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浩偉,胡婷婷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在開放多元的信息時代,德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發展功能仍然存在,但是德育的環境、對象、方法、介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德育面臨全新的發展課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價值,當學生自己主動追求,獲取親身體驗,才能成為學生發展的財富。”體驗式德育,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規劃德育內容,創設體驗境遇,使教育對象親身經歷,抑或設身想象,啟迪心智、陶冶情感、修身養志、頓悟與躬省,使德育價值內化并通過德行實踐外化,完成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協調發展。體驗式德育作為現代教育發展方向,是扎根于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涵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理論、西方現象哲學 “主體間性”理論、心理學范式和大腦分工生理學理論、現代教育科學的規律體現,中國古代文化里的“知行觀”探討,可以視作體驗式德育的濫觴。體驗式德育立足激活青少年成長的內生性需求,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情境體驗,讓青少年成為成長的主體。
當下青少年的主體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成長環境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的現代轉型加快的背景之下,信息科技跨越發展,市場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生活學習方式網絡化數字化,一方面,社會的開放與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競爭、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喧囂嘈雜的傳媒,宏闊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濡染了這一代青少年共同的“群體個性”。目前,95后也開始邁入大學校園,市場經濟賦予90后一代迥異的群體個性,德育實效性亟待提高。無論是宏觀方面社會和諧永續的發展要求,中觀層面素質教育的改革推進,還是微觀層面90后個體健康成長的內生需求,時代呼吁德育將社會價值和個體發展價值并舉。
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信息時代的智能生活,開放的社會風習凸顯個性的偶像崇拜,在安適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90后,追求自我個性,性格開朗活泛,樂于接受新事物,學習能力在網絡的催化下不斷增強。家庭生活方面,90后群體很多獨生子女,多為家庭核心與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習慣獨自成長,由是,一方面表現出自信的個性追求,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權威,勇于競爭;另一方面表現出自我中心的泛情緒化態度,敏于自我感受和體驗,隨便就行,快樂至上。
90后青少年在政治上認可和接納傳統主流價值觀,他們關心國家發展,對民族復興充滿信心,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將“中國夢”與自己的青春夢想結合起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見證了他們的風采與責任感,西部支教、農村基層村官見證了他們的激情與踏實,釣魚島事件、南海爭端中的愛國義憤,折射出90后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開放多元的自媒體時代,他們“天生的”民主自立意識,推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言傳身教”“寓教于樂”,他們的“三觀”未完成,在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喧囂影響之下,較多本位主義的利己動機,價值觀理性務實。
90后在志愿服務、支教服務、社會服務活動中,表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承續,在社會大轉型的開放時代,他們內在的道德心理發展不成熟,特別是情感體驗不充分、道德意志不堅實,導致道德選擇復雜多變。在他們的道德圖景中,既有傳統愛國主義、忠誠友善的美德觀念,與“愛國不是愚忠,愛國不一定愛政府”“中國救了社會主義”等“時尚新觀念”的競爭;也有集體主義,敬業奉獻等主流價值觀與個人利益、道德相對主義等狹隘的道德觀爭鳴。在理性認知上,他們認可傳統美德,喧鬧的社會現實延宕了他們的行為,就像哈姆雷特面臨抉擇時那般遲疑不定,即使信任某些道德意義,卻“選擇性”踐行。
90后成長的年代是中國互聯網引入及大發展的時代,科技日益人性化、便捷化,網絡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無疑與他們的成長需求諳合,在虛擬世界里,學習、生活、購物、交友、娛樂無不滲透著自由、自主和個性精神。數據顯示,青少年網民(17至24歲)占了網民總數31.8%,而 “90 后”青少年比例最高。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迅捷發展,時間精力投入、依賴和影響程度觀之,互聯網也已成為“90后”的重要生活世界,自然散布于網絡的各種思想、價值、道德,被自由的名義,肆意放置,放大。“天生就”有開放心態和多元選擇的“90后”,不能不耳濡目染。隨處可摘的便捷性膨脹了他們的“工具理性”,“百度”、QQ、微信、微博等拉近了距離,疏遠了情感,萎縮了他們的思維力。
萬美容教授認為,青年的本質是發展,德育的本質是滿足并促其社會化發展。90后青少年表現出更高的自主性成長需求,體驗式德育對教育技能要求更高,因為體驗創設沒有摹本,只有不斷創新,創設富有情趣的道德體驗活動,達到對道德價值、情感的融通性理解和把握。
德育作為社會有序發展、個體健康成長的重要元素,它的邏輯起點應該是滿足青少年發展的內生性需求。現代社會人的主體性日益彰顯,重視全面成長的體驗式德育亦代表德育的未來趨勢,尤其是面對90后個性張揚的青少年群體,體驗式德育在價值理念層面牢牢樹立“以生為本”,在社會、學校、家庭、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共識與默契,堅持將主流價值觀融入體驗活動之中,不斷適應青少年發展需求的變化,緊緊圍繞需求特點,創設與之相洽和的德育體驗圖景。
