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艷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自組織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一般來說,組織是指系統內的有序結構或這種有序結構的形成過程。主要代表學者是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Haken,他認為自組織是一種非正式、較為松散的組織形態。當前,學術界規范的定義為:系統在沒有外部力量驅使的情況下,其內部各要素之間能夠協調運作,并依據自身環境進行創生、演化、協同,出現有序的、活的結構。自組織按活動性質可分為信息網絡自組織、平民草根自組織;按活動領域可分為慈善自組織、綠色環保自組織、體育自組織、動物保護自組織等。
體育社團自組織的特點,如舉辦一些行走戶外、拓展訓練,野外生存等活動,借助園區和社區信息網絡平臺為高職在校學生社團的參與者提供信息、交流的話語空間。主要做法有:一、利用地處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優勢,以及本區域的自然地形和資源,不定期組織社團學生的戶外活動;二、結合校園里運動場所,如室內羽毛球比賽、野外行走和戶外拓展等活動形式,加強社團學生的組織環保和助學意識;三、對園區學生進行校園網絡實名注冊,只要是在校學生,有正規的學籍,均可報名參加活動,一方面可以愉悅社團成員的身心健康,還可以在各項體育和戶外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校體育社團自組織是一種非營利性組織,通常是會員間以個人名義進行一種無償共享的宣傳與介紹、強調的是人際間的信任互動與非利潤的信息及資源共享,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拓展和戶外運動產品、與之相關的服務信息通常是基于各社團成員(會員)實際的資源和購用經驗基礎上,是一種針對性較強的個人體驗式,具有雙向互動、參與式營銷的特點。
研究對象為鹽城是城南高職園區在校大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1500 份問卷,最終回收1427份,回收率為95.13%,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352份。有效樣本中體育社團大學生892人,占65.98%,非體育社團大學生460人,占34.02%;其中一年級458人,二年級533人,三年級509人;年齡在16~21歲之間。
2.2.1 問卷調查法。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問卷包括了多個信效度較高的鍛煉行為的心理量表。
2.2.2 數據分析方法。數據統計使用SPSS11.5,主要采用描述高職院校體育社團自組織大學生在健康狀況、鍛煉行為、社會支持、鍛煉氛圍之間的差異。
鹽城高職園區位于鹽城科教城,鹽瀆路以南、解放南路以西、西環路以東、小心河以北,規劃土地面積近8000畝,設計進區高職院校8所,總投資30億元,在校生規模達到5萬人。校園文化體現一所學校獨特的風貌,是社會主義文化在校園的直接體現,也是檢驗一個學校學生綜合素質、道德情操的平臺。校園文化的建設反映了一所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是否能充分利用校園體育文化資源,利用體育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勇于進取精神,是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高職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查閱文獻,很多學者對體育社團自組織作如下定義:即由在校學生根據自己對體育項目的興趣、愛好,遵守一定的章程制度,自愿結成的組織機構。體育技能學習僅僅依靠體育課堂教學遠遠不夠,所以學校體育社團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既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對體育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強化。從體育社團的功能來說,參與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技能又能起到教育引導作用,它具有一切身體運動的普遍教育性、廣泛適應性和較強的感染力,學生參與其中,既能熟練掌握運動技能,也可以是身心達到愉悅,所以體育社團自組織在校園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鹽城市城南高職園區體育社團的主要特點有:第一,社團種類齊全,參與學生較為廣泛。目前,鹽城市城南每個高職院校都設有眾多的體育社團,有足球、籃球武術等傳統社團,還有當今流行的跆拳道、健身氣功、戶外等新型社團,還包括一些諸如競技協會、俱樂部、單項體育沙龍等軟文化社團。社團成員包括園區愛好身體鍛煉的學生,很多都是跨院系甚至跨學校的體育愛好者。體育社團自組織具有社會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社團成員之間由于層次不同,互相交叉重疊,有些同學參加多個體育社團;第二,學區內傳播的信息內容多、速度快。城南高職園區地處城南商業和文化中心,學校體育社團成員來源廣、交流多,許多社團與當地各級社會民間組織互有來往,個別重點扶持的學生社團活動經常通過企業獲得贊助,這樣的社團在學生中很容易被接受,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些靈活多樣的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人文教育的平臺;第三,園區學校社團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學生在體育社團活動的參與交流中逐步形成適合園區地位的群體價值觀、容易接受作為文化和商業中心的文化氛圍、建立有別于其他學校的個性特征,進而產生正確的導向作用和強大的凝聚力。
3.3.1 機構松散,學生在校時間短,人員流動大。由于體育社團本身具有自發性、自主性等特點,城南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歷層次偏低,很多來源于鄉村和外省市農村,進校后,這些學生一旦遇到比較新鮮的事物,很多成員積極性較高,可經過一段時間參與后,很多人因為體育社團組織的活動內容、形式、時間以及自身主觀原因,很多成員逐漸產生消極情緒,萌生退出體育社團的想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園區體育社團組織活動的開展。調查顯示,園區高職院校的體育社團人員逐年下降,參加體育社團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少,使園區體育社團發展舉步維艱,和學校很多其他社團相比較,沒有了競爭力,同事也出現生存危機。
