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江蘇 蘇州 215104)
高技能人才是指經過專門培養和訓練,掌握了生產、經營領域中較高水平的應用技術、技能和理論知識素養,并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能獨立解決關鍵性問題的高素質勞動者。高技能人才有“高級藍領”、“灰領”、“知識技能型高職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之說,主要包括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等專業技術人才。一般泛指“高職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對于研究型、技術型人才,有如下特征:(1)有過硬的操作技能。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的生產技藝、技巧,在生產中擔負著技術含量較高的操作任務。(2)有高超的應變技能。高技能人才經驗豐富,對生產操作中的技術問題得心應手,尤其是在處理不正常情況和突發事故中,具有很強的應變技能。(3)有較高的創新素質。高技能人才在工藝革新、技術改造、流程改革和發明創造等方面具有較出色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4)有持續發展的個人潛質。高技能人才適應新崗位能力強,具有從技能操作崗位向一線生產管理崗位轉崗的能力。
市場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興衰的無數事實證明,高技能人才是企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技術革新、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高技能人才在技術工人中比例太低。據統計,全國7000萬技術工人中,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總數僅占工人總量的4%左右,與發達國家20%~40%比例相差甚遠。(2)高技能型人才年齡結構偏高。據勞動部抽樣調查,在高技能人才隊伍中35歲以下高技能人才只占20%,而45歲以上的占40%以上,技師、高級技師存在著批量斷檔的問題。(3)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結構普遍較低。據《中國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問題探研》(中國培訓,2005.6)統計,目前我國企業技術工人隊伍的文化程度以中專以下學歷為主,達到94%,而大專以上學歷者僅占6%。目前中國的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不到七成,不良產品造成的損失每年近 2000億元。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5%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這些情況的發生和出現,與我國技術工人職業意識不強、崗位技能不高有著直接的關系。(4)高技能人才培養速度慢、成長周期長。目前我國的技術工人主要靠自發分散成長,缺乏系統性、規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學培養體系。雖然高級技工學校和高職院校承擔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培訓任務,但由于起步晚,辦學條件差以及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培養的畢業生適應崗位能力不高,加上技師、高級技師考評體系的不完善,很多青年技術人員很難得到晉升和發展。
在我國,各類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日益沉重的話題。企業呼喚能工巧匠,高薪也很難聘到高級技工,造成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歷史原因。我國是一個文憑至上的“學歷主義”社會,“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造成了“憑手藝吃飯”的技術工人往往不被重視,經濟和社會地位不高。(2)法律法規不健全。國家關于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技師、高級技師晉升評價機制尚未建立,缺乏政策和良好的成才環境、激勵機制。(3)招生培養政策不公平。高職院校辦學條件較差,政府辦學經費投入又少,加上招生的生源素質較差,造成培養的學生質量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4)職業院校辦學理念不清,職業特色不明顯。職業院校普遍辦學理念落后、辦學思路不清、辦學定位不明確,課程建設脫離生產實際,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措施不利以及考試考核評價不科學等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乏力,影響了學生的辦學聲譽和辦學發展后勁。(5)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企業領導把主要精力和時間集中在抓生產和經濟效益,對高技能人才培養興趣不濃,關注度不夠,加上政府缺乏約束和激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政策與機制,高技能人才培養只是學校“一頭熱”。(6)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立交橋不暢。中職學生很難直接進入高職學習,高職學生又很難直接接受更高層次的專業教育,影響了高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長。
針對我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更新人才觀念,營造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高技能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才”。要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觀念,對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技術工人給予尊重,形成學習鉆研勞動技術的社會輿論,樹立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觀念,創造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2)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建立“職教與普教同等重要的觀念和等值機制”;建立高技能人才資源市場化制度。通過市場化工資的作用,吸引人才流動,優化調整人才配置,刺激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成長。
(3)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的政策法規體系。目前,我國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較低,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選拔。要建立激勵機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干部與工人界限,鼓勵有技能特長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向高技能人才方面轉化。打破編制界限,允許高技能人才獲得各種類型的職業資格證書,鼓勵他們成為復合型人才;在工資待遇方面,逐步建立市場工資機制,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團體捐助補充的“高技能人才發展基金”。對作出優異成績、作出重大貢獻的高技能人才要予以重獎和重用。
(4)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依托規模大、教學條件好、管理規范、社會辦學聲譽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加速培養高技能人才,大力發展中職教育,優化和發展高職教育,以培養各行各業技術、技藝帶頭人為目標,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分類和職業技能標準為依據,以靈活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化管理的職業技能鑒定為支柱,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行業特點并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和開發體系。
[1]蔣玲. 中外高職教育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范式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2]蔡天作,蔡冬根. 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5).
[3]孔凡菊. 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07,(1).
[4]孫琳. 高技能人才培養與高職教育發展問題[J]. 職教論壇,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