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揚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顯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已開始不斷探索如何基于網絡平臺,利用新媒體手段來加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適應90后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意識和他們網絡化的生活習慣。如何有效利用好團課來培養黨的后備軍是所有團組織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對此進行探究。
高校共青團擔負著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中團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微團課”作為新媒體時代起源于微型團課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高校團組織結合網絡、微信、微博、論壇等這些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充分發揮其廣泛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的功能,把網絡新媒體互動平臺與大學生團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新了團課的教育模式。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社會對高校就業率的考核及看重,使得各高校、教師、學生將學校工作的重點、關注點都集中到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及與之相關的方面,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愈加淡化,尤其還有不少人對共青團工作存在著可有可無的觀念,對團課的重要性解讀不夠。因此,大部分高校學生對團課的學習普遍是被動的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缺乏,甚至認為團課學習多此一舉。不少高校的團課只是徒有虛名,成了應付上級檢查而不得為之的“累贅”,或者完全被異化為班級文體活動的小舞臺。在僅剩為數不多的團課學習中,學生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團組織布置什么就學習什么,團組織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在團課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在開小差、看小說、玩手機、聽音樂、做作業、聊天等。應該說現階段高校團課的教育效果是很不盡如人意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大大削弱了共青團“三會一課”思想育人的根本作用。
就團課學習本身來看,現階段高校團課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比較空泛、枯燥,不能與團員青年的思想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形式主義的內容居多。團干部組織團員上團課就是讀讀報紙,看看新聞,而如專業發展問題、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就業創業問題、正確婚戀觀問題等,這些與團員青年密切相關且團員青年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卻很少涉及。對于當下國際、國內的政治時事、民生熱點很少進入學習、討論、交流的內容中,就算有所涉及也基本都是將上級團組織所要求學習內容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照本宣科讀下來。團組織安排的學習指導內容在注重大政方針的思想引導同時,忽視了當代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特點,以及社會的發展現狀,所有的學習內容沒有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沒有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考慮,沒有與時俱進的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相結合,缺乏針對性、時尚性和吸引力。因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就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影響了團課的教育效果
目前高校團課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為一人臺上講,眾人臺下聽的單一模式,是“我說你聽、我灌你喝”的單向灌輸式教學,講課者“居高臨下”,口干舌燥,聽課者“食之無味”,香香欲睡,這種教學法方式難以激發團員青年們的學習熱情、參與熱情。單一的教學模式,加之教學內容遠離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情感的需求。同時,由于教育形式的一刀切,忽視了團員青年個性化與多元化,因此很難引起團員青年們的共鳴。此外,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團員青年學習的主動性,影響了團員青年團課學習的興趣,容易出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懶散現象,使得教和學分離,致使團課教學的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影響了團課教育的實際效果。
“微團課”借助微信、微博、QQ、人人等新媒體工具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學內容基本來源于網絡。因此,“微團課”的主要內容都是貼近當今時代青年的主旋律的,是按照建設學習型團組織的要求,緊緊圍繞團員青年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實際的。“微團課”將大學生身邊的案例、新聞、故事等融入黨的、團的理論政策,將宏大的敘事變成日常的敘事,不但加強了思想理論宣傳的親和力,培養了理論接受的自覺性,更加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迎合時代潮流的內容去敘述理想信念。同時,“微團課”利用新媒體的即時互動的特點,不斷了解大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團課教學內容,從而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當下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微團課”充分利用新媒體所具有的特點,將深奧難懂的理論轉化為大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碎片化的“快餐信息”,進一步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有的放矢,針對性很強。
