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荔琴
(無錫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語文教學包羅萬象,而很多篇章是敘述事件、描摹畫像的。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只能通過教師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事件或畫面,學生往往是空洞地、枯燥地學習,缺乏學習積極性。而我們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講述說明文,特別是科學小品說明文的時候,就利用物體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再結合有關必要的解說和配以優美音樂,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立體效應,同時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自我挖掘各圖形或物體間的內在聯系。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的狀況,同時也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悅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這種興趣可以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可以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成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贊嘆、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只要認真去研究、敏銳地捕捉,我們就會發現并擁有多種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
多媒體可以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多種信息進行集成,也就是把計算機同音響、電視、通信技術結合在一起,實現多種信息的交互傳遞。通過這一技術,可以使原本抽象概括、靜止單一的教學內容形象具體、生動有趣,獲得如影視般的聲、像、文并茂的教學內容,從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他們持續不斷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不再僵化,不再枯燥,讓學生懨懨欲睡的課堂一去不返。相反,多媒體音樂、動畫等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情感認識上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內容。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時,我首先想到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這樣有什么好處呢?因為學生們大多數都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明星黃磊的了解遠比對文學家徐志摩的了解多,這樣一下子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黃磊本身的文學功底也不錯,還是個大學講師,朗誦起來頗能打動人心,所以很容易就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情境中來。接著我再顯示徐志摩的照片及個人簡介,在舒緩的小夜曲中展現劍橋大學、康河的風光。在創設了這種情境后再讓學生伴樂朗誦、分析,最后在視聽中讓學生回味詩歌。整節課如同一首唯美的歌,學生在浪漫的樂曲中一品詩人的情懷,直到下課,學生們還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中。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在賞讀原汁原味詩的同時,更能體會和感悟文字與藝術的無窮魅力。這樣不僅拉近了學生與作品的距離,形成了審美共識,而且使學生對王維的詩畫相結合的藝術特點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能通過場景再現,將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題。還記得以前出去學習交流的時候,一位東絳中學的老師上的《斑羚飛渡》一課讓人記憶猶新。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后,教師提問:“飛渡是什么意思,那斑羚為什么要飛渡?”接著多媒體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傷心崖上,傷心崖像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從山底下的流沙河抬頭往上看,宛如一線天,隔河對峙的兩座山峰相距約六米左右,斑羚群憑借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教師巧妙地導入課文重點部分,通過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斑羚在飛渡中所表現的勇于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體會到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寫作方法。
其次,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還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加快學生學習接受過程。在教授詩歌時,學生一般都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習,不愿意朗讀,因為詩歌太抽象了,顯得枯燥無味。但我們知道,詩歌的誦讀很重要,于是我在誦讀時配上音樂或影像圖片,讓學生對詩意有很好的認識,對作者的感情有直觀的體會。如朗讀《山居秋暝》時,配上舒緩的音樂及有關圖片或者一些優美的風景畫面,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會更好地理解該詩的思想感情和內涵。在朗讀《夢游天姥吟留別》時,也可配上一些色彩絢麗的、圖案抽象的、給人以夢幻般感覺的圖片,使學生對李白的浪漫主義寫作特色有更深的體會。如在教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時候,先播放朗讀錄音,將學生帶入一個意境開闊的境界,接著再在教師講解、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領略變幻莫測、繽紛多彩的夢幻世界。
如講到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時,就可以把這句中的“月”的意象由表達作者對月懷人的情感,擴展開來,讓學生查找其他有關包含“月”的意象的詩詞。》;如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其中“月”的意象也都是作者抒發對親人或是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的。通過尋找、分析、比較這些詩詞的意象,不僅擴大了課堂內的信息量,而且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樣幾個問題。
1.多媒體技術只是培養審美能力的一種手段,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將課上成了多媒體技術展示課。一句話,借助電教手段進行審美教育過程中,必須做到“適時”、“適度”,切忌嘩眾取寵,舍本逐末。
2.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是促進教學優化發展的手段。教師,學生不能被課件束縛手腳,圍著電腦課件轉,課堂教學應注重師生互動,課件不能取代教材的權威性,更不能取代教師。
3.影視,音樂,圖片的選擇一定不能脫離教學目的和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要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不能一放了之,開展討論漫無邊際,偏離教學的知識性。
4.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余地。如在講《項鏈》一文時,可采用flash的形式把這個故事表現出來,但是切記不要把故事的續尾也規定死,給學生樹立了一塊“方向標”。也許看上去這個課件很完美,實際上卻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縮小了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阻礙了他們想象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