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靜
2013年夏天,中國電視熒屏進入暑期爭奪戰的白熱化階段。《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各類音樂、選秀、真人秀、喜劇綜藝節目占據了各大衛視的周末主戰場。在歌舞升平的背景之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科教頻道并機播出,整個季播節目平均收視率達到2.6,僅次于《中國好聲音》的2.7。2014年4月,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制片人關正文和他的實力電傳團隊打造的《中國成語大會》再次占據央視綜合頻道周日晚上20:00黃金檔期。比起前者,《中國成語大會》的成熟度更高,參與者更眾,懸念感更強。在當前語境下,這兩檔勇挑民族遺產傳播責任的原創文化節目,穿越了歌臺舞榭的槍林彈雨,直接擊中了觀眾的心。文化類節目的異軍突起,也引發了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守護,是中國電視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做文化節目,是以電視手法表達文化傳承的最佳方式。我們有了薪火相傳的民族文明和智慧作為節目內核,迫切需要尋找一種符合傳統文化特征和規律的表現形式作為電視競賽形態,而這種形態的最佳來源便是民間習性和風俗。
每一個漢字都有“音”、“形”、“義”, 作為初學者,首先要掌握的是“音”和“形”,這個階段叫做“識字”,考查的辦法是聽“音”描“形”,這就是聽寫的最初。每一個成年人都有過小時候在課堂上或者家庭里被聽寫漢字的經歷,時至今日仍然有無數的家庭每天晚上在給小孩子聽寫漢字。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們來說,“聽寫”這個詞,遙遠而又熟悉,親切而又歷歷在目。事實證明,關正文和他的團隊選擇了“聽寫”這一方式做為節目的主要表現形式,喚醒了千千萬萬觀眾的參與,奠定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功的基礎,扎扎實實地體現了中國電視人立足本土文化,從民族習慣中去尋找創作靈感的樸實作風。這類來源于普通人的生活、做給普通人看的節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喚醒力,是中國電視原創模式的重大進步,也給每一位有著強烈的文字情懷和研發本土原創電視節目形態的中國電視人提供了極好的靈感和方向。
以成語知識為核心的文化傳播充滿正能量,而中國成語的源遠流長、言近旨遠、表里相持讓每一期節目都扣人心弦,知識的豐富性和比賽的懸念感讓筆者每次回看都覺得需要聚精會神。與同類型節目相比,《中國成語大會》在節目內核和外在表現上都更上層樓,是現代語境下電視節目承擔民族遺產傳播責任的優秀教科書。
1.中國傳統文化搭載全球流行的猜詞競技,趣味懸念頓生
成語由漢字組成,但又比漢字的意思更為精煉復雜,短短四個字就能描述一個完整故事,而且成語之妙在于運用,要會用,必先解其意。哪一種方式最能表現成語節目的電視表達呢?曾經是《幸運52》創始策劃的總導演關正文想到了猜詞游戲。猜詞是全球流行的一種競技方式,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可以入民俗用于行酒令。選手間兩人成組分工描述和競猜,與敵隊捉對廝殺,短兵相接三打兩勝,電光石火間成敗立現。這種方式既考核描述方解釋成語的能力,又考驗競猜方正確抉擇成語的反應速度;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流傳的團結協作精神,又隱喻了狹路相逢智者勝的英雄氣概。當中國傳統文化遇上全球流行的猜詞競技,《中國成語大會》就有了傲視同類節目的新穎性、趣味性和懸念感。
2.把文化傳承滲透到節目的每一個細節
最初進入總決賽的隊伍共有三支,分別是春秋隊、爾雅隊、國風隊——從隊伍的命名就看得出導演組的匠心獨運。節目的宣傳片短小精焊卻立意深遠,分別以廚師烹飪、茶農采茶作為基礎畫面,彰顯出中國成語千挑萬選、千錘百煉的特質,透露著濃重的文化香氣。而每期九十分鐘的節目,沒有才藝展示、沒有情感故事、沒有場外花絮,選手的背景介紹交給字幕,同期聲的運用,只是在最后去留的關鍵時刻謹小慎微地插上一兩句,把所有的時間集中于文化營養的灌輸和傳播。
3.專家貨真價實,詮釋錦上添花
