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霞
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生培養是為國家建設提供高等醫學人才的主要渠道。隨著研究生數目的增多,研究生教育不斷深入推進,對研究生的醫德的培養、能力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將比以往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更高層次的教育,肩負著為建設創新國家培養大批優秀人才的歷史使命,這就意味著研究生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如何培養研究生,培養好研究生就成為擺在學校和教師面前的大問題。導師是研究生學習期間聯系最緊密的人,對研究生的培養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導師的道德修養、科研方式以及生活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科研素質及做人態度的形成和發展。
1.1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研究生在教育過程中,與導師接觸時間最長、最緊密。在研究生期間,導師既要醫療實踐,又要教書育人,引導和督促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導師的作用在于既要做好學問,又要以責任為旗,啟發研究生深入思考正確判斷,培養研究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教育學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具體表現在,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專業閱讀,選擇專業方向,指導畢業論文以及未來的專業規劃。這些都可以讓研究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所選的專業,并選擇相適應的研究方法,從而讓研究生順利度過自己的學習時間。
導師的學識、研究能力和水平,導師所具有的前沿性研究視野以及開拓性和挑戰性的學術勇氣和品格,直接影響研究生對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的確認、研究興趣的產生以及研究的前沿意識和展開研究的精神品性。研究生在導師的引導下,不斷地開拓、探索,主動學習,知識結構不斷地更新,醫務能力不斷提高,從而培養出嚴謹、認真的治學精神和踏實的工作作風。
1.2 指導學生學會做人 “師德如山,仰之彌高”導師通過言傳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做人。“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導師與學生經常接觸,也就決定了導師應當承擔起人文精神重建和倡導的重任,身體力行的去感染學生,而不是被社會裹挾前行。費希勒在《論學者的命運》一書中這樣說道,“如果最優秀的知識分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類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里去尋找道德善良呢?”
導師通過及時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讓學生學會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認識和對待研究生學習,讓學生的知識、能力、修養和人格等多方面得到發展和鍛煉。我國的傳統醫學是人文主導型,重視人本身的修養,重視倫理精神和價值。導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醫療活動是以病人為中心。培養學生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以立德為首,就是做人,也應該是現代醫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3 指導學生正視“醫療危機”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醫學目的的認識不斷地深化和泛化,手段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人們在實現醫學目的的同時,往往被新發明,新手段和新技術所迷惑,甚至做出與醫學目標和道義不相符的行為,以至現在有人要叩問醫學的目的是什么了。”新技術固然是現代人的福祉,但同時也成為財政的一大負擔,引起了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全世界的“醫療危機”。“醫療危機”是指當代醫學的現實和未來走向與社會公眾期望之間的矛盾,其核心是醫學的現狀滿足不了人民的健康需求。具體表現為:醫療費用昂貴,衛生資源分配不公,高技術濫用和浪費,醫療服務商業化傾向,醫學誠信缺失,醫務人員職業道德不盡如人意,誤診率居高不下,醫療事故頻發,醫源性與藥源性疾病增多,忽視預防保健和基層衛生服務,對病人冷漠,醫患關系物化等[1]。
研究生的學習初始,通過導師的引導和教育正視醫療危機的存在,盡醫學最大的努力,去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樹立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把現代醫學發展成為真善美的統一。醫學直接以人為研究和關注對象的特殊技藝,是唯一的以維護生命為目的的特殊技藝,以改善人生、完美人生為宗旨。因此,研究生在正視生存現狀的前提下,維護生命的尊嚴。
醫德教育的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我國的本科階段的醫德教育大部分都單一地依靠課堂講授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內容也僅停留在書本內容上,學生普遍感到抽象和乏味。進入研究生階段,由于學習內容的深入更易忽略醫德內容的學習和掌握。因此,如何加強研究生階段的醫德教育也就成為導師的重要責任。
構建導師主導式的研究生醫德教育模式,就是把堅持導師主導式和學生主體式相結合。首先,要加強導師的示范表率的作用。研究生的管理模式一般是導師負責制。導師作為研究生學習的引導者,要不斷提升人文素質,踐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導高尚的文化理念,在學習中創設良好的人文氛圍,對研究生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的作用。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全面展現良好的醫德醫風和人文風范。其次,完善導師主導式,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導師主導式的目標就是發展學生個性,通過為學生制定個性發展策略,跟蹤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性。導師必須拋棄機械服從的灌輸式醫德教育模式,根據醫學生在臨床工作和醫學課程的學習,及時了解到學生的道德困惑,指導學生的道德良知,重塑學生的醫德主體地位。第三,導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醫德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導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行為,首先要給學生更多的關懷。尊重學生的情感,多表揚,多肯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第四,導師主導式研究生醫德教育模式的構建是以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和諧關系為基礎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就像催化劑,能促進導師個人魅力的輻射和滲透,促進高質量授課,同時也能激發學生主動表達思想,形成交往互動,順利達到教學目的。師生關系的相對穩定,保證了研究生與導師之間暢通的溝通交流。保證了醫德教育深化的可能性。導師通過讀書報告、倫理角色扮演、案例教學等方式以倫理問題為中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提高醫學的道德思考和分析能力,從而深入得把醫德倫理內化為學生的醫德良心。