在思想觀念方面,德育工作者要樹立平等意識,尊重和關愛教育對象,體驗活動的設計引導,要體現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關心他們的人格發展、價值體驗、情感需求,形成真正的“互主體性”的成長關系,在動態發展的體驗活動中,可以促進個性發展,做到因材施教,達成主體經驗的能動建構,因為體驗本身是一種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圖景思維活動,是主體靈性與客體的主動溝聯,靜默、審視、選擇、神入、同化乃至升華的歷史;在教育教學方面,德育工作者要銳意創新,做到“三個轉變”,即教育關系的主客對立轉化為體驗對話、認知灌輸轉化為體驗反思、被動保守轉化為互動開放。教育者要有“上天入地”的實踐思維,既要把握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更要潛心研究當代青少年的生活文化特點,行為范式與發展需求,切中肯綮,既要把捏外顯的規律特點,也要激發他們潛在的成長需求。
體驗式德育創新發展的價值驅動是生本,具體路徑則是實踐“三貼近原則”。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青少年的發展需求是德育價值的基本依據。傳統德育在當代不斷失落低效,在于德育內容片面的主知主義,德育形式單一的講授灌輸,德育發展的失衡脫節,在需求多樣化的90后青少年(認知上的形象感性、情感上的熱烈敏感、需求的主動多樣)身上,無力激起更大的思維浪花。
體驗式德育堅持“三貼近原則”,根據青少年發展需求,引誘、激發、促成和協助主體的體驗完成,主要體現在體驗設計的三貼近、體驗過程的三貼近、體驗對話的三貼近。德育工作者要做到與時俱進,了解社會思潮、青年心理,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成長需求,主動將德育目標融入體驗活動設計之中,不拘一格創設新鮮情境,激發青少年的體驗興趣;體驗過程藉以角色扮演、親身實踐、社會服務,達到專心致志,心靈契合,促成經驗成長,自主發展,青少年內在的道德需求在實踐活動中自由生長與完善;最后體驗式德育進一步激發個體的自我意識,在體驗互動中主動進行對話反饋,互主體的平等交流、反思、回味、升華,強化發展的正能量,將德性善能內化,及至行為外化。
1.開辟網絡虛擬體驗平臺
90后青少年思維活泛,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微博、微信、微電影等網絡文化,網絡既是青少年的喜愛的生活方式,社會就應該重視青少年的網絡引導。主動創設網絡德育體驗園地,開發生動活潑的教育資源,開創德育互動體驗新空間。鑒于網絡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巨大吸引力,體驗式德育可以因勢利導,優化網絡環境,創設喜聞樂見的互動體驗平臺,因為網絡本身具有虛擬平等的特性,可以釋放學生在現實活動中或多或少的顧慮,其表現更加真實自然,體驗更加深入細致,比如通過網絡空間體驗式活動,一方面可以構建師生對話交流的場景,另一方面在活動引導過程中,學生獲得一種真實的虛擬性發展,可以實現德育體驗的主體性與社會性、科學性和價值性的有機統一,長沙民政職業學院開辟了“網絡空間”的互動教育教學模式,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呈現在虛擬世界,學生的活動體驗也在獨立的網絡空間里進行,學生喜愛,效果斐然。
2.開發現代德育生活載體
載體是事物運行發展的媒介與依托,體驗式德育也需要適時的載體傳承,傳統的學校德育,以紙質傳媒,文本符號的形式,現代社會,文本載體的外延獲得極大發展,紙質典籍,電子資料、音像傳媒等豐富人們視聽,深化人們的全息體驗,即使如此,文本載體更多還是單向傳遞,靜態展示,與現代社會開放互動的立體時代有差距。因此,完善以青少年“社會生活”為載體,設計德育的體驗活動,90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是流動的,學習、社交、游戲、親情等都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陶行知曾說,“教育的本來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的生機源自生活的芳香,青少年正是夢想飛揚的階段,體驗式德育的“源頭活水”,正是藉以發展青少年發現現實的興趣,比如以具體的學習活動為載體,讓青少年體驗中積累團結互助的集體意識,明斷是非的理智感;以社交活動為發展載體,讓青少年與不同人群交往,對話體驗,在發展的過程中習得人倫美德的意義。
90后一代成長于開放自主的社會環境之中,家庭濡染、中外文化、社會風習、網絡傳媒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巨大,注重互動的體驗式德育,其有效發展路徑除了教育部門實踐創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創設宏觀環境的德育文化氛圍,構建社校家媒合力協調的體驗式育人機制。
首先全社會要建立起系統德育的思想,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是一項社會工程,校社聯動是體驗式德育發展的“源頭活水”,充分利用當地社會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創設體驗平臺,因材施教布設體驗流程,建設家校社一體的互動體驗機制,逐漸形成成熟的體驗資源平臺。西方國家向來重視德育的社會體驗建設,如美國和日本,善于將道德價值春風化雨,融入社會活動體驗之中,注重將青少年德育的學校學習、社會感染、家教言行相統一,開設青年趣味的文化宣傳園地、虛擬網絡體驗陣地,規定青少年可以加入相關社會角色,如律師、教師、消防、警員等進行實踐體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體驗式德育的發展,需要把握當今青少年文化生活、群體個性特點,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成長需求,心理發展階段。教育行政部門要進行頂層制度設計,指導方向,在經費扶持,教育評估,政策導向,鼓勵引導等方面,協調各種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同時也需要我們的社會組織積極支持,從場地,人員、政策到資源的支持。學校與社會機構、組織聯系協商建立體驗基地,并將這種體驗制度常規化,并入學生的德育素質評價系統,建設完善的德育檔案體系。有如,參觀愛國主義的革命紀念館,參加青年志愿者行動,參與企業行業頂崗實習,參入基層社會服務等等。生活亦是一種原汁原味的教育,體驗式德育的靈感源自生活的氣息。我們要有“大體驗”的德育視野和人文關懷,注意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協力構建德育體驗機制,制定全面發展的德育導向。
[1]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
[2]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