《中國成語大會》邀請了學者酈波、作家畢淑敏和蒙曼教授作為文化專家參加節目。這三位專家并不能操縱隊員的生死,他們的出現只是為選手所解釋的成語做出處和意義的詮釋。比如在總決賽第五場,選手在描述的時候說“這個詞的意思是‘不是真的喜歡’”,對方馬上猜出來是“葉公好龍”。然后酈波老師就告訴大家,其實葉公是幾千年前的一位水利專家,他喜歡觀察當地的河流走向,并畫在紙上進行記錄和研究。不懂的人以為他畫的是龍,其實不然。如今他建的水利工程遺跡還在,當地的百姓都很感謝他。這個被人們嘲笑了幾千年的人,其實是一個偉人。這一段“為葉公正名”在獲得全場掌聲的同時,完成了節目對成語文化和歷史知識的完美普及。專家的存在也確保了節目的準確性和權威感。
4.賽制殘酷懸念重重,急轉直下扣人心弦
《中國成語大會》在賽制上的設計別具一格。比賽最初的生存之戰發生在春秋、國風、爾雅三隊之間。爾雅隊失利被滅之后,茍活的隊員被國風和春秋挑至麾下淪為“亡隊奴”,進入兩隊較量階段。這種賽制隱喻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十分耐人尋味。
每場總決賽會有四位失利的選手進行最后的生死博弈,先是與自己熟悉的隊友繼續配合,然后挑選陌生的敵隊選手組成臨時搭檔,猜詞最少的兩位選手被淘汰。描述方不能說出被猜成語中的任何一個字,否則就算犯規。前途無量的黃楊同學在命懸一線時選擇了敵隊中描述能力非凡的徐文紅,然而這對臨時搭檔的緣分卻因為徐文紅連著三次犯規戛然而止。任徐文紅哭得梨花帶雨,時乖命蹇的黃楊同學也只能抱憾離去。沒有復活、沒有踢館,殘酷的賽制使得節目峰回路轉精彩紛呈。
5.參與程度擴大,知識普及度增高
《中國成語大會》最初海選時,有三萬多人報名參加。既有年僅十三歲的少女作家何欣航,也有五十多歲的警察大哥;既有妙手回春的醫生徐源,也有全國SK冠軍邢正;既有來自臺灣的選手葉妙玉,也有朝鮮族姑娘權春燕——這位選手小時候基本不會講普通話,在大學里用朝鮮文字做筆記,是憑著對漢語言文學的高度熱愛,才有了現在賽場上字正腔圓的她。從三萬多人到最終走進總決賽的三十六人,《中國成語大會》可謂大浪淘沙,來自不同年齡、行業和民族的選手大大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和普及性。
6.選手才智過人引爆收視,策略各有路數為節目增彩
競技類節目是否能留住觀眾,選手的臨場表現是關鍵因素之一。踢足球有合理沖撞,猜成語也可策略性犯規。比如面對“始亂終棄”這個只能意會很難言傳的詞,描述方急中生智地直接念出“棄”字迅速跳到下一題,從而為自己的團隊贏得時間。另外,選手們在磨合中也找到了一些技巧,比如要猜“魚貫而入”,描述者就會說“銜尾相隨”;一提趙括,對方就會知道那是“紙上談兵”……考的就是兩人之間的默契和想像力。選手在節目里的出眾表現奠定了《中國成語大會》的收視穩定度,這些例子也從側面告訴觀眾,時時處處有智慧,關鍵時刻講技巧。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在表現手法上大膽創新,在賽制上別具一格,既完成了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又為觀眾送上了極具可看性的電視節目。這是中國電視人在原創節目模式上的重大突破,給予了在原創模式道路上摸爬滾打的中國電視人以巨大鼓勵。
人們喜歡一檔電視節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看綜藝節目能讓人愉悅輕松,看新聞節目滿足信息需求。那么,文化節目能帶給觀眾什么?筆者看來,文化節目能夠喚醒每個華夏子孫的民族榮譽感,從而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因熱愛而自豪、因自豪而傳承、因傳承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是電視原創節目的溫床。但是,正如關正文所說,“公眾并不會因為你在承擔傳承責任或者你在制造了某種差異就喜歡你,大家需要的還是好節目。”因此,我們要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發掘精華閃亮的東西,并以普通人樂于聽聞的方式進行電視呈現,不斷加大創新力度,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接地氣的、有感染力的好節目。而作為媒體人,我們在學習其他同行先進理念的同時,更要具備一雙慧眼,在我們祖先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文化中尋找、探索、傳承,這是每一個中國電視人義不容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