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
近年來,電視收視率逐年下降。雖然每當發生一些重大事件的時候,社會還是會對電視保持持續的關注,但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持續升溫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電視。電視觀眾的減少讓本來競爭已經十分激烈的電視新聞領域變得更加緊張。原國家廣電總局在2011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在媒體界引發了較大的震動,很多以娛樂節目而聞名的電視臺,紛紛調整節目布局,裁剪調整部分收視率較好的娛樂節目,不斷加大對新聞類節目的投入力度。
中央電視臺在整合各個頻道新聞資源的同時,增加新聞播報類節目的比重,通過自己掌握的大量新聞資源,再加上一些知名新聞評論員的影響力,使得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收視份額迅速增長。此外中央電視臺除了在全國建設了大量新聞記者站外,還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在世界范圍內建成7個大區域的中心記者站,使其海外記者站和周邊國家記者站數量達到71個。而“新聞立臺”也再次成為各地方電視新聞機構的辦臺思路,在削減娛樂類節目的同時,各家電視臺紛紛創新新聞類節目的編播,以期望新聞類節目能在中央電視臺的巨大壓力下突圍而出。地方電視新聞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改變時政新聞報道的舊模式,使時政類新聞成為新時期地方電視新聞的新聞品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關于各類會議及領導活動的新聞,在現代社會,無論在哪個國家,均無可避免地成為重要的新聞內容之一。不可否認,一些重要的會議、領導的活動和重大事項的決定,的確具有相當重要的新聞價值,廣大觀眾也有知曉的欲望,但一些地方電視臺在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存在著誤區。第一是不管領導參加什么活動全部都要上電視,把這當作是一種規格和待遇,這是違背了新聞規律的;第二就是領導相關活動的報道篇幅冗長,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第三就是一般只發通稿,從而限制了新聞記者的創造性,由此“生產”出來的電視新聞缺乏吸引力和親民感。時政新聞報道的改革核心首先是要尊重新聞規律,從常規的政務新聞中發掘出多元化、多角度的報道,真正發揮時政新聞報道“輔政親民”作用。對此,一方面媒體需要報道方式和文風的調整,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對新聞定位及媒體管理理念的轉變。通過壓縮“習慣性”、“規范性”的會議報道及領導活動,增加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民生類新聞事件的報道,才能使時政新聞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更“接地氣”,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喜聞樂見。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致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提到了“要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中央電視臺在2012年12月23日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了節目時長僅有25秒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消息,被當作時政活動說短話、講實話的標志,成為了地方各級聯播類節目的榜樣。
2013年1月,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全新改版,嚴格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會議新聞語言簡練,內容充實;領導考察關注百姓,量減質精。《廣西新聞》在播發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考察調研活動的報道時,將多地調研內容整合為一條新聞,同行的自治區領導只點名,省掉了職務稱謂。在縮短的報道篇幅中,多從基層角度、群眾角度來寫,更突出群眾關心的內容。自治區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議程緊湊,會議程序簡化,會議新聞報道就少了套話、空話,全都是實打實的工作部署和具體要求。自治區主要領導參加的調研活動控制在3分鐘之內,參加的會議控制在2分鐘之內,會見等外事活動控制在1分鐘之內;其他自治區領導參加活動的報道,多以《一句話新聞》形式播出。根據統計,2013年《廣西新聞》播發自治區主要領導參加的考察、會議、會見等時政活動174條,時長350分鐘左右,同比條數減少了36%,時長減少了一半多。時政類報道所占版面的比重同比平均減少近三分之一,百姓關注的民生報道、資訊類新聞的播出量則相應增加。
