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喬筠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36)
我國處在計劃經濟時期的時候,成為大學生,就意味著將會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并獲得較高的職業地位。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大學生就不應當,也不會發生失業問題。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進入市場經濟以后越來越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我國高校畢業生每年以大規模的趨勢發展壯大。現實的情況是,雖然大家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卻很難在社會上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近幾年以來,我國高校高職大學生的就業率總體下降,而失業率呈現攀升趨勢。中國社科院《2009年社會藍皮書》指出,在2009年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達11.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中國城鎮就業風險的評估體系指出,調查失業率如果達到10%以上就屬于高度危險,應立即采取緊急預防措施。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而高校高職等大學畢業生失業群體在失業過程當中存在的迷茫,失落,抱怨,情緒低落以及逃避現實等等心理問題也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
1.高職畢業生失業的主要特點就是求職性失業,因為每年的6月份都是我國大學生畢業的時間,就是要把這幾百萬已經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在短短的 1個月內同時送上社會尋找工作,這種現象屬于典型的集中性就業。由于用人單位或者畢業生各方面的信息不完全等原因,致使很多畢業生不能馬上找到工作,造成大學畢業生一出校門就處于失業狀態中,顯得失業率很高。
2.高職畢業生失業存在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多次失業,頻繁失業,具有非常典型的短期就業性質。高職畢業生在多次失業和頻繁失業中存在著自動辭職的自愿性失業,也存在著非自愿性失業。而就業層次低和高職畢業生頻發失業存在一定的關系。
3.高職畢業生在二級勞動力市場失業頻發率高,因為二級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工作條件差,工資水平低,工作不穩定沒有保障等缺點。而在二級勞動力市場的高職畢業生求職又面臨很難進入一級勞動力市場而不得不處于失業的這種狀態。
1.某些高職畢業生的家庭環境好,不需要他們工作解決家庭收入,所以這些畢業生的個人生存壓力小,相對的就業壓力也小。對待是否工作的態度也不主動和積極。這是一種非常輕松的失業狀態。
2.某些高職畢業生感覺實現不了自身價值,不愿意做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對現有工作不感興趣而“主動失業”。
3.某些高職畢業生是希望在家里托關系幫助的情況下能夠找到一份比較穩定,福利待遇都相對較好的工作,以致延遲了就業,而處于暫時失業狀態。
4.我國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失業率不斷增加的現狀提出自主創業的對策,但自主創業的成功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學生缺乏資金,缺乏市場,更加缺乏經驗。這就造成自主創業失敗,同時面臨失業的窘境。
1.自身的性格特點:高職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作為青年人,雖然文化知識程度高,但是社會化程度低,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性格容易沖動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低;雖然自我認可程度高,但人際交往能力低,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差;急切渴望就業但承受失業遇挫的能力低,造成高職畢業生在職場中的處于劣勢,表現差強人意,這些性格特點也是造成大學生失業的重要原因。
2.“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我國,人們對大學生的期望還普遍偏高,使部分高職畢業生基于面子考慮寧愿選擇在家待業,也不愿意選擇不符合大學生身份的工作。如果讓他們放下身段去從事低端行業,除了認為學習不到什么東西,積累不了工作經驗以外,往往會遭到他人的鄙視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現今高職畢業生的這種求職狀態和失業心態也是高職畢業生存在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對收入的不滿意,高職畢業生的實際收入與預期相差較大,也是高職畢業生頻繁地更換工作,不斷的處于失業狀態的一個原因。這也是自愿性失業的特點,用人單位給提供了就業機會,但高職畢業生不愿意接受比預期工資水平低的就業單位,而產生的自愿性失業。
4.目前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看重個人發展機會,以及就業的工作城市和工作職位,這就說明高職畢業生期望得到更多的個人發展空間的一個愿望。如果他們就職的單位的工作沒有一個好的發展的空間或者不同程度的限制了他們的個人發展,他們就會選擇離職,而處于失業的狀態。
1.正常的勞動力流動而引起的失業:這種不是因為就業崗位短缺而引起的失業,是由于市場經濟中存在的正常勞動力流動引起的暫時性失業。在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中這種類型的失業所占比例非常多。高職畢業生踏入社會不久,對職業的選擇往往具有盲目性,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工作,適合什么樣的就職崗位,往往是只要有用人單位招聘就去投個人簡歷,只要有用人單位發出面試通知就去參加面試,但在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又跳槽選擇尋找其他自己認為更理想的工作。對于高職畢業生來說這種情況很正常,實際上其實就是他們先就業,后擇業的一種擇業過程。
2.勞動力供求不一致而引起的失業:是由于經濟結構產生變動引起的這種供與求不一致的產生。經濟結構的變化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的變化,人力資源的需求和供求失調和相互之間的不匹配,造成失業沒工作和職位有空缺同時存在的情況,也就是說失業的人找不到工作沒活可干,有職位空缺的工作卻沒人干活。這種失業狀態是我國當前高校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在目前情況下較深層次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如果國家的有關部門不能認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將會長期影響我國的高校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3.因為市場總需求量的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這種情況一般會在發生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出現。比如說那場席卷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風暴,雖然我國的總體經濟增長受其影響不大,但還是給境內的某些外資企業以及給這些外資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國內企業帶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造成失業影響到國內高校高職等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4.非自愿性失業:非自愿性失業是指愿意接受工作的人在現有工資水平下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職位而產生的失業。用人單位按照我國實行的新勞動法的規定,必須和勞動者簽訂合同期為1-3年的勞動合同,并制定符合各地情況的最低標準工資,這些政策雖然對保護勞動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無形當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等應屆畢業生的介入。如果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用人單位將會紛紛削減了用工計劃,首當其沖面臨失業裁員的就會是這些高職等應屆畢業生。
