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林,郭海洋
品管圈(QCC)活動是以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場所,提高護理質量的工作方法,從尊重人性出發,通過輕松愉快的現場管理方式,使員工自動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其目的是通過定期的選題會議和活動,提出、討論、解決和改善工作中的重要問題[1,2]。我科為提高住院病人口服藥規范服用率,于2013年8月—11月開展品管圈活動,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8月—11月在我科住院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相似或相同并且認知、語言、理解力正常的病人84例。其中男64例,女20例;平均58歲;文化程度:文盲6例,小學44例,中學24例,中專10例。2013年8月、9月收治的40例病人為對照組(調查服用口服藥160例次),2013年10月、11月收治的44例為觀察組(調查服用口服藥176例次)。兩組病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組圈 2013年8月,我科護理組成立QCC小組,設立圈名為“博愛圈”。小組成員8人,其中圈長1人,推選護士長擔任,全面負責組織圈內活動及督導工作;秘書1人,負責記錄每次活動的內容;資料收集員6人,負責資料收集及原因分析。全體圈員平均年齡39歲;學歷:專科5人,本科3人;職稱: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2人。
1.2.2 5M選題 2013年8月,召開品管圈會議,采用頭腦風暴法,經全體圈員共同討論,提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集中起來,運用5M選題法即力所能及、有效可量、需要適中、醫院賞識、圈以自豪的標準進行打分,最終選定得分最高的題目“提高住院病人口服藥規范服用率”為活動的課題。
1.2.3 現狀調查及設定目標 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根據每日服藥次數發放調查表,平均每例病人4次。統計病人在住院期間服用口服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調查336例次,由責任護士負責分發和回收調查表,發放問卷336份,回收有效問卷336份。QCC小組資料收集員負責分析數據及定期抽查。對照組(即品管圈活動前)病人口服藥規范服用率為40.00%,未規范服用口服藥96例次(60.00%);其中服藥間隔時間不符28例次(17.50%),未按規定劑量服藥 22例次(13.75%),漏服 18例次(11.25%),擅自停藥14例次(8.75%),擅自多服8例次(5.00%),服用無醫囑藥物6例次(3.75%)。根據調查結果,設定目標為將我科住院病人口服藥規范服用率由40.00%提高至80.00%。
1.2.4 原因分析 全體圈員展開討論,并繪制魚骨圖[3],從品管圈的人、物、方法3個方面,查找影響我科住院病人口服藥規范服用率的原因。①病人自身因素:張盤德等[4]認為,康復科的服務對象為各種功能障礙性疾病病人、老年病病人、殘疾人等,涉及的疾病非常多,多為神經系統病損為主,病人患有多種疾病。本組病人也多為老年人和神經系統病損為主、患有多種疾病的病人,加之,我科作為企業職工醫院的功能科室,接受康復治療的企業工傷病人也是本組的主要來源,其治療手段除康復鍛煉治療外,口服藥物治療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但由于病人文化層次普遍較低、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常導致其對規范服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依從性差,自覺癥狀無改善就擅自停藥。另外,病人對服用藥物的相關知識缺乏、掌握不全以及自我健康維護意識差,對疾病了解不充分,重視不夠,也常導致病人不能規范服用。②醫護人員:一方面是由于醫生開醫囑不規范,未及時下醫囑,導致病人漏服;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室護士責任心不強、自身業務水平不足,而導致其對涉及病人口服藥物的相關知識宣教不到位,不能提供有效的服藥指導。另外,由于低年資護士缺乏溝通技巧,導致其對老年病人、記憶力差及神經系統病損等特殊人群的宣教不夠深入,效果不佳,監管不到位,從而影響此類特殊人群口服藥的規范服用。③口服藥物:藥物的形狀相同不易區分、副反應以及由于欠費、檢查要求空腹而導致病人漏服或停服,不能規范服用。④宣教方法:日常護理工作中,我科服藥護理常采用口頭宣教的方式,進行口服藥服用知識的普及,但由于病人多同時服用多種口服藥物和宣教過程中常涉及多種專業術語,護士宣教后,病人對相關藥物服用知識仍難以正確記憶、理解與掌握,而影響到病人口服藥物的規范服用。
1.2.5 對策及實施[4,5]
1.2.5.1 普及口服藥規范服用知識,提高病人對口服藥規范服用的重視程度和服藥依從性 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普及口服藥規范服用的相關知識,幫助病人提高對口服藥規范服用的重視程度和服藥依從性。告知病人只有遵醫囑規范服藥,才能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用藥安全,減輕自身經濟負擔。如果用量不足達不到應有的療效,用量過大會發生中毒,有些藥物只有按恒定的間隔等量給藥才能保持恒定的血藥濃度,獲得穩定的療效,使病人認識到口服藥的規范服用不容小覷。針對老年病人、記憶力差、文化程度低、理解力不高的病人,采用群體分散介紹的方式,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耳熟能詳的事例、簡單易行的途徑,幫助病人掌握相關口服藥規范服用的方法、時間、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形成遵循規范服藥的意識。