(一)傾全力做好時政新聞節目。建立地方電視臺全臺辦新聞的信息保障機制和匯集機制,要從改進報題、策劃、審閱制度開始,使新聞中心能夠預先了解當天全轄區內最精彩、最重要的新聞。要正確處理新聞節目內部結構問題,把握好時政新聞、經濟報道、民生新聞、簡訊等各類新聞在節目中的比重,增加時效性強的動態新聞和信息。如廣西電視臺的《廣西新聞》緊跟輿論熱點,進一步跟進交通的相關報道,推出《記者調查:車牌“變號神器”對抗新交規,“變號貼”銷售火熱》、《南寧:闖黃燈暫不處罰,設置“綠閃”讓司機避免闖紅燈》、《故意遮擋號牌,廣西高速交警首開扣12分罰單》等報道,為觀眾提供更多資訊,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相關政策。
(二)適當增加關注民生類新聞。時政新聞的采編和播出要強調堅持平民視角與百姓情懷,在重要新聞信息及時播報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增加反映民生的報道。
如2013年廣西電視臺《廣西新聞》中,逐步推出了《南寧:老人摔倒大家扶》、《環江:一人跌崖眾人救》、《城市交通擁堵,民警緊急救助外地孕婦》、《南寧:一條圍巾帶來的溫暖》、《尋找“圍巾哥” 傳遞正能量》、《南寧:的哥與時間賽跑 搶救生命》、《街頭送熱粥,溫暖一方人》等一系列“凡人好事”新聞報道,傳播了身邊的感人故事,向觀眾傳遞了正能量;推出了《寒冬暖陽》系列報道,深入一線報道了大山里的孩子在寒冷冬日的艱苦生活,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隨后還聯合廣西電視臺資訊頻道發起了關注山村孩子的“寒冬暖陽”愛心行動,將愛心傳遞給需要關心的山村孩子。類似的民生類新聞報道,更接地氣,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節目的距離。
(三)大膽引入新聞采訪新方式。中央電視臺成功地在《新聞聯播》中融入了“海量街訪”模式,將民意調查報道引入時政新聞播報。其中最為經典的“你幸福嗎——我姓曾”被網絡稱為“神回復”,在成功吸引全國民眾的“眼球”之外,還引發了全社會“幸福觀”大討論,有效地引導了社會正面話題。這一實踐證明,新穎的新聞報道方式帶來的吸引關注、引發熱議的效果立竿見影。
(四)增加便民服務內容的報道。如《廣西新聞》在節假日期間,通過節假日期間天氣、出行、旅游景點門票和車票預售情況從不同角度為觀眾提供服務信息。通過《寒冷冬日,謹防煤氣中毒》、《流感進入易發高發期,提高衛生意識就能有效預防》、《電單車交通事故頻發,“保暖”方式存隱患》等提示類的報道,強化新聞的服務意識,為廣大觀眾提供更有價值、更為貼心的服務。
(一)加強策劃,讓時政新聞視角“接地氣”。有些新聞事件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關乎民生,是廣大觀眾急切盼望知道的,但如果表達方式不對路,采用了官樣、套路的語言去播報,那么能夠帶給民眾的信息就會大打折扣,讓本來利民便民的好政策變得干巴巴,沒有吸引力。因此,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把這些好事說好是至關重要的。通俗地說是要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語言,把相關政策、信息傳遞給老百姓,不能讓他們有誤解。所以,對新聞報道的策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會議的報道,我們應該先提前掌握會議的主要內容,提前介入策劃,同時要求記者必須找出會議報告、領導講話中所包含的最重要的信息、與以往不同及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信息等,堅決避免出現令人生厭的會議程序報道和空話套話。如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廣西電視臺除了在《廣西新聞》開辟“2013·北京兩會”板塊之外,還在資訊頻道設立“開啟中國夢——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使得整個兩會報道的內容更為豐富。同時把代表委員請進演播室就群眾關注的問題進行專訪,設計“兩會連百姓”板塊,針對“兩會”熱點話題,將街頭百姓提問與代表委員解答以及特約評論員點評,利用電視手段,突破空間限制加以呈現,讓節目更加貼地氣。充分利用廣西資訊頻道官方微博的力量,在觀眾中發起話題,將觀眾觀點在節目中播出,架起節目、頻道與觀眾溝通的橋梁,節目關注度進一步提升。
