業氛圍,校方只是在為上一級的創業計劃大賽選拔“種子團隊”、“種子選手”,以為學校在高平臺上爭得榮譽。一般而言,多數高校在選拔出這些“種子”之后便鮮有關注他們的團隊是否蛻變為企業。近年來,高校對創業教育的熱情大增,不少高校對大學生創業項目表示了很高的熱情。不少地方政府和高校相繼出臺了資助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這種現象令人鼓舞。但是,面對全國數目龐大的創業大學生來說,依然難改“僧多粥少”的境況,能否更好地推動“種子團隊”成長為企業,是橫亙在國家社會和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關。
3. 創業場地的稀少
高校的擴招,校園用地面積的減少等原因使得高校為創業大學生直接提供創業用地顯得極其少見。有的高校在校園內設立了創業園、科技園、孵化園等場地,如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淮陰工學院的淮安市大學生創業園等。地方政府的高新技術園區和工業園區設立的科技園等場地。這些場地的入園標準往往將創業項目的成熟度、科技含量、投資、效益、法人身份等條件列入其中,使得大學生創業者望之卻步,嚴重打擊了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激情,阻礙創業教育的開展和推進。
[1] 《創業家》雜志社.創業的九重修煉[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 席升陽.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觀念、理念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