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胡駿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81)
多模態話語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R.Barthes在1997年發表的論文《圖像的修辭》中探討了圖像在表達意義上與語言的相互作用;Kress,G.and van Leeuwen,T.(1996;1998;2001;2002)研究了模態與媒體的關系,探討了多模態規則地表達意義的現象,包括視覺圖像和報紙的版面設計與不同媒介的作用等;O’ Halloran,K.L.(1999a;1999b;2003;2004)的多模態的理論建構;Royce,T.(1998a;1998b;2000)研究了不同符號在多模態話語中的互補性,及在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多模態的協同性等。
國內對多模態話語的研究比較晚,其中包括李戰子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對多模態話語理論進行研究(2003);胡壯麟關于多模態符號學和多媒體符號學的區別(2007);朱永生對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闡述(2007);張德祿對多模態話語理論的分析,以及把多模態話語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2009,2010)等。
大學英語教學理念變革的不斷深入,使得英語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已從傳統教學法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的交際英語教學法上來,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主要參與者。可是,暴露出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課堂教學程式化、模式化令人擔憂。新的教學理念倡導奉行了多年,舊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仍然盛行。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記、學生背等依然是大學英語課堂的主流。尤其是大學擴規后招來的學生,老師認為基礎薄、能力差,只能按部就班。如此一來,傳統教學模式成了教師不能丟棄的法寶,也成為教師少科研、少創新的擋箭牌。學生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沒有了創造性,和國家培養21世紀開拓、開創性人才的教育目標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培養出的大學生與社會脫節,無法適應和滿足飛速發展的文化和經濟社會的需要。許多人在畢業后工作中繼續上專業培訓班,造成了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英語教學大環境的影響由來已久。我國目前英語課程革新在教學觀念、教材編排、教學手段上可謂前所未有,交際式教學法、模塊式教材設計、現代化的設備得以廣泛地運用和推廣。然而,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在現實中遭受到尷尬也相當明顯。學業和就業雙重壓力下的英語語言測試。大學英語測試,無論是CET-4還是CET-6其考試形式和內容的選擇,會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形成持續的影響。四六級主要測試聽力、閱讀及寫作三大語言技能,及語言基本知識,以評估學生的語言綜合技能。可是,占教學較大比重的口語還未能加以測試。就考試現狀而言,許多高校將CET測試作為其檢驗學生英語知識水平和英語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作為衡量學校英語教學水平的主要標尺。但就規模不斷擴大的CET來說,其測試的效度和信度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考試的預測效度和構想效度在高科技作弊的前提下產生了動搖和質疑,也面臨著威脅。更何況,這樣大面積的考試,測試形式依然放在學生的聽力和筆頭上,同樣有失全面和公允,難以顧及到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盡管如此,學生為了得到更好的分數,會花錢參加門類眾多的英語培訓機構,強化的是分數,快速淡忘的是知識。
多模態的研究,就是將語言及其相關的資源整合起來(Gibbon 2000),這樣研究語言的目的,是由于人們在實際交流中,話語交際本身就具有多模態性(multimodality)。人們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總是運用多種多樣的符號資源完成意義建構(Kress et al,2001: preface)。且時至今日,隨著媒體和交流方式的進步,人們可以運用包括自己身體(體態和嗓音等)在內的多種方式交互地傳遞意義和與他人交流。人類學習語言,本該像人們的實際交流一樣,具備多種表達形式。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交際。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如話題、道具、場景等,指導和幫助學生展開交流,克服焦慮和怕出錯等心理;通過播放ppt視頻,讓學生學習和模仿;就話題開展討論;精選段落進行表述和表演;根據情節編寫對話或短劇;制作課件和比賽;用英語寫微博;語音室聯機會話;QQ英文視頻會話等。教師要善于將聲、圖、像、畫、頻;說、講、念、唱、演等多種模態運用于教學實踐訓練、提升學生的水平。
模塊式、交際化的教材和現代化教學設備也為英語語言學習提供了便利。教師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資源,改變單一授課模式。就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進行測試時,除規范化的聽、讀、寫、譯測試一體外,還可將“聽”單測,如準備好的精聽資料或視頻會話,還可現場交流回答問題,也可給定話題交流,被測者做記錄或寫出summary等,使視覺、聽覺及感覺系統共同參與,并能關注到各模態間的互補性。“譯”盡可能將筆譯和口譯結合起來,可利用多媒體進行同聲傳譯練習和測試。
目前口測方式依然采用回答問題和話題交流兩種,沒能很好體現話語表達的多模態。實驗表明,更多的形式和測試模態,能更有效地了解被測者的口語水平。在口語測試題的選擇上,要體現語言包括純語言和伴語言特征,及語音、語調、語句、語篇、符號、圖像等交互作用;還要體現非語言類的身體性,即表達時表情、手勢、身勢、動作和話語交際相呼應。如看圖說話,要求是:理解圖意;規范表達;飽含情感;身勢恰當。語言測試不單單是檢查其正確性,還要檢測其得體性,更要看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最后形成表達力。
當然,教學和測試中的諸多不如意依然存在,諸如硬件設施的不足,師生溝通上的不暢,評價體系的不完整等,都有待今后的解決和提升。
可以肯定的是,多模態下的語言學習和測試研究,是外語教學和測試有價值的探索,是人們值得關注的課題。
[1]Royce, 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2.
[2]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
[3]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
[4]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
[5]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