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平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浙江 湖州 313000)
多年教學改革,語文備受質疑,新課改背景下最突出的爭議之一在于語文課的“語文味”。經常聽到有專家學者在批評語文課,指責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或“科學課”,批評現在的語文課缺少了語文味,不僅教師不喜歡,學生也很反感。遍觀當下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領域充斥著模式化、機械化、應試化、技術化的傾向,使語文課失去了自我與本真。面對語文的異化,我們很有必要呼吁語文教學回歸“本色”,讓語文課上出鮮活的“語文味”,讓師生愛上語文。
為了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正本清源,有人提出了“語文味”的概念,我覺得很有意義和必要。因為語文課堂不能缺少“語文味”,這是語文課的本色要求,也是語文課區別于其他各科的獨特性所在。
所謂“語文味”,深圳的語文名師程少堂是這樣闡釋的,即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個性所決定了的語文課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氛圍和人性魅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展。盡管程少堂老師的解析并沒有道盡“語文味”,但語文課應該上出“語文味”是不容置疑的。中職語文課堂,由于受就業導向的影響,被專業課邊緣化,語文課變味現象就更加嚴重。
那么,如何還語文課以“語文味”呢,筆者認為大致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把課文讀通順、讀對字音、讀得流利,這是對讀的最低要求。在讀通順的前提下,還要帶著感情來讀,尤其是抒情散文和小說、詩歌,更需要聲情并茂地誦讀,讀出語言美、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
筆者以為,一堂語文課的語文味首先就應該表現在“讀”上,或“動情誦讀”、或“配樂賽讀”,或“分角色演讀”。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認為: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起承轉合、急迫舒緩;非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氣勢、神韻、風格。中職學生的朗讀能力本身就弱,也沒有經常誦讀的習慣,因此,課堂上,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在朗讀的指導上下工夫,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法,達到“潛心細讀,以讀動人;披文入情,以情動人”的效果,那么讀的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我們可以采用多種誦讀形式,如分角色朗讀(適合小說)、配樂朗讀(適合詩歌)、小組賽讀、深情誦讀、齊讀等。通過多種形式地美讀,披文入情,文章字里行間的語文“味道”自然逐漸清晰,并“浮出水面”。
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筆者就十分重視對學生“讀”的引導。比如筆者在執教李清照的《一剪梅》一文時,就帶著學生先自讀通讀,再聽讀范讀,再配樂賽讀,再全班齊讀,花在讀上的時間就占了大半節課,以多種形式地朗讀代替了老師的冗長分析與講解,課堂氛圍和效果出奇的好,學生們完全沉浸在自己飽含深情、非常投入的朗讀中,自己被自己感動著。伴隨著課堂里此起彼伏的朗讀聲,學生們歡快地享受著語文帶來的樂趣。
對于課文的情感點,教師要找準,并指導學生討論、咀嚼,反復品味。比如筆者在執教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一文時,就有意讓學生品讀文中“小草”“野花”“松柏”這三種植物處于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的生命狀態,譬如引導學生抓住“細瘦”“細微”“蒼老”“深埋”等重點字詞,讓學生仔細品味,反復誦讀,體會這些石縫間生命在面臨嚴峻、惡劣的生存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頑強、堅韌、向上、拼搏的積極生命狀態。通過對文中幾處重點字詞的把握和揣摩,我們品出了文字背后的情感美、哲思美,以一種審美的心態品語文,讓學生體驗到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
對于課文的傳神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與韻味,讓語文走進心靈。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人性美應該是語文的核心。比如筆者在執教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一文時,就曾經嘗試著帶領學生緊緊抓住課文的某些關鍵句展開品析研討,對學生們的心靈觸動很大。譬如筆者認為全文有兩句話很關鍵,對反映主題和刻畫老獵人的形象很重要也很傳神,于是筆者緊緊抓住“殺生和慈善在老獵人身上共存”,“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圣的”這兩句啟發學生:作者為什么這么說,文中有證據嗎,你又是如何理解的?通過對這兩句關鍵句的品讀和交流,學生們深深地被老獵人的舉動感動了,也被藏羚羊那深深地一跪震撼著,在對老獵人的品讀中,我們品出了思想美和人性美的光輝,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升華。
對于課文的疑問點,教師要善用巧用,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隱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層意思。比如筆者在執教魯迅的小說《藥》一文時,就注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華老栓買藥這一情節時的一處細節發問,啟發學生討論——華大媽為什么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難道自己的錢放哪里都忘了嗎?華老栓接錢時為什么要“抖抖”,還要“按”兩下?通過品讀,啟發學生留意幾個細節動作,抓住幾個關鍵字——“掏”“抖”“按”,對文本語言作進一步地揣摩品味,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個人的生活經驗很快就明白了華家由于貧窮,錢來之不易,才對錢格外珍惜的心情,對華老栓夫婦多了幾分同情和敬意。透過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為人父母那深沉的愛子情。透過文中幾處細節的把握和揣摩,我們品出了文字背后的情感美,嗅出了生活味,同時也品出了濃濃的語文味。
俗話說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窗口,學生的口頭語代表著學生的思想和情
感,反映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因此在說的環節上,筆者要求學生突出一個“真”字,即“追求情感的真誠、思想的真實、個性的真切”(趙謙翔語),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理解和感悟,說出自己的真性情,反對虛假式的無病呻吟和矯揉造作。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具有獨特性,只要