3.3.2 舉辦活動不規范,社團骨干成員追求個人利益
調查顯示,鹽城市城南高職園區學校大都是從中專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本來體育社團在成立之初,就沒有一個整體規劃,活動內容也比較單調,直接影響了升格后學校體育社團活動的正常開展。二是城南園區學校還處在基建和發展初期,學校在體育社團這塊投入的活動經費很少,學生健身意識不足,領導管理經驗缺乏,少數社團成員學習不追求上進,經常缺課,考試不及格,這也給學校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和負面效應。三是園區體育社團在組織活動時,部分骨干有操控比賽過程和結果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體育社團成員和同學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人為制造不和諧因素,使同學們失去了參加體育社團的興趣和積極性。
3.3.3 后續服務意識欠缺,現代管理意識不健全。園區體育社團的骨干對于本社團的發展至關重要,但由于城南高職園區各類體育社團是自發性的組織,很多社團骨干的選用主要由社團內部確定,很多骨干僅僅是為了滿足虛榮。由于這些社團骨干后續服務意識差,管理工作不到位,心里存有小團體和幫派意識,導致一種家庭式體育社團的產生。
3.3.4 普遍體育設施和場地器材不足,缺乏足夠體育經費的支持。社團活動經費不足仍然是影響目前城南高職院校體育社團做強的主要因素之一。調查發現,當前在城南高職園區的學校,通過商業運作的體育社團自組織幾乎沒有,這很大程度限制了體育社團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另外,學校處于創建期,學校在體育上投入的經費很少,在保證體育教學順利進行的同時,花在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材等方面的經費嚴重不足,只有極少數學校的體育社團有較固定的場地,大多數社團在舉辦活動時,只有臨時借用或者租借場地,給學生體育社團組織活動帶來很多不利因素。
學校體育社團自組織工作應納入學校建設和管理的總體規劃,根據全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統一安排和協調。在學校總體設計建設的框架內,設計、規劃學校師生開展體育文化活動所必需的場所,使學校體育文化環境達到功能和審美需求的和諧統一。各級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體育社團體育和文化活動的管理、監督,建立與本校學生相適應的體育社團規章制度,建立、健全體育社團評估機制,不斷提高學校體育社團自組織活動的效益。
學校體育教師是體育社團發展的重要支柱,體育社團的指導教師應由學生自主選擇,基本上都來源于本校和周邊學校的體育教師,因此,體育教師在做好教學的同時,應該仔細研究在校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綜合考查學生自身特點、身體和心理特征,從學校實際出發,積極開展有益于學生體質和發展能力的體育活動。通過組織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發現和培養具有一定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學生,不斷為體育社團注入新鮮血液;在社團活動中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他們集體主義精神,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鍛煉身體,放松心情,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
城南新區地處鹽城市城南文化和商業中心,學校體育環境的建設應具地方和本校特色。學校在校園體育場館、健身中心、活動中心懸掛醒目的體育明星畫像及健身格言,在和學生活動相關的地方選擇性建立顯示體育力爭向上的名人雕像,在學校校園里的宣傳欄內重點介紹有關健身、營養、體育動態等信息,結合校內外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向學生,特別是非體育社團的學生介紹有關項目的規則、技戰術打法、注意事項等。通過這些措施促進學生體育觀念的改變,弘揚體育文化,發揚拼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學校各級輿論媒體要正面宣傳體育社團自組織的重要性,大力推介成功體育社團自組織的經驗。在校園內加強主人公意識和社會倫理道德價值的廣泛宣傳,達到不斷提升各組織模式自身品位和文化內涵的目的,以保證體育社團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在保障會員的合法權益方面,增強會員的安全意識,促進本校校園網和高職園區網絡中體育組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各類體育組織間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
城南高職院校學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群體,當代大學生思想前衛,對社會新聞和網絡資訊有很強的駕馭能力,首先應該讓學生看到在高校開展體育社團自組織研究的必要性和有利條件,對在校學生來說,加入體育社團自組織無疑是一種緩解壓力、宣泄情感與追求時尚的生活方式,:現代大學生應該具備體育社團運動的活躍因素和心理需求,在學校的宏觀層面上來說,學生社團、協會等群眾組織,必須要有相對專業的師資力量。對園區體育自組織成員進行必要的思想品質、安全意識教育和各種項目技能的培訓,正確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法,逐步推廣,讓高校成為開展體育自組織活動的示范田。
全民健身活動是國家與政府大力提倡的,傳統的全民健身活動主要依賴于社區或學校等機構,主要的組織方式也是自下而下的組織化動員體制,個體主動性與積極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戶外是代替實現這種自由自主空間體驗的最佳途徑。而體育自組織在活動方式上真正形成了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的特點,在組織管理與資源動員方式上具有信息的橫向、平等交流的特點,在活動主題上體育活動與旅游、鄉村文化等結合在一起,給園區的大學生提供了身份歸屬和情感支持,開拓了嶄新的人際關系。
[1]黃若澗,張永.網絡體育群體:互聯網時代體育活動的新形式[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4).
[2]王名.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1978-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黃亞玲.中國體育社團的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