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今年5月22日,新疆烏魯木齊發生特大暴恐事件。緊接著,貴州、廣東發生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云南盈江縣又發生5.6級地震。我們在央視和有關省級衛視上看到許多電視出境記者和主持人迅速趕到事件和災害現場,向媒體傳回大量搜救、處置、抗災的不同形式的報道,實現了臺網互動,臺媒一體,“一種聲音、多種渠道”傳播。突發公共事件和特大自然災害是不可預知的。在事先沒有策劃、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境記者和主持人在媒體融合中應對各類事件、災害和各種新興媒體的需求,應具備哪些能力?筆者談點淺見。
電視節目主持人被受眾稱為“活臺標”,對節目有重要影響。要想使觀眾對主持人感到親切、信任,主持人的事業心、責任感至關重要。抗震救災是一場生死時速的較量,2013年,當四川雅安及鄰近多個縣區發生7.0級大地震后,我們很快便在央視熒屏上看到了張泉靈、張羽等十多位中央臺現場報道出鏡記者、主持人,他(她)們冒著余震不斷,隨時都可能有山體滑坡、殘樓倒塌和水庫崩塌的危險,連續作戰,奔波在各個重災區,及時采訪報道各類搶險救人的重要信息。央視新聞中心幾十位記者、主持人放棄了家庭生活,堅守在地震災區第一線,心與災民同頻共振,血與災民同脈共流,哪里最需要他們就在哪里出現,依靠多臺衛星車一直不停地傳回大量抗震救災畫面,向全國、全世界傳播抗震救災一線感天動地的各類信息,縮短了電視時空的距離,讓全世界及時了解四川雅安受地震影響的情況。他們充分體現了當代電視新聞工作者的風貌,彰顯了電視人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也彰顯了媒體融合后電視記者、主持人最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節目主持人是節目的代表,也是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喉舌,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突發災害報道中,遇事突然,變幻莫測,準備時間近乎為零,更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制觀念,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思想分析能力,善于理解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和工作部署,善于體察受災、受害群眾的情緒、思想、愿望和要求,選擇有新聞價值、宣傳價值和輿論引導力量的典型人和典型事,進行精辟入理、簡明扼要的介紹和提煉點撥。比如前兩年對蘆山地震,上海、安徽、江蘇的H7N9禽流感,東北三省特大水災報道中黨中央和各省、市的決策部署、防震減災政策、衛生防疫政策、處置地震災害和特大水災的程序以及相關法規知識,都比較了解,故而到救災一線的央視出鏡主持人都能神采適度,語言流暢,給人以十分真實、可親可信的感覺。并能給觀眾激勵斗志、鼓舞抗災減災的信心,傳遞勝利在望的正能量。
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熟諳各種業務,集采、寫、編、播、評能力于一身。這決不是說節目主持人能代替記者、編輯、導演與后期制作人員的工作,而是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能夠“一專多能”,要具有記者、編輯的基本素質。能夠參與節目策劃、采編、制作、回傳等基本業務工作,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播報、呼叫、串聯、提問等簡單的中介階段。主持人“一專多能”,既要做新聞信息的傳播者,也要充當新聞事實的采集者、調查者與分析者,更要做新聞的選擇者。這就要求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在新聞選題、編排中,要能挑選、會挑選,善于識別具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新聞,在采訪中還要善于提問,善于挖掘有價值的材料,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靈活的控場能力。既要完成“議程設置”中問題,還要應對突發情況,具有敏捷的應變能力和強烈的組織能力。遇到不利于傳播正確導向的受災群眾,要不急不躁,善于引導,能用幽默俏皮的語言化解某些突發的意想不到的場面,使抗災減災報道更加接地氣、聚人氣、鼓士氣、弘正氣。對問題,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分析力,同時能把新聞事實流暢地以個性化的語言傳播給受眾。
電視節目主持人只有掌握了廣博的知識,豐富的學養,才能具備駕馭節目的信心與能力。節目主持人在各種不同現場如能口若懸河,駕輕就熟,在采訪時能言談得體、談笑自如,在串聯節目時能因情用語,莊諧適宜,在編導時能沉著冷靜,指揮若定,編輯符合新老媒體的定位,這就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廣博的知識與非凡的智慧。因此,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應該就是一名“小雜家”。既要有突發事件和突發災害采訪的經驗,又要有急驟性的發散思維能力,以保證節目的自然流暢,防止冷場或空播。今年派往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報道馬航搜尋情況的主持人聯線報道,無不體現這樣的素養。
在突發事件和突發災害的采訪中,主持人要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遣詞造句注意準確、鮮明、簡練,出語講情,言之有理;要口齒清晰,提問得體;表情莊重,語音和諧。還要能夠針對不同對象、內容、場合,采取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恰到好處的細說簡論,使節目自然流暢,增強感染力和影響力。
主持人要想準確把握并善于創造較好的“語境”,是與其本身職業素質修養密不可分的。這些自身素質修養包含要有一定的設想能力;要有一定的摹擬能力;要有一定的交流能力和一定的溝通能力。要創造較好的“語境”,除了考慮語言環境外,還要考慮語言交談的內容,雙方的處境、心態、心情等,因此主持人必須具備溝通雙方思想感情的能力。特別是在微信、微視溝通和移動電視、戶外LED大屏上播放的稿件,要適應年輕人和知識階層的需求,以短取勝,以情攬眾,著力提升主流輿論的引導力和傳播力。同時,還要瞄準呼之欲出的5G技術、可折疊電子紙技術等新的傳播業態,提前學習“充電”,增長技能,使我們電視媒體的節目主持人真正成為一體化發展的競爭強手和核心競爭力骨干。
主持人在大學校園和電視臺學習成長,對突發公共災害一般都體會不深,處置經驗不足。現在要求主持人到災害發生的第一現場,親身經歷、感受、體驗災區的各種復雜情況,還要根據融合后各類新媒體用稿要求不同,實現一種聲音,差異化傳播。因此,必須要求主持人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學會換位思考和人性關懷,以心換心,以情換情,獲取第一時間信息。主持人在災區新聞采訪和訪談活動中,需要通過“提問”、“傾聽”和“評論”,將新聞事實和視點如實全面地傳達給受眾。“提問”的準確把控和“傾聽”的巧妙使用與主持人的人生閱歷息息相關。這就要求主持人多作不同節目的主持嘗試,多與社會接觸,多到災區去聽取各種“好聲音”、“壞聲音”。在采訪中,厘清被采訪人的身份、年齡、學歷和專門特長,換位思考地聽取他們的各種見解和訴求,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實現有情感、有話語空間、有溫度的交流。
野外電視節目主持是繁重艱苦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要求主持人具備健康的體魄、優良的心理素質。今年夏初貴州、廣東的大面積洪災,央視記者和出鏡主持人不怕高溫炙烤,不懼洪峰激流,長時間奔波采訪,沒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不行的。報道這樣的節目要求主持人必須具有相當好的心理素質,既不能渲染血腥,也不能悲悲泣泣。主持人應該把自己的心理與節目融入同一時間和空間,努力使自己與節目所要求的氛圍、情緒達到高度一致,才能當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主平臺和主力軍。
突發自然災害無定律,隨時可能發生。但電視出鏡記者和主持人的職業素質要求卻是永恒不變的。我們地方電視臺電視節目出鏡記者和主持人只有認真學習、實踐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技巧,不斷加強職業素養訓練,不斷在實踐中錘煉、提升自己,才能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和特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