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說出只屬于學生自己的“語文味兒”,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對文本的解讀允許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允許求同存異,但筆者強調一個“悟”字,即要有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
學生是課堂求知的主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受限于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
驗,因此需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和對文本的認知水平,說出“活”的語文來。文本雖然是死的,但通過學生的品味和感悟,就能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血液和養分,就能轉化成活生生的語言,變成鮮活的話從學生口中流淌出來。筆者經常告誡學生,你的生活就是源頭活水,文本閱讀必須充分依賴于你的生活體驗和認知,把文本讀“活”,變“死文字”為“活語文”,那么你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才會得到提升。
比如筆者在教學莫泊桑的《項鏈》一文時,當學生只是照著課文導讀和同步訓練里的資料照本宣科、不假思索地讀出來時,就當場引導并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講講自己對小說人物的看法。對于小說中的人物——瑪蒂爾德,大多數人認為小說作者對其持否定批判態度,批判了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資產階級思想。有學生提出了異議,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過她運氣太差了。敢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悟,這是成功的第一步,筆者馬上進行了肯定和表揚,同時引導大家從文本中找證據。經過爭論,大家漸漸明朗。瑪蒂爾德只是當時社會上的一個小人物,她渴望過好日子,也不是什么過錯。項鏈丟失后,她從沒有過不良的念頭,比如死賴著不還,或買個假的頂替,或逃之夭夭,或墮落風塵。相反,她開始了腳踏實地的生活。在漫長的還債歲月里,她學會了吃苦耐勞、勤勉節儉,同時也獲得了心靈上的平靜和安寧。在爭論中,筆者引導學生從文中找證據,并通過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分析,大家的認識逐漸統一起來,認為本文的主旨是諷刺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同時譴責了資本主義社會不良的價值觀,同時也肯定了瑪蒂爾德和她丈夫償還項鏈的誠實品格和奮斗精神。
在語文課堂上,筆者非常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想象,讓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揣摩、感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體驗,作出自己的評價,進而品味作家給我們帶來的人性美、人情美、生活美、文化美、思想美,鑄造自己高尚的道德生活,從而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課堂上,學生通過激情講述,激烈辯論,說出真味,講出真感,變僵化為靈活,變沉悶為靈動,師生共同沉浸在語文的美麗中。
寫,是語文的基本功,也是最能體現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環節。筆者認為,大作文可以在課外寫,小作文則可以在課堂上訓練,長篇大論雖然不易,但寫得短小精悍則更加不易。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筆者比較注意結合所授課文,臨時出題,讓學生小試牛刀,來個現場操練。
比如筆者在執教美國作家拉索爾·貝克的《成長》一文時,在與大家分析解
讀完課文大致內容后,在第二節語文課上,就引導大家先說說對作者所寫故事的感悟,然后把它寫下來。要求自選角度,文體不限,并且取一個小標題,字數控制在300字左右。這是筆者常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的一項語文小作業,筆者稱之為語文隨筆,學生稱之為小練筆,以區別于每兩周一次的大作文練習。通過這項寫的訓練,語文味就從學生的筆尖流淌了出來。有人以《自古成功在嘗試》為題,感悟探秘成才成功之路;有人以《從井蛙歸井想到的》為題,由自己課外看到的一個小故事引發開來,并聯系課文說心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人以《不要好高騖遠,而應腳踏實地》為題,聯系自己初中時期的求學經歷談感受;還有人以《擺正心態》、《一個值得回味的勵志故事》、《尋找方向》等為題,談古論今,訴說啟迪,娓娓道來,發人深省。譬如王同學的《不要好高騖遠,而應腳踏實地》一文中,小作者就很恰當得借用了作家劉心武的話收束全文,簡潔而有力,意味而深長——“不要指望,麻雀會飛得很高。高處的天空,那是鷹的領地。麻雀如果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樣會過得很幸福。”我們的中職生盡管是中考普高的落榜者,但也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誰說我們的明天就一定不如那些普高生呢?在學生的小練筆中,筆者看到了學生的文采、智慧、才華、靈氣和自信,筆者覺得這就是活生生的語文味,體現著當代中職生不同凡響的語文素養和個性。
從長期的語文實踐中,筆者逐漸提煉了兩條寫作要求,即要求學生我筆寫我心,落在一個“真”字;標新又立異,關注一個“新”字。在具體寫作過程中,筆者宣傳強調更多的是可以模仿但堅決反對抄襲,讓學生試著學會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盡可能寫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創意來,哪怕一點點,只要是“我筆寫我心”,只要是個性化的東西,筆者都會毫不吝嗇地鼓勵、肯定和表揚。唯有如此,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才能提高,有了寫作動力,寫作水平才能提升得更快。筆者覺得,學生的習作就應該寫出個性的味道,通過習作展示出個性才華,用筆傳聲,激揚文字,寫出獨特的語文味來。
語文課就應該 讓語文深入人心,讓學生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能。語文課堂上,我們通過讀課文、品字詞、說感悟、寫心得,濃濃的語文味自然就會蕩漾在學生心中了。筆者認為,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這“語文味”是瑯瑯書聲的“讀”味,是字斟句酌的“品”味,是真性真情的“說”味,是創新個性的“寫”味。只有這樣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才能凸現語文學科獨有的個性,才能展示語文學科獨特的魅力。
[1]人民教育出版社職業教育中心.語文(基礎模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崔會麗.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J].語文學刊,2010.
[3]杜雪梅.程少堂“語文味”教學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