1.2.5.2 加強業務學習,提升責任意識 定期組織科室護士學習口服藥物說明書,要求其掌握科室常用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規格、常見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并要求護理人員隨身攜帶小記事本,將未掌握的藥及新藥登記清楚便于隨時翻閱,同時將各類藥物說明書分類裝訂,放在指定地點,以便隨時查閱;邀請相關專家,開展溝通技巧培訓課程,提高低年資護士對老年人、神經系統病損、記憶力差等特殊人群病人的溝通能力;明確科室口服藥護理工作流程,加強對護理人員口服藥護理工作的檢查監督,及時發現問題,落實個人責任,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將口服藥規范服用的護理工作扎實地落到實處;加強與管床醫生的溝通,提醒醫生及時開具醫囑。
1.2.5.3 優化藥物發放管理流程,減少漏洞發生 改善口服藥物發放管理流程,做到“發藥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做好服藥規劃和形狀相似藥物的標識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減少漏洞發生。①在床頭張貼醒目的標識牌,上面寫清楚每種藥物服用的劑量、時間及注意事項,使病人了解自身服藥情況,并加強巡視,及時回答病人有關口服藥物的疑問和相關知識的普及。②對形狀相似藥物制作醒目標識。③對藥物的副反應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使其真正理解藥物的副反應遠小于藥物的治療作用,并且停藥后會自行消失。④對于因檢查要求空腹而漏服口服藥的病人,加強關注,使其及時補服。⑤通過設置科室備用藥房,解決由于欠費而產生的漏服、停服口服藥的問題。
1.2.5.4 改善宣教方法,提高宣教效果 我科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采用口頭宣教的方法進行口服藥規范服用知識的傳播,效果不佳,為此,我們改善宣教方法,在口頭宣教的基礎上,通過科室宣傳欄、護患座談會、宣傳短片等多種手段,營造傳播口服藥規范服用知識的良好氛圍,使病人無時無刻不在感知和學習口服藥規范服用的知識,領會到其在康復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有效掌握相關知識,形成主動遵循規范服藥的意識。
1.2.5.5 活動監督與管理 責任護士每日自查分管病人的服藥情況,圈員每日不定期抽查并將抽查結果登記上報護士長,圈長每周抽查,每兩周圈員開會,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對頻發問題進行原因分析,作為下一個循環的改進重點。
觀察組調查服藥共1 7 6例次,口服藥規范服用率為86.36%;未規范服用口服藥24例次(13.64%),其中服藥間隔時間不符12例次(6.8 2%),未按規定劑量服藥3例次(1.70%),漏服6例次(3.41%),擅自停藥 0例次,擅自多服0例次,服用無醫囑藥物3例次(1.70%)。兩組住院病人口服藥規范服用率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22,P<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使病人口服藥規范服藥率提高,達到預期目標;而且不僅充分發揮了全體圈員的工作智慧,還使我科全體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與執行力以及團隊意識、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得到了提升,也使其工作滿足感、成就感明顯上升,有效提高了住院病人口服藥護理質量,同時也促進了我科護理人員全員參與護理質量管理意識的養成,并有效帶動和提高了全體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和意識,使病人滿意度有了明顯上升。
[1]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動在護士長夜查房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7,7(5):55-56.
[2] 馮艮嬌,葉柳紅,吳潔珊,等.QC小組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護理學報,2008,15(7):90-91.
[3] 雋芳芳,俞超,葉青青,等.品管圈指導下行血培養標本采集的規范化管理[J].全科護理,2013,11(10B):2762-2763.
[4] 張盤德,張薇平.綜合醫院康復科住院病人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10):681-685.
[5] 張毓,周艷,唐晶.品管圈模式在護理安全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2B):52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