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播音實務和理論都得到快速發展,播音主持工作真正做到了與廣大觀眾“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然而,在如今社會轉型期和全媒體生態下,播音員、主持人這一群體不斷擴大,同時也帶來了良莠混雜的職業困境。如何讓播音主持工作健康、持續發展?繼承和發揚我國播音主持藝術的優良傳統,學習老一輩播音主持人的優秀品質和職業精神,或許是一條解決之道。
通過持續的觀察發現,在播音、主持崗位中,時不時會出現不注重提高業務素養、盲目追捧“時髦”等現象。
一些播音員、主持人從事播音工作之初,還比較注重有聲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在能應付日常工作后就不再重視用氣發聲、用心吐字,不重視語音的規范使用,日常也缺乏知識的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積累。很多播音員、主持人在最基本的文字發音上常常犯低級錯誤。如有的播音員把“奇葩”的“葩”念成陽平。有些農村節目主持人連“墑情”指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見這些有聲語言工作者的社會常識是欠缺的,也暴露出其生活底蘊的不足。作為大眾媒介的傳播者,如果連最基本的語言文字都不過關,這將給媒體、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在外來文化產品大量涌入、視聽內容日益豐富的當下,一些播音主持人失去了方向,忘卻了其所代表的主流媒體的形象和立場,在話筒前常常表現自己,玩起了“花活”。例如廣東的有些主持人為了時髦,常常模仿港臺腔,把“大家好”說成“大家襖”,開口閉口動不動帶一個長長的“啦”,在發表感慨時喜歡用“哇塞”來取代普通話中豐富的感嘆詞,把“地道”說成“道地”,把發自內心的“謝謝”說成“thanks”,隨心所欲地對漢語實施洋文混雜,仿佛不這樣就無法體現自己不凡的外語能力。他們已經忘記了播音員是推廣普通話的形象代表的身份。
播音主持崗位每天對著熟悉的話筒,不斷重復地工作,使一些人出現了話筒疲勞癥。話筒疲勞最直觀的表現是被話語形態牽著走,貌似很熟練,可與節目內容沒有激情碰撞也少有狀態調整,給人懈怠之感。
現在很多臺都沒有專門的播音員、主持人管理組織,不重視主持人的培養,致使一些播音員、主持人機械地完成固定動作,對播出內容不能完全上心,在業務上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這種對播音員、主持人管理“大撒把”的現象無疑將增大節目播出的不安全性。
播音主持工作的成功要靠每個從業者的自我學習、大膽嘗試和創新。要創新就應當繼承老一輩播音大家的優良傳統,在這個基礎上去追求播音的多樣性。
這里的“真”是指獲得了真理、達到了真理的境界,也就是說主體在思想和行為上充分接近和適合客體的必然性。這是主客體之間達到實質性統一的第一種狀態。沒有這種狀態,人的活動不可能獲得成功。因此,對播音藝術要讓理性真情在人生認識中自覺與徹底回歸,要真熱愛、真投入、真執著。當下,我們一些播音員、主持人年輕氣盛、虛榮心重,平日里熱衷屏幕前的形象美不美、帥不帥,對于播音藝術漠然置之,十天半個月都不見練聲,加之其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匱乏,表現出播音員主持人的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亟待加強。如果我們不學習老一輩播音員“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為播音事業全身心投入,挖空心思鉆研的真干勁,那必將成了傳聲筒、錄音機器。
夏青是我國著名的老一輩播音藝術家,他在患有嚴重關節炎的情況下,每天吃著APC沒有遲到一次,并且每天比要求的5點到崗還早一小時來做準備,開嗓、練聲、活動身體、上口念稿……目的就是為了能打開口腔,能有好的工作狀態,這些細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里的“善”是指善于將理性真情在人生實踐中自證和實現。我們說藝術來源于社會,來源于人民,反過來藝術的服務對象也是社會和人民。老一輩播音員善于到生活中挖掘創作之源,善于體驗生活。他們下基層、到田頭,堅持到廣大農村走訪調研,與老百姓同坐一條板凳聊天,和農民兄弟學習莊稼生長的知識;他們進車間,向工人們討教生產知識;他們到部隊,體驗軍人生活的苦與樂……大量的積累使得他們和群眾的感情加深了,在話筒前的二度創作更有生活、更有空間。而現在一些播音員、主持人不注重體驗生活,甚至聽說要下基層就鬧起小情緒。如何讓播音藝術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老一輩播音員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這里的“美”是指真善在人生心靈上的共振和鳴。美的展示,內涵十分豐富,包括了內容美和形式美,兩者有機統一就形成了“及于受眾”的真正美感。因此,播音員主持人的二度創作美不僅需要做到形美、聲美、情美的完美集合,還要力求播音形象與節目形態、時代感的貼合等融為一體,這樣才能達到最理想的傳播。
