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順,龍坤蓉
(貴州省公路勘察設計院)
地質災害種類有很多,影響也很大,面對這些問題,常采用一些防治的監測方法,一般常用埋樁法,埋丁法,貼片法,上漆法等方法,以此來預防地質災害,減少地質災害給公路路基帶來的危害。崩塌,泥石流等的防治基本方法是加固工程,進行階梯式減載,加大排水工程,完善排水系統,盡量避免地表水滲入帶來的塌陷,塌陷與排水系統有很大的關系。
山區地質災害的形成也有人為因素,第一,由于亂砍濫伐,對植被的肆意破壞,導致水土嚴重流失,同時,燒山造林,破壞山體,也是引發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因素。第二,強制施工,施工當中采用強制爆破,造成山體松動,遇到強降雨天氣極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于這種人為的因素,應該盡量把影響降到最低。
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巖溶等。
滑坡經常發生在雨季,當貴州省的雨季來臨時,滑坡的土質多為粉質粘土,干燥后多為堅硬泥土,空隙大,融水性比較好,當進入雨季時,地表水不易排出,向下滑出,從而導致滑坡,滑坡會阻礙交通運輸影響車輛的行駛安全,甚至會掩埋道路,阻斷交通,對路基產生嚴重破壞。
山區的公路大多數都是沿河沿山分布,當泥石流發生時,常會破壞公路,導致公路路基失去穩定性,會造成嚴重的道路阻塞,給人身安全帶來威脅,泥石流對道路的沖擊,嚴重侵蝕道路的路基,造成路基損毀。
治理對策:
(1)要把道路兩旁邊坡的坡度放緩,減小滑坡泥石流災害來臨時的沖擊力,分臺階進行減載,逐臺階清除下落的土體。
(2)在泥石流多發區修建一些低矮的河壩,攔截住泥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和石塊,減弱泥石流來臨時的沖擊力,降低流速,減小損失。
(3)保持水土,植樹種草,修整梯田、封山育林等,減少水土流失。
(4)建立防護墻,在道路兩旁的山體上采用砌石擋土墻,防止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5)水是誘發泥石流滑坡的重要因素,應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綜合治理。
(6)提高防范意識,提前做好避線設計。
地面塌陷是不合理開采造成的。
對于規模不大的塌陷災害,對于抗風化能力強,質地堅硬的巖石邊坡,可采用勾縫和灌漿等的處理方法,由于不同路段出現的塌陷情況不同,所以,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加強預警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地表水沿著地面裂縫帶滲入,對地基產生影響。
由于地裂縫這類的自然災害難以預防,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多采取避讓的方法,通過加強對地裂縫區的勘察工作,限制地下水開采,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地裂縫周圍的建筑物進行加固處理,增大保安柱,通過這些措施來減少地裂縫帶來的損失。
崩塌對道路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崩塌來勢迅猛,經常摧毀道路路基,由于不合理開采活動造成路段塌陷,邊坡變得陡峭,導致發生崩塌,崩塌會阻斷道路,沖毀行駛的車輛,有時還會使道路某段積水,導致路基被水淹毀。
治理措施:對于中小型的崩塌,可以采取遮擋的方法,遮擋斜坡上部的崩塌物,另外還可以排水、削坡等。
在流水的長期侵蝕作用下,石灰巖等可溶性巖石會產生特殊的地質地貌和水文狀態,這種現象被稱作巖溶。巖溶會引起公路路基不均勻下沉,路基滑動,地表塌陷等情況。治理措施如下。
(1)作出科學的預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合理開采地下水。
(2)注漿治理,對于勘測出來的不穩定的區域進行注漿處理。
(3)加強災情預測,包括水文、地質、已有塌陷部位的塌陷特征、環境等。
(4)建立完善的預警制度,加強對公路的排查和巡視,消除安全隱患。
(1)沒有一個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施工材料不符合規格,材料不合格,使用些劣質材料,極易造成道路安全隱患。
(2)缺乏安全方面的教育,會導致安全事故頻繁發生。
(3)加強監督力度,接受監督,落實監督機構,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完善預警系統。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
(4)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系統,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價是一項技術要求很高、難度很大的工作,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進行優化完善,針對貴州山區地質災害對道路路基的影響進行探討,重點是尋找參考依據。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提高道路安全,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如期完成工程。
[1]徐溧伶. 貴州地質災害現象透視及防范策略初探[J]. 珠江現代建設,2013,(2):1 -3.
[2]李宗發. 貴州地質災害形成條件與分布規律[J]. 水電勘測設計,2009,(1):2 -3.
[3]王思敬. 創新地質災害的認識與實踐——評《貴州地質災害及其防治》[J].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