傳統媒體條件下,團課只有單一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教育方法,往往是“把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變成了單純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活動,把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信仰的過程變成了用邏輯驗證共產主義是否科學的過程,其結果是培養了一些能熟背共產主義原理卻缺乏共產主義信仰的人”。“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特點與優勢,但是,其弊端也顯而易見,使得大學生對共青團知識的學習只局限于文字的理解與記憶,而沒有真正領會與掌握真正的精神實質。新媒體時代的“微團課”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通過微信、微博、QQ等各種新媒體手段,讓團員們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能通過回帖、分享、轉發、上傳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與教育者、傳播者甚至其他受眾進行交流、互動。團員們通過多元化的方法,在平等的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抽象的理論和宏觀的政策形象化、具體化,讓團員們聽得懂、喜歡聽、坐得住、記得牢,確有收獲。
新媒體時代是手機、PAD等新媒體設備人手一部的時代,信息、資料的傳播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對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傳播的速度大大提升,傳播的范圍大大擴大,傳播的便捷性也大大增強。借助新媒體手段的“微團課”出現了,改變了以往團課單一封閉的形式,改變了以往團課需要在同一時間和地點組織“講解”的形式。它通過運用移動新媒體和掌上新平臺,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既可以運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新媒體客戶端進行上課、講座、答題、征文等,也能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開展網絡直播,并以論壇、社區、投票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廣泛參與。借助新媒體手段非常及時地將文字、圖片等各種形式,通過網絡與廣大團員青年進行及時有效地交流溝通。所有團員青年通過手中的手機、PAD等新媒體設備可以不用受到時間、空間的約束,靈活、快捷、有選擇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團課教育的質量和時效性。
“微團課”之“微”,首先在于其對于微信、微博等各種微媒體的使用。這些微媒體的使用,在團員青年中構建了一個個“小平臺”,而“微團課”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個小平臺,將需要積極宣傳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宏大的政治口號“大主題”通過“小平臺”轉化為團員青年所易于接受的日常話題和藝術形象,通過“小平臺”說“小故事”將新時期黨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共青團的理想信念教育轉化為大學生所關心、樂于討論的“小話題”,有利于因勢利導,有效地把團組織教育轉化為大學生所關心的現實話題。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為主要手段的交流互動,結合高校大學生生活實際,高校團組織通過“小平臺”掌握“大主題”的輿論宣傳主動權,掌握團員青年的導向權和話語權,用時尚、活力、富有吸引力的“小平臺”占領大學生思想領地,從而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微團課”之“微”,其次在于組織的簡便性與場地、經費等條件需要的簡單性。傳統團課每次的開設,需要對場地、人員、經費等提出很多的需求,經常因為場地無法落實、經費難以保證、團員很少到場等原因,使得組織者焦頭爛額,在影響了團課教育效果的同時,更是嚴重打擊了團干部組織團課的積極性。而作為化繁為簡的“微團課”,第一,對于場地沒有任何要求,不需要將團員集中到一起接受教育;第二,“微團課”的開設幾乎沒有活動經費的需要,只需要授課者能有可接入互聯網的電腦和手機即可,同樣,團員們也只需要有手機或電腦就可以接受團課教育,完全是基于新媒體手段進行授課。在現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已經完全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了,不需要額外經費保障;第三,由于“微團課”授課的新媒體手段主要通過手機完成,因此,在現在大學生人手一機的情況下,對于學生受教育的地點沒有統一要求,不需要再將學生集中起來了,大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參與到共青團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活動中。
“微團課”之“微”,最后在于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官話”、“套話”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手段轉化為“流行話”、“時尚話”。作為團課的一個創新形式,“微團課”在廣大團員青年中教育性大于政治性,更具有思想引領的作用。它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以微博、微信為學習和宣傳的平臺,以手機、電腦作為工具,在充分重視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緊扣當今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話題,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官話”、“套話”講述的理論知識與大學生的“網絡話”、“流行話”、“時尚話”結合起來,將深奧難懂、枯燥乏味的理論語言轉化成日常流行的生活語言、網絡語言,用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音樂來解釋理論知識,用詼諧幽默的話語來闡釋政策方針。這樣,“微團課”既簡單凝練、又直白感人,既嚴肅認真、又前沿時尚,將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義,將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寓教于樂。
“微團課”的設計與實施,充分利用并發揮了手機、電腦、PAD、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弘揚主旋律、堅定理想信念等宏大敘事融入到“微不足道”、“微顯闡幽”的“微事件”、“微話語”中,讓廣大團員在無聲無形中、談笑娛樂中接受了教育。可以說,“微團課”在宏觀上切合實際,微觀上重視個體,方法上善于創新,提供了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新的教育平臺,既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也是傳統團課的有力輔助。
[1]賀麗,陳晨.“微黨課”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優勢與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
[2]張衡宇.新形勢下高校團課教育創新的思考[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
[3]孫利華.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創新性問題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4]吳瓊.基于網絡平臺開展90后大學生團課教育研究[J].北方經貿,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