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然,肖欽紅
(武漢輕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黑格爾不僅是美學理論家,而且是藝術理論家。他是西方近代以來第一位對藝術和美學所面臨的問題做出全面分析的哲學家。他稱美學是藝術的哲學,美學和哲學不能分離,成為兩個相互關聯的東西。他把美學看成是藝術哲學,他所說的美也就是藝術。這樣看來,美學就是從哲學分出來的,既有不同的規定性,又有互相滲透的地方,這就可以說,美學是一門特殊的哲學。它以藝術為研究對象,他的美學是建立在哲學基礎之上的,它以藝術為研究對象,因而黑格爾將其命名為“美的藝術的哲學。”如此,若想了解黑格爾的美學,首先要了解他的哲學。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和辯證法的基礎之上的。黑格爾主張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他所謂的思維,指的是理念、絕對觀念。所謂的存在,就是絕對觀念的外化。
在黑格爾的美學中,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原理,成為一根強有力的支柱,黑格爾對美、真和藝術的看法,正是這一哲學思想的體現。黑格爾有句名言:“凡是現實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就是肯定了理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的統一。當真在外在存在中呈現與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藝術和真有一致性,藝術是真正這樣具有自在本質和普遍性的理念在外在世界中的實現,是思維和現象的統一體。
黑格爾把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看成是自否定即自確定、自生展的過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黑格爾把理念看成是“無限的”、“絕對的”、“自由的”、“獨立自在的”。在黑格爾的體系中,整個真實界是一個絕對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邏輯概念和自然由對立而統一的結果。絕對理念就是‘絕對精神’或‘心靈’,是最高的真實。‘絕對精神’是概念與存在的辯證的統一(即近來哲學界所爭論的思維和存在的同一),也就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統一。首先是主觀精神,即主觀方面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它的特點是內在的即潛伏與內心的,所以還是片面的、有限的。它外現與倫理、政治、法律、家庭、國家等等,這就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客觀精神。客觀精神是外在的、不自覺的,所以也還是片面的、有限的。只有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由對立而統一,才產生絕對精神。在絕對精神階段,精神(主體)才認識到它自己(客體或對象),認識主體同時是認識對象,所以它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絕對精神顯現于藝術、宗教和哲學三階段。到了哲學,精神就發展到了它的頂峰,也就是真實世界發展到了它的終點。絕對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東西,人類社會、自然和人的思維、人的精神現象都是絕對精神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把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是黑格爾的觀點之一。黑格爾美學、哲學的目的和任務,就是要展示通過人類社會、自然和人的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黑格爾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黑格爾從唯心觀點出發,首先肯定理念的第一性。他所謂矛盾統一的過程不是自然和社會的發展過程,而是理念“自生發”過程,就是理念“生發”了自然 ,還生發了社會制度以及藝術、宗教和哲學等等。因此黑格爾還對邏輯理念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理念作為主觀理念與客觀理念的統一,是理念的概念。這個概念以理念本身為對象,對于這個概念來說,理念就是客體,全部規定都坍縮到了這個客體中。因此,這種統一是絕對的和全部的真理,是自己思維自己的理念,而且這里理念是作為能思維的、邏輯的理念思維自己的。”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客觀唯心的,是“首足倒置”的。他的哲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和辯證法之間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在黑格爾那里,“一切真實的聯系都是顛倒的”。
黑格爾的全部美學思想都是從一個中心思想生發出來的,這就是他的美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對美的這個定義還有個專門的解釋:“美是理念,即概念和體現概念的實在,這二者直接的統一,但是,這種統一需直接在感性的實在的顯現中存在著,才是美的理念。”
真,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著。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這樣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從黑格爾對美下的定義來看包括了四點內容,一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他認為,美的本質是無限的、自由的,感性和知性都不能掌握美,只有精神即理性才能掌握美。美是感性東西的精神化,一方面訴之于感性,同時有訴之于精神、理性。所以他說:“在藝術創造里,心靈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須統一起來。”“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這種對藝術作品的看法就是基于他的美是理念和感性統一而立論的;二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就理念作為人的生活理想來說,理念是主觀的,即“內容本來是主體的,只是內在的”,要“通過外在的,來實現這內在的”。這就要求主客觀的統一;三是一般和特殊的統一。理念是普遍的,但普遍的理念要顯現的個別的感性形象之中,達到和諧的統一,才能產生美;四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理念訴之感官的形象。只有把兩方面調和成為自由統一的整體,才是好的藝術作品,才能產生美。
他的美論,是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一個總結,并且把西方美學思想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黑格爾在主張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一般與特殊、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同時,指明美的事物必然是感性的、具體的,作為美的內容的“理念”又是“在感性的現實事物中實現了的”,因而又必然是現實的、具體的。同時強調了在美的事物中理性內容的作用,糾正了以前偏重于感性形式的美學思潮,表現了他的美學思想中的辯證法。
按照黑格爾辯證法的解釋,理念就是概念所代表的實在以及這二者的統一,在概念與實在的統一中,概念自己就產生了實在,并在實在中實現自己,而理念有等同概念,可見概念本身就是概念與實在統一的產物。黑格爾的“理念”說的核心是自我發展,他認為理念先有個自在階段,這是理念的自我設定。但是理念并不是靜止的,它要發展,要自我否定,異化為自然,變為自為的階段,在否定,進入第三個階段,是自在自為階段,從此返回理念,達到了自我完善,這就是美的歷程。
黑格爾美學的構造框架是從美的定義出發,經過自然美對出發點的否定,理念異化為自然,到藝術美或理想對自然美的在否定,達到新的理念。這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便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過程。
黑格爾畢竟是唯心主義美學家,他的美學思想,同他的哲學體系一樣,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同時也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等原因,他的美學思想并不能得到完善正確的發展,他的主要錯誤就是“首足倒置”,即不把理性安在感性的基礎上,不把精神安在物質的基礎上,不把一般安在特殊的基礎上,而是把這些對立的范疇關系倒轉過來。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像馬克思所指明的那樣,把它在“倒過來”,才能發現和吸收其中合理的東西,以作為建立和發展美學理論的借鑒。
黑格爾的全部美學思想就是要駁斥形式主義和感性主義,強調藝術與人生重大問題的密切聯系和理性的內容對于藝術的重要性。他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辯證發展的道理應用到美學里,為美學建立了一個歷史觀點。同時,他認為藝術的發展是有規可尋的。他把藝術的發展聯系到“一般世界情況”來研究,就是把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聯系起來,并同經濟、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來研究,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架設美學的理想和橋梁,并對其命運和使命給以具體的規定。
[1]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羅素.西方哲學史(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4]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