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臻,肖春玲,賴姿娜,王勇芳,趙瓊娜
干擾素目前被公認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首選藥物,且具有確切的長期療效。國內外有較多的文獻報告,均證實干擾素治療后5年累積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清除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復常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陰轉率平均明顯高于不用干擾素治療,此外干擾素還能顯著減輕肝組織炎癥,降低肝細胞癌的發生率,顯著延長病人的生存期[1]。但隨著干擾素的廣泛使用,其副反應也越來越顯現[2],尤其是骨髓抑制,導致部分病人停止干擾素治療[3]。目前慢性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擾素治療引起白細胞減少的研究報告較多,但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過程中預防白細胞減少的研究報告較少。因此,在干擾素抗病毒的同時,進一步研究和尋找防止白細胞減少的方法使病人完成干擾素治療是護理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長期課題。
1.1 一般資料 兩組100例均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病人。將100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46.00±5.25)歲。觀察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6.00±6.45)歲。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關慢性丙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4],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特異性血清HCV(HBV)抗體和 HCV(HBV)-RNA陽性。肝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據癥狀、體征、化驗及B超檢查綜合分析,亦可作出相應診斷。納入標準:所有病人均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關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從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及免疫調節治療,治療前血常規均正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均注射干擾素,每周1次;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同時加服利巴韋林,每次300mg,每天3次。觀察組另外采用隔藥灸法治療:取藥物黃芪、當歸,按1∶1的比例研末備用,用時以姜汁為調劑制成藥膏(直徑35mm~40mm、厚3mm~4mm)敷于穴位(大椎、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再施以艾炷灸(直徑約25mm、高約30mm),每穴連續施灸3壯,隔日1次,以被灸腧穴處出現紅暈,但不起皰為佳。10d為1個療程。
1.2.2 觀察項目 治療開始前1周及治療后每周檢查血常規1次,觀察4周。
1.2.3 干擾素致骨髓抑制輕重程度的判定標準 以中性粒細胞<2.00×109/L,血小板<100×109/L為診斷干擾素致骨髓抑制的標準。輕度:中性粒細胞1.00×109/L~2.00×109/L,血小板50×109/L~100×109/L,繼續干擾素治療;中度:中性粒細胞0.75×109/L~1.00×109/L,血小板30×109/L~50×109/L,應降低干擾素劑量,可同時應用升白細胞藥物;重度:中性粒細胞≤0.75×109/L,血小板≤30×109/L,應停用干擾素治療。
1.2.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4周后兩組發生骨髓抑制病例數比較見表1。骨髓抑制病例觀察組與對照組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即隔藥灸法可預防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骨髓抑制。

表1 治療4周后兩組發生骨髓抑制率比較 例(%)
干擾素目前被公認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首選藥物,對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更是如此,療程≥6個月,而骨髓抑制是干擾素治療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其發生率為25%~30%[5]。臨床觀察發現,其發生率為50%左右。它是導致干擾素治療間斷甚至被迫終止而不能完成療程的主要原因。殷果華[6]研究報告指出: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雖不是最理想的藥物(不良反應大),但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是目前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最好的藥物(抗病毒作用肯定)。干擾素致骨髓抑制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專家分析可能是干擾素對骨髓造血的可逆抑制及阻斷白細胞從骨髓釋放,也可能是使用干擾素后人體內白細胞分布變化的結果[7]。在臨床上一旦出現白細胞減少(<3.0×109/L),多選用刺激骨髓造血作用的藥物,如利血生、鯊肝醇、強力升白片等,也可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這些藥物要不因價格較貴、病人依從性差或就因其本身存在不良反應而不能在臨床上廣泛推廣,而白細胞降到<2.0×109/L時則必須停止干擾素治療[5]。因此,尋求安全、有效、廉價的方法預防白細胞減少似乎更有實際意義。
穴位隔藥灸是傳統醫學中較為獨特的療法之一,它將中藥透皮給藥與經絡穴位相結合,通過熱力、藥物刺激經絡、腧穴,對機體產生內在調節作用,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間督脈段,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細胞免疫和抑制體液免疫)的作用[8],作為養生保健常在民間和臨床上運用。
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致氣血虧虛、脾腎不足 ,“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腎虛則髓不得滿,血不能化,故而白細胞減少。
本研究藥膏方組為黃芪、當歸,并與姜汁為調劑。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中的黃芪多糖有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促進各類血細胞生成、發育和成熟的作用,而且黃芪還能提高NK細胞活性,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并能誘導干擾素的生成,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達到輔助抗病毒的作用[9]。當歸的主要成分當歸多糖可促進粒單系血細胞的發生,其機制是當歸多糖可促進造血微循環中的基質細胞表達和分泌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細胞介素-3等造血生長因子[10]。生姜能通經活絡,振奮機體陽氣。選穴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有補陽益氣之功)、腎俞(補髓生髓)、足三里(足陽明之和,身體強壯之要穴)、三陰交(足三陰之會)。本研究將中藥、艾灸、經絡穴位集于一體,以起到補益人體正氣、增強體質的功效,從而預防白細胞下降。
本研究結果表明,穴位隔藥灸對慢性乙型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使用干擾素治療的病人所致骨髓抑制具有療效確切、客觀、安全性好、無副反應、操作簡單、治療消耗材料成本低、病人經濟負擔輕、易被病人接受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2002年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專家研討會會議記錄[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2,20(5):322-323.
[2] 李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使用干擾素治療中不良反應的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1,9(10A):2569-2570.
[3] 劉曉燕,李曉杰,杜鐳,等.升白飲治療干擾素副反應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1,36(4):123-125.
[4]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分會聯合修訂.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臟,2000,12(4):257-262.
[5] 洛抗先.乙型病毒性肝炎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92.
[6] 殷果華.α-干擾素毒副作用臨床分析[J].山西中醫,2000,9(6):472.
[7] 寧博,楊建華,李寬智.α-干擾素對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常規影響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7):3003-3004.
[8] 張廣清,彭鋼藝.中醫護理技術規范[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2:21.
[9] 梅全喜,畢煥新.現代中藥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44.
[10] 張建平,劉靜.當歸補血湯加味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30例[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2,14(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