人與社會之間是通過這個人的工作職業聯系在一起的,工作是媒介,是紐帶,把兩者之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一旦失業沒有了工作,原有的社會活動必然會減少,以往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際關系也會慢慢疏遠冷淡,因此這個人的生活節奏也會發生驟變,很容易造成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會有被大家和社會拋棄的感覺。因為失業的自卑感往往會使這個人不愿意面對家人,面對朋友,更不愿意接受他們的幫助。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與社會逐漸隔離。
社會上人們普遍認為,就業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經之路。所以在人們心中如果失業不但失去了發揮個人能力的場所,也意味著喪失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就業的必須性和重要性。絕大多數的高職畢業生在剛剛畢業離開學校時,自我期待值很高,對未來從事的工作也有很大的預想和期待。但是經過屢次的就業失敗,而且一直處于失業狀態中,對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很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和恐懼,他們會認為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對于個人前程充滿絕望感,導致高職畢業生能力下降喪失自信心,從而加劇他們的心理危機。
1.心理自卑型:對自己目前的現狀不滿意,看不到自身的優點,認為自己比不上那些本科畢業生或者那些能順利就業的畢業生,沒有勇氣面對失業。
2.自高自大型:部分高職畢業生缺乏對自身條件的客觀認識,看不到自身的缺點,盲目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能就業只是因為沒有機會,而看不清失業的主要原因。
3.心理矛盾型:部分高職畢業生雖然能夠認識到自身條件不高的實際情況,也清楚知道自己缺乏就業競爭力,但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的工作比別人差,也害怕讓家人失望,所以仍然脫離實際情況的去制定就業目標,以致一直處于失業狀態。
1.抱怨悲觀型:大部分失業的高職畢業生面對失業的現狀不能保持心態的坦然,不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把自己失業的原因歸結到用人單位選拔不公上,經常抱怨自己運氣不佳,懷才不遇,對未來存在悲觀情緒。
2.無助迷茫型:經過多次的就業失敗,處于失業當中的大部分高職畢業生對未來感到無助和迷茫,看不到希望。對自己的將來的工作沒有一個目標,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劃和充分的準備,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能找到工作,也不知道會找到什么工作,哪里有招聘就感到哪里,具有盲目性。
3.逃避現實型:面臨高職畢業生就職壓力大,失業率高的現實情況,有一部分高職畢業生繼續選擇學習其他專業以逃避現實壓力。他們認為面對學習考試比面對失業從心理上更能接受。
雖然國內教育政策近幾年以來越來越向高職教育傾斜,同時也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給高職院校,但就業市場目前的現狀就是大部分的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檔次都是定在了本科學歷畢業,將高職畢業生擋在了門外,這就大大增加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比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更大。而在大多數人們的觀念中,只要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就能獲得所謂“白領”的就業機會,而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想獲得“白領”的就業機會機率很低,甚至找不到工作而面臨失業,這種現狀很容易讓高職院校畢業生產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國內的正常人相比較,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這個失業群體在強迫癥狀,焦慮不安,恐懼,煩躁易怒,敵對偏執等方面表現明顯突出。目前國內失業率偏高的現狀,引起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在多次就業失敗后焦慮不安的情緒,以及憤懣的心態,更有甚者會出現對社會的敵對態度。這種種不適應的心理壓力表現,在一定的條件下很容易轉化為對社會的破壞力量。這些年來仇富心理,仇官心理以及極端民族主義等各種極端觀念和思想不斷在某些人群中滋生,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和觀念的影響,形成影響社會安定的隱患。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我們社會各界不得不面對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面對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這一特殊人群,全社會更應該積極去關注他們,并制定相應的緩沖機制,避免問題進一步激化。
目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甚至可以說是“畢業即失業”。越來越多的高職畢業生加入這個失業群體,面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了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消除不良情緒,應該讓社會各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認識。也希望通過高職畢業生失業群體的心理問題探討和研究,為有關的部門制定相應的緩沖機制以及相應的措施提供參考依據,使高職等大學畢業生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能讓他們更好地在工作當中發揮他們的特點和優勢,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1] 蔣國林,王國存. 大學生“新失業群體”社會應激及其緩沖干預[J]. 社會科學,2008,(9).
[2] 文魁,楊宜勇,楊河清.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研究報告(2009)[R].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3] 彭松波,陶進. 大學生就業負擔心理援助模式[J]. 教育論壇,2006,(1).
[4] 周濟. 統一思想 狠抓落實 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