我國播音主持藝術的優良傳統如源頭之水,要讓其涌流活泛起來,還必須依賴電視媒體在更高層面的重視和制度保障。
一個業務單位的領頭人倡導什么,直接關系到行業風氣和業務導向。時下,一些電視臺對播音員、主持人的投機取巧的學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毫無原則地包容。這不僅對播音從業者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還造成播音藝術的邊緣化。在這樣的現實下,我們需要立場堅定地傳承播音藝術的優良傳統,始終如一地提倡嚴謹務實、踏實鉆研、敢于創新的學習態度,這樣我們的播音隊伍就能持續壯大,人才輩出。電視臺領導同志站在管理決策層的高度,充分重視播音傳承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老一輩播音藝術大家見識多、閱歷深、經驗豐富、能力水平高,因此應發揮老藝術家的這一優勢。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舉辦播音大家經典聲音、經典作品賞析會,邊欣賞、邊分析,讓年輕播音員、主持人領略播音藝術的魅力,感受、體會播音創作的正確道路究竟是什么。其次,建立傳、幫、帶培養模式,可以一幫多也可以一幫一,盡可能地延長業務鏈條,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責任到人。另外,建立培訓制度,請播音名家為年輕播音員、主持人指點迷津,開展專題講座,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播音員、主持人崗位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設置規范標準,以促進主持人隊伍健康發展。要成立播音主持指導委員會或播音科(組),嚴格出鏡上崗制度,對從業者進行出鏡審定、業務指導、動態監督,減少他們因業務閉塞帶來的停滯不前和話筒疲勞現象。除此之外,切實解決播音員、主持人在新聞觀、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思想作風上的問題,提升播音員、主持人的公眾形象。
傳承播音藝術的優良傳統并不是對傳統不加取舍、簡單復制,這個過程是取精用宏、與時俱進、拓展創新的過程。
被稱為“播音泰斗”的王泰興,是粵派國語主持人中的翹楚,很久以前就與北方名嘴宋世雄并稱為“南王北宋”。王泰興在體育解說領域內成名于1988年,當時他在廣東電視臺負責歐錦賽的轉播工作,很快以其獨特的解說風格贏得了一片喝彩,中國球迷記住了王泰興這個名字。
雖然在體育解說界早已確立起前輩的地位,但王泰興從來沒有因此產生“吃老本”的想法,而是以五十幾歲的高齡仍然不斷擴大解說領域。與其他大部分的體育解說員一樣,王泰興最開始解說的項目是足球,不過他近年來又先后轉戰于CBA、F1、游泳、擊劍以及WWE(美國職業摔角賽)等多個項目。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刻苦的鉆研精神,王泰興勇于創新迅速成為新項目領域內的又一位權威解說員,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
由此可見,播音的時代性決定了從業者必須要創新,但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根據時代需要運用傳統。不會利用傳統進行創新的播音員不是好播音員,將傳統浸潤在創新之中才是創造。播音之所以稱為語言藝術就是因為有規可循。
我們要傳承老一輩播音大家的優良傳統,閱讀播音理論書籍,學習鉆研漢語知識,切實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抽出專門的時間深入生活汲取營養,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播音實踐是沒有盡頭的接力賽,年輕一代播音員、主持人要緊握上一代傳下來的接力棒,沿著正確路線堅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