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磊 劉偉娜
地震聲像科普作品是以聲音和圖像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采用公眾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學科知識、相關技能和科學理念的作品。地震聲像科普作品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具有專業性、通俗性、時效性、實踐性、人文性等特點,具有特定的內容取向,是以科學事實為依據來適應公眾防震減災的心理需求。三網融合時代背景下,網絡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手機電視、網絡廣播等網絡視聽新媒體業務蓬勃發展,地震聲像科普作品要抓住媒介發展的潮流,創新作品的制作和傳播手段,才能更好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當前地震聲像科普作品多是選取一定的地震科學的素材或材料,經過凝練、組合、抽象、加工創作而成,把地震科學的事實、方法、技術和理論等理性的內容,通俗感性地傳達給公眾,達到地震科學技術的普及,這樣的認識和工作并沒有完全從“科普”本身的定義和范疇去科學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地震科普之“科”既包括地震科學知識,也包括與地震科普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哲學等學科方面的內容,強調以人文視角來審視科學,讓公眾理解文化的科學,理解科學方法的精神和內涵①,才能更符合聲像傳播的規律,才能收到更好的科普傳播效果。科普觀念要與時俱進,要超越科學主義。科普活動中,公眾的主體性應當受到重視。然而,當前的地震聲像科普還多處于講解知識的狀態,缺乏大眾的公共參與。科普不應總是一種知識的灌輸,還應是一種實踐感知的過程。
當前新興傳媒自身不斷創新、內容日趨豐富,傳播范圍和速度不斷拓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新媒體為地震聲像科普創作提供了新形式、新途徑、新內容,地震聲像科普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傳媒的發展,不論在理論或實踐中都亟待完善、加強創作工作。地震聲像科普工作傳統上主要通過圖書出版、科技場館、新聞媒介等渠道完成。伴隨著數字化新媒體的發展,網絡媒體和移動終端正逐步成為地震聲像科普的重要方面,網上視聽科普作品的創作已是必然的發展路徑,移動終端作為一種個人、動態、交互的媒介,將在地震聲像科普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如何開展好網絡科普、移動科普,強化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生動性、可視性,發揮其最大的功效,成為地震聲像科普創作重要的新課題②。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科學家為什么應該普及科學》文中指出“科學,它不僅是專業人員所討論的科學,而更是整個人類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如果科學家不來完成科學普及工作,誰來完成呢?”③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空間技術、認知科學、納米技術等融合交叉,孕育著新的科技發展和突破。當前地震行業科技、項目、手段也在不斷突破、創新與發展,防震減災科技知識創造、應用、傳播的速度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作為地震科技工作者,有義務更有責任從事科普工作,關注科普創作理論研究與業務實踐;地震聲像科普作品也需要地震專家來充實創作隊伍,擴大創作題材。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飛天之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實》、《氣象防災減災電視系列片:遠離災害》、《彩圖科技百科全書》三部作品榮獲國家科技獎二等獎④。以上三部聲像科普作品能夠獲得國家科技獎二等獎,說明科普創作大有可為,地震聲像科普急需發展這樣有影響力的作品,擴大科普傳播的覆蓋面,增強科普傳播的效果。大型科普片的必要條件為:①題材重要。一是看是否抓住了時機,使其生逢其時;二是看是否抓住了諸如關系國計民生這樣重大的課題,使其倍受重視。②權威性強。一是權威部門監制,二是權威單位制作,三是權威專家訪談。③容量大。一是整部片子不是1集、2集,而是6集、8集,甚至幾十集的成系列制作;二是每一集的片長不是3分、5分,一般要在20分鐘以上。④影響廣泛。一是看觀眾人數多少,二是看觀眾的層次高低,三是看觀眾反映如何。⑤
重視視頻特技的說明和解釋作用:特技作為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表現手段之一,在科普作品傳播中尤為重要。特殊的特技畫面語言不僅解釋了理性的科學理論,延展了人的視覺能力,激發了公眾的想象力,還對需要傳播的防震減災知識、新科技、新成果進行有趣、精確、細致的解釋和說明,從而滿足和釋放了公眾在潛意識中聚集的一種安全渴望,尤其是對地震產生獲得信息的欲望。
加強長鏡頭的作用:長鏡頭在聲像作品中的藝術魅力是它對地震原始影像的紀實表現功能,它比聲像作品中其它藝術表現形式都更貼近現實、接近生活、“揭示真實”。在一些國外科教大片里,除了可以見到融合三維動畫的長鏡頭畫面外,還經常看到被壓縮的成組的變速鏡頭,這些長鏡頭畫面的加速短用,不僅增強了科教片原始影像的魅力,還改變了篇章段落的節奏,擴充了相對時間里的畫面內容。地震聲像科普作品可以適當運用長鏡頭來表現地震現象、地震事件,使科普對象有身臨其境的震撼與感知⑥。
激發觀眾想象力: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創作要確立受眾觀念、媒介觀念、作品觀念和群體觀念,以能否激發受眾的想象力為標準。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創作脫離不了想象,例如:畫面聲音蒙太奇組接形成的藝術表達方式,惟妙惟肖的解說能完成地震科學理論的通俗傳播。對觀看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受眾而言,沒有想象就很難領會理解作品中變幻的時空和跳躍的節奏。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創作者、傳播者正是通過片中光線、線條、影調、色彩、形狀、結構、情節、節奏等元素的設計運用,使受眾獲取和存儲有價值的防震減災信息,激發受眾自身認知的想象力,進一步解讀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內容⑦。