通過導師有意識的培養,讓研究生既有高水平業務素質又有良好道德品質,成為掌握最新醫學技術的專業人才,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醫療體系。
3.1 實現研究生的社會功能 研究生作為掌握和運用技術的人,也必然有著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自己理想的信念,有著自己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研究生以后要扮演什么樣的社會角色,發揮怎樣的社會功能,就更加值得重視。如果沒有正確的社會角色意識,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業務能力和創新精神不但不能發揮作用,反而會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因此,導師主導式醫德教育要讓學生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學習社會規范,能更好地履行醫生獨特的社會角色,成為真正的“社會人”。社會人與自然人相對,主要是指經過長期的社會學習而被社會化的人。醫生職業的特殊性在于直接服務對象是有病痛的人。因此醫生應該有一種對病人和社會負責的責任感。責任心是自覺的執行力,是社會良性運行的保證。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種思潮的出現對醫學研究生的核心價值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醫療行業的不斷改革,破除了醫生的依附和依賴心理,個人的權利、尊嚴和個性開始得到尊重,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開始得到發揚。但是也造成了一部分醫生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泛濫,利他主義、集體觀念、國家觀念淡薄,重功利不愿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馬克思曾說過:“人在其現實性而言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只有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實現其存在意義,也只有通過社會功能的實現才能彰示個人價值。研究生通過導師的率先示范,樹立正確的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
3.2 增強人的個體價值 作為社會組成的一部分,研究生一直作為個體存在。導師主導式的研究生醫德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的作為社會成員實現其社會功能,同樣重視人自身個體價值觀的實現。如何認識人的個體價值,這就涉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一個沒有樹立起人生觀的人,可能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自己的發展。有些人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集體的利益。導師通過與學生的接觸了解,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經濟的求利性破除了重義輕利的傳統觀念,個人開始注重物質利益,注重工作績效,追求個人成就的新觀念,這也就使得一部分醫生陷入物質主義和個人功利主義,思想道德觀念逐漸淡薄,開始只講金錢,利益而不講道義、風格和良心。醫德教育正是意識到這一點,讓醫學回歸人文精神,讓醫學真正閃現善良之美。讓研究生對人生需要、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理念有了正確有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3 實現社會人和個體人的和諧 江澤民曾提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生活條件越充分,又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2]。市場經濟的競爭性破除了平均主義思想,安于現狀思想和惰性思想,使人們的開拓進取精神、創新求變精神逐步得到發揚,但也造就了某些人的投機心理和賭徒意識增強,從而大搞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爾虞我詐。而研究生要轉變急于求成、享樂意識,要對社會現實中碰到的問題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認清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在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下,才能形成社會責任感的內在精神支柱和理性社會責任感的強大動力。
研究生在關注自我,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明確責任意識,認清個人對集體和社會的價值,有奉獻意識,把愛由自發的情感上升為道德上的自覺,徹底地體現新時代醫務人員“仁”的精神。“把忠心獻給祖國,把孝心獻給父母,把愛心獻給社會,把關心獻給他人,把信心留給病人,把良心留給自己。”這是新時代對醫務人員的道德要求,也是對醫學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社會成員個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愛護,人人都有一份愛心,這個世界才充滿希望。
醫學是一門關系人生命和健康的學科。醫學研究生需要有慈悲之心、仁愛之心、同情之心的人,內心始終懷有“仁愛”之心,無愧于醫生稱號的基本前提和先決條件。希波克拉底指出,“醫生應該胸懷純潔和圣潔度日和操業,按照自己的才能和決心救助貧困,維護病人利益。才能和能力是醫學技術,而決心和操守則是建立在醫者神圣同情心基礎之上的善良意志。才能與決心的內在統一,即‘德高醫粹’才是醫者的根本追求和醫學職業精神的精髓。”[3]導師不僅是醫學科學知識的繼承人、傳播者和創造者,也是醫療道德文化的橋梁和重要影響媒介。導師在研究生的醫德教育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激發研究生的情感認同,引導其完成由醫德認識向醫德情感、醫德意志、醫德信仰升華的心理過程。醫德教育就是要培養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高級醫學人才,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和促進社會的文明進程提供保障。
[1]郭航遠,馬長生,霍勇,等.醫學的哲學思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8.
[2]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3]陳山源.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