對領導活動的報道,應既重“人”,也重“事”,尋找新聞亮點。出席活動領導的級別和活動內容的重要性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所以針對活動的報道重點應該是在活動的內容上。如事先掌握了活動的主要目的,利用活動自身的受關注度和可采訪對象相對集中的特點,提前對活動作出合理的策劃,對活動的閃光點和新聞價值加以充分展現,然后再回到領導在活動中的講話和要求上來,必定能夠加深活動影響,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強化時政新聞的“頭條品質”。新聞頭條在時政新聞節目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事關輿論導向、有足夠的分量和新聞價值的新聞才能成為新聞頭條,而且還必須是老百姓真正關注的,才會引起公眾的注意,引發社會的輿論。節目制作單位及有關領導應當把新聞頭條的采編作為重點工作,目光緊盯國計民生,不以領導的職務大小作為編排的主要依據,而是以新聞價值的大小決定能否作為新聞頭條。
(一)提升新聞述評質量。對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深入挖掘新聞背景及其折射的社會現象進行評述,提升電視新聞述評的質量和深度,將觀眾帶入更深層次的思索,樹立節目的權威度,體現節目的社會責任感,提升節目的形象感。如《廣西新聞》在加強評論、樹立主持人風格上下功夫,重點主題報道加播后話、編前話,或采用記者感言、主播點評的方式,用平實的語言提升時政類新聞節目的輿論引導力。多次采用播后話的方式引入評論,如新聞《岑溪出了個會寫書的打工妹》用播后話點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貴在有夢想;《寒冬暖陽》系列報道更是多次采用播后話的方式,抒發對受凍孩子的無限感觸,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和愛心人士的關注;在一些頗具討論性的新聞中,也采用播后話點評,引人深思,新聞《南寧:的哥與時間賽跑,搶救生命》中,報道了的哥為救人闖紅燈的故事,播后加入了對法理與情理相沖突時如何抉擇的觀點點評。加入了相關點評后,主持人在風格上更平易近人,態度真誠,語言深入淺出,鮮活生動,全面提升了節目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聚焦民生類政務服務現狀。通過引入政務服務現狀曝光、電視問政或問政類節目的處理情況跟蹤報道,進一步聚焦民生類政務服務現狀,通過新聞媒體推動群眾關心的具體政務服務問題的解決,繼而推動相類似問題的破題。
電視問政自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媒體監督的利器,也被公眾寄予厚望。隨著電視問政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公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電視問政依然停留在“讓官員出丑、讓公眾過癮”的形式上,自然很難再滿足公眾的期待。電視問政更要問責,這樣的呼聲很大,也成為眼下公眾對電視問政的一種期待。通過加強與群眾的互動,征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采取多種形式向政府有關部門反饋,或把領導請到問題現場,面對更多群眾采訪問答,眾目睽睽之下兌現承諾,才能讓各級干部真正走到群眾中,跟群眾面對面,把問題解決在日常工作中,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通過時政新聞節目對問政情況的集中、連續報道,第一能讓具體政務服務問題得到解決,第二能促進政府改善提升政務服務質量,第三能讓群眾看到媒體的社會責任。
時政新聞報道中記者用其個性化的語言進行新聞事件的采訪,新聞評論員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對時政活動作出分析述評,播音員在屏幕前聲情并茂地將一件件新聞事件告知廣大觀眾。記者、評論員、播音員都是時政新聞節目與觀眾直接交流的代表,他們的形象也就代表了時政新聞欄目和電視臺的形象。我們可以逐步培養出本地的名記者、名評論員和名播音員,通過增加曝光率、讓他們多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為他們開通個人微博、微信等公共交流平臺,讓他們與關注者加強互動,進而推動時政新聞節目通過各種形式在多個平臺傳播,在樹立他們個人形象的同時,樹立時政新聞欄目有血有肉的形象,讓新聞欄目更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1.喬新玉:《微敘事:電視節目制作的新思路》[J],《聲屏世界》, 2014 (1)。
2.徐滔:《改進時政新聞報道提高聯播類電視節目吸引力》[J],《聲屏世界》, 2014 (1)。
3.李春燕:《改進地市電視臺的新聞報道節目》[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 2008 (12)。
4.蟻偉梅:《改進新聞報道 重在創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