地震聲像科普作品提高傳播的效力,要適當加強科普的趣味性、可讀性,增強科學與文學的統一,創造整體意境,宣傳人文精神。例如:《在山走動的地方》、《大地震1668》這兩部作品采用了“文學樣式”的結構、故事化的路線,增強了作品的可視性。地震聲像科普作品加強故事性的策略,可以參考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走近科學》欄目,欄目的主要結構“模式”是運用“故事化”手法編排、制作節目內容,挖掘典型或特殊的故事線索,借助故事情節、細節、節奏的曲折敘述,通過包袱、懸念等來推進節目的展開,從而不斷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走進科學》欄目借鑒電視劇電影等電視傳媒形式的鋪墊、懸念、沖突、情節、交叉平行敘事等手法,通過講故事將科學知識和道理融會貫通,加之欄目主持人和嘉賓的點評、講解,再選配節奏感、情緒感的音效和音樂,步步為營,使欄目內容螺旋式盤旋發展,達到高潮后結尾處自然形成了一個相對嚴謹的結論。地震聲像科普作品表達的是地震客觀現象及其演變發展規律,在科普作品的制作中要充分運用各種表現手段和方法,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用具象的形式反映出來,采用二、三維動畫,情景再現,數字影像合成等手法,向公眾展現拍不到的或者“想象不到”的精彩畫面,這也是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特點之一⑧。
在汶川8.0級地震發生后,面對突來的大震巨災,廣大媒體即刻行動。印刷媒體、廣電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等互相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聯動,防震減災宣傳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融合”的特征⑨。地震聲像科普宣傳應該適應媒介發展的趨勢,創新和發展科普宣傳的形式與內容。
當前地震聲像科普宣傳多以播放或發放光盤的形式,在科普場館、學校、社區、機關等場所進行宣傳,很少有固定的宣傳媒體,也少有經常性的宣傳形式,地震聲像科普宣傳作品必須借助大眾傳媒,提高防震減災傳播的范圍和效果,從而建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動態長效機制。此外,還必須提高地震聲像科普作品創作的專業程度,借助其它專業組織的力量來迅速提升作品的創作水準和宣傳效果。例如:云南地震局聯合云南廣電局、云南電視臺開辦了《地震百科》欄目,該欄目于2009年5月12日在云南電視7頻道正式播出,每月一期,每期一個主題,共24期,跨三個年度完成,目前已經播出14期。地震科普宣傳要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堅持經常性地開展科普知識宣傳。
當前地震聲像科普宣傳的載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傳播媒介形態更趨豐富,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井噴發展,媒體邊界融合,界限趨向模糊,移動傳播終端帶來自媒體的個性化,進入到尋常百姓的信息生活中。地震聲像科普宣傳作品要推出新的形式和內容,適應不同數字媒體傳播平臺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包括以互聯網技術為主的網絡媒體——“第4媒體”,和以移動技術為主的手機媒體——“第5媒體”。例如:可以將地震應急知識,做成手機播放的動畫短片、JAVA小游戲等。
防震減災聲像科普宣傳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會心理,并根據社會心理的時代特征進行創新。防震減災聲像科普宣傳工作要針對不同層次人群的不同社會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時期不同的社會心理,還要注意不同宣傳形式的作用和效果。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創作要與社會公眾需求相結合,地震事業是基礎性、科技型社會公益事業,要強化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地震聲像科普宣傳的服務質量。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創作要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社會公眾服務⑩。
要提高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質量,需把握好科學性、通俗性、原創性三原則。走近前沿,注入科學精神: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使命在于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因此,可以說科學性是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靈魂。避免晦澀,深入淺出:地震聲像科普作品不夠通俗的主要表現是采用大量的專業術語及結構形式的呆板。遠離平庸,強化作品的創作元素:當前,不少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給人以千篇一律之感,其主要原因就是作品沒有特色、沒有個性,更進一步說,就是缺乏原創意味,體現為沒有獨特聲像表述和敘事風格,沒有體現出作品的生動性、趣味性、文學性。地震聲像科普作品的創作必須切合時代的發展,滿足公眾的需求;從傳播機制看,它需要動員大眾傳媒及其它專業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運用多種傳播技術和手段,形式多樣、富于變化,符合不同人群的收視習慣,從而形成不斷提升其內驅動力的可持續機制。
注釋
①②林思翔,戎章榕,鄭壽安等:《福建省科普創作理論與實踐發展報告》[J],《海峽科學》,2010年第1期。
③翟杰全,聶曉霞:《科技公共傳播:多元參與和科學家的責任》[J],《科技導報》,2006年第2期。
④《三部科普作品獲國家科技獎二等獎》[J],《科普研究》,2009年第1期。
⑤劉冀蜀:《〈信息戰沖擊波〉為什么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Z],全國地震行業科普宣傳交流研討會,2010年。
⑥⑦田喆:《國外科教片獨特的畫面語言》[J],《電視研究》,2006年第5期。
⑧高蕾:《科教電視節目“故事化”手段的應用——以〈走近科學〉為例》[J],《聲屏世界》,2009年第2期。
⑨劉嘉:《融合新聞——汶川地震新聞報道新模式》[J],《新聞愛好者》,2009年第2期。
⑩鄒文衛:《地震社會心理與防震減災宣傳》[J],《災害學》,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