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鋒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福州 350108)
毛澤東曾指出:“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面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應大力重視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加強對心理疏導方法的研究和運用。我們要做到以人為本,遵循可持續發展規律,用科學的方法,樹立符合大學生成長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從總體上來看,當代大學生關心時代發展,具有進取、競爭的拼搏精神,但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缺乏,導致了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缺乏信仰、迷失自我的現象。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個人中心主義突出;厭學貪玩,奉獻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較為淡薄;缺乏誠信,處事主觀,不講文明道德,缺乏大學生應有的素質;心理負擔重,存在著自卑、自閉、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雖然這些現象只在極少數的大學生中出現,但是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對和諧校園的建設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大學生自身的不完全成熟狀態與追求自主性之間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給予他們人文關懷。
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適應當前形勢的現實需要,也是當代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教育工作者更多發揮的是自己的主觀思想意識,很少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感受。我們忘記了發揮主體作用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經常是不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這往往給學生過高的期望,導致的結果常常是讓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導致心理上的失衡。面對學生的迷惘,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出發點去教導學生,所以很多時候并沒有真正的理解學生困惑的原因。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了假、大、空的結果,我們教育的結果跟我們所期望的不符合,甚至唱出了反調,這是我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悲哀。
目前,由于大多數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過分強調對教育者的專業知識和學歷層次的要求,導致大多數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認識不深刻,忽視文化品位和道德情操,在人文關懷方面的思想教育只是走過場,對此并不重視;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對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輕視教育者的人文素養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底蘊,最終導致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成果不盡如人意。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任何一項教育工作都是本著以學生為主的根本出發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當然也是如此。然而,在實際的思想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院校往往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將學生當做知識的被動承受者,片面強調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而不顧學生認識過程的客觀規律,最終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調動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主動性。
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教育理念經常是用一套事先預設好的模式去要求一個個活生生的千差萬別的具體的學生。這種重視共性教育、輕視個性教育、忽視甚至否定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這不僅與尊重本質、張揚個性的人文關懷理念背道而馳,而且還限制了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更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由于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不高,對人文關懷的認識程度不到位,所以只能是簡單地通過課堂授課把思想政治理論灌輸給大學生。這種以課本為中心,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做法,忽視了對大學生的情感心理需求和情感培養,完全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終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接受效果不明顯,不利于大學生整體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提高。
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了解人,基礎是尊重人,核心是關心人,途徑是激勵人,目的在于凝聚人。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面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傳統的思想理念中轉變過來。要切實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研究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把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與為學生服務做具體實事結合起來。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觀念落后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囿于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注重結合社會發展,那么在實踐操作中勢必難以突破過時的方式,勢必難以將人文關懷落實到實處。因此,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從傳統的思想理念中轉變過來,要強化關懷之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近乎決定性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溝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越好,在以真情動人的前提下,達到以真理服人的目的,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想效果。
弱勢大學生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這類學生由于家境本身貧寒或者由于突發事件而喪失經濟來源,在校期間不能正常繳納學費或無法正常支付生活費用。由于被貼上了貧困的標簽,他們習慣自我封閉,最終造成焦慮、自卑和厭世等一系列困擾。二是心理有障礙的大學生。這類學生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點小事就能夠激發內心大的波動。三是因為競爭能力低下和社會資源貧乏而造成的就業困難的大學生。這類學生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容易自暴自棄,長期發展下去對個人和社會都會帶來不良影響。作為高校輔導員,要全面、準確地掌握這些弱勢大學生的情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以不同的解決方式,如對于經濟困難的弱勢群體,輔導員要幫助他們了解國家針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在不影響他們學業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勤工儉學。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且也可以緩解經濟緊張的狀況;對于心理弱勢群體,輔導員可以通過談心的方式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而想辦法幫助他們解開心結,同時積極發揮班集體的力量,使他們能夠與班級成員相處融洽,并幫助他們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針對那些就業困難的大學生,輔導員要盡可能多地關注就業、招聘信息等,幫助他們聯系用人單位,即使由于自身力量有限而最終未能幫助他們就業,也要注意做好心理安撫工作,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在求職就業中遇到的困難,鼓勵學生自強不息。
學生的主體性是指教育活動中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功能與特征,如自我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高校輔導員首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其次要教育學生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在學校爭當好學生、在校外爭當好公民、在家爭當好孩子;再次,要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刻畫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并為之努力,實現“理想自我”。對于剛剛踏入高校門檻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只身來到異地求學,缺少父母的監督,面對高校相對松散的教學環境容易產生不適應感。輔導員應該通過班級活動、個別談話等方式啟發和指導學生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并盡快形成獨立自主意識。為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輔導員還應該帶領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學習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1.準確把握個體的心理特點
根據心理學理論觀點可以知道,個體的心理特點是個體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的結合,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可辨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工作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深入到大學生生活中去,與學生進行談話或其他比較合理的方式去調查他們不同的心理特點,在疏通中引導,在引導中疏通,做到有的放矢。輔導員在工作中還必須克服認識上的盲區,克服片面性。比如說多方面深入調查、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理性思考問題;多參加實踐活動,積累工作經驗避免經驗效應帶來的不良后果等。
2.正確看待個體的心理特征
個體的心理特征在整個個性結構中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例如,不同能力、不同氣質、不同性格的人應該怎么做,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研究疏導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對于心理疏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3.積極疏導個體的心理傾向
個體的心理傾向對他們的行為緊密相連。包括對大學生的興趣、價值觀、自我意識了解等等。一個完整的心理疏導過程包括:對他人的疏導和對自我的疏導。立足于這樣的疏導,促使個體的心理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將由消極轉變為積極,為個體思想的轉變和鞏固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當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除了心理疏導方法之外,還必須注意其他有關事項,這樣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氣氛: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和德育方面的工作;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等等。
心理疏導,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更要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強化挫折教育。在挫折教育中引導他們樹立辯證積極的挫折觀,明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同時,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情緒習慣,防止因挫而錯;最重要的,要努力培育大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念,鑄造為人生道路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的鋼鐵長城。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需要多點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要學會換位思考,才能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好的轉機。作為輔導員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要有遠見、識大體,懂得調節自己的心理平衡,要做到心理健康,占位要高,要有高尚的師德,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跟學生耐心地交流,把握學生內心實際感受,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站在講臺上一本正經的說辭,而是要真正走到學生心里,與他們拉近距離,實現最佳距離的溝通。思想要超越他們但不要壓制他們,靈魂要接近他們但不局限于他們。讓我們攜手共進,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共同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周錫源.什么是“人文關懷”[J].四川統一戰線 ,2007,(12).
[2]高志明.人文關懷是法律的本有屬性[J].理論與改革,2005,(1).
[3]城市人文關懷有缺陷[J].領導決策信息,2002,(17).
[4]曾茂輝.把人文關懷落到實處[J].政工研究動態,2008,(20).
[5]鄭憲洲.用“三個代表”思想指導人文關懷建設[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佘雙好.從說理教育到心理疏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
[8]周作.高校輔導員實施心理疏導的優勢和路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