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
社會在發展,新聞報道也在發展與進步,從最早的沒有標題新聞報道,到后來的分類標題新聞報道、一文一題新聞報道,一直到現在風格多變、精彩紛呈的新聞報道,新聞報道演變出了各種各樣的標題風格,引導信息傳播進入了讀題時代。在讀題時代的時代背景下,新聞標題不僅是報道的題目,更是勾勒新聞內容的重要筆觸,標題一旦制作得不好,會直接影響內容和主題的傳播效果。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圍繞這一盛會的報道是各大主流媒體工作的重中之重,琳瑯滿目的報道形成了現代媒體傳播能力的大檢閱。而《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其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道無疑在新聞界有著舉世矚目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報》所刊發的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主題的新聞報道為例,論述新聞標題的意義。
標題“居文之首,勾文之要”,也即是說,我們透過新聞標題應當能夠直觀地了解到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大致明白這篇新聞報道的主旨、要義,而這也是讀題時代新聞標題的意義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乎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前進方向,因此,圍繞這一重要會議展開的新聞報道具有時效性,且對于百姓生活有著深遠影響;然而冗長的報告內容、會議過程也決定了這一主題的新聞報道的枯燥性和專業性,因此,在新聞標題的設置上,更是必須要“勾文之要”,直觀地反映出報道內容。《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2日發表了一篇報道,標題是“中國道路中國夢:以改革精神建‘美麗鄉村’”。這篇新聞報道的標題就很好地體現了新聞報道的內容。透過新聞標題,首先我們馬上明白這是一篇“中國夢”主題的新聞報道。“三農”問題一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中國夢、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而新聞標題把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來建設美麗鄉村作為對這一舉措的概括,寥寥幾筆,就形成了報道內容的直觀縮影。
新聞標題還奠定了新聞報道的基調。對于一篇新聞報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為了能夠強化指向性,吸引讀者閱讀,其必須要有一定的風格區分,從而更好地體現正文風格,滿足受眾需求:時政類新聞要端莊大氣、專業嚴謹;民生類新聞要貼近生活、貼近大眾;娛樂類新聞要輕松活潑、趣味盎然……在讀題時代,這一點也直觀地反映到了新聞標題的設置上。十八屆三中全會主題報道內容以會議議程、貫徹措施、各界評論為主,必須大氣而嚴謹,以符合盛會嚴肅端莊的形象,自然相關新聞的標題設置也應如此。《人民日報》在2013年12月10日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標題設置莊重、大氣,直觀地反映了會議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揭示了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理論化、專業化、嚴肅化的風格基調。
新聞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情節發展,更在于表象背后對于問題本質的思考,而這也是新聞標題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讀題時代,如果能讓受眾從題目看到報道對于新聞事件的思考,無疑將大大增強新聞報道的影響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推進中國社會朝著中國夢不斷前進的重大會議,因此,其報道內容要能夠引發公眾關于如何踐行中國夢、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一些成功的新聞報道標題就恰恰體現出了這一點。例如《人民日報》在2013年11月6日所發表的以“不要再讓藍天成為奢望——三論轉型發展再出發”為題的評論報道,該文標題就能引發我們的許多思考:“藍天”的內涵是什么?“藍天”為何會成為奢望?如何避免“藍天”成為奢望?而這三個問題全部指向一個答案——轉型、發展、再出發。透過這個新聞標題,我們能夠有所思,能夠更好地讀懂報道內容,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報道精神。
詞匯是語言的細胞,是句子的基本元素。在新聞標題的設置過程中,編輯人員可以通過加深新聞內容解讀,從詞匯構成的角度去設置新聞標題,從而深化新聞標題的內涵。常見的詞匯構成新聞標題的形式主要有:同義詞、反義詞的應用;同形詞、重疊詞的應用;成語、俗語、術語的應用或化用;知名文藝作品名稱的應用,等等……特定詞匯在新聞標題中,以藝術性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增強了新聞標題的意趣。例如《人民日報》2013年12月9日題為“國企改革‘善自身’更要‘善天下’”的新聞報道,用同義詞“善”引出了一個類比,增強了標題的氣勢;在新聞報道標題中,成語、俗語、術語的應用或化用也較為常見,例如《人民日報》2014年1月7日題為“打通生態文明‘腸梗阻’”的新聞報道,用“腸梗阻”這個醫療專業詞匯,增強了新聞標題的形象感,更好地凸顯了標題的意趣。
新聞是追求時效性的,所謂時效性,不但體現在要縮短事件發生和發出報道的時間差以保證新聞的新鮮,還體現在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搶先一步占得先機,才能強化自身良好的新聞傳播品牌形象。因此,新聞標題必須居文之首、勾文之要,短小精悍,力戒繁復,讓受眾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新聞報道的核心。如《人民日報》2013年11月6日發表的題為“筑底線,破難題”、2013年10月23日發表的題為“沿海荒灘的‘逆襲’”的新聞報道等,這些新聞的標題都可謂短小精悍,突出主題。
恰當地運用修辭方法,不但可以使標題更生動,而且對于突出主題具有畫龍點睛之效。正因如此,比喻、對仗、反襯、雙關等修辭手法都是制訂新聞標題、渲染報道主題的常用技巧。如《人民日報》2013年11月8日發表的一篇報道,題為“三中全會,歷史抉擇樹航標”。文章回顧總結了1978年以來的改革歷程,形象地指出:“每次三中全會,黨中央都站在歷史潮頭,果敢抉擇,科學部署,引領改革闊步前行。7個三中全會,7座歷史航標。舉世矚目的第八個三中全會,必將樹起中國改革發展航程上的新航標。”這篇報道的標題采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題目以“航標”作為喻體,內文以“歷史潮頭”作呼應,生動突出了歷屆三中全會在中國改革航程上的重大指引作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漢語言以其悅耳的讀音成為世界語言藝術的瑰寶,新聞標題作為一門應用型的藝術,也需要注重語音藝術。這就要求編輯在設置新聞標題時要加強新聞內容的誦讀。常見的語音藝術有“諧音”、“疊詞”和“押韻”。諧音以妙趣的一語雙關,讓新聞標題更有趣、更有內涵;疊詞以疊音的形式加強了新聞標題的閱讀美感,增強了新聞標題的誦讀意趣;而押韻則是利用韻腳的設置,增強了新聞標題的駢文美感,強化了誦讀的意趣。《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1日刊發了一篇報道《中國經濟,世界奇跡》,文章講述了上個世紀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建設翻天覆地的偉大成就。在這個報道的標題設置中,編輯利用了韻腳優勢,設置了相同韻腳的兩個短語為標題,增強了閱讀感受,形成了對稱美感,充分體現了新聞標題的制作藝術。
在讀題時代,受眾趨向于從題目中讀出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思想主題。新聞標題揭示了新聞報道的內容,同時也是對主體內容的提煉與升華,是新聞報道的整體基調,是新聞報道的深入思考。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對于新聞標題的提煉,優化新聞標題的設置,全面呈現新聞標題的藝術魅力。
1.周靜,楊海明:《新聞標題中模糊詞語的作用》[J],《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6期。
2.肖明成:《雙關在新聞標題中的審美作用》[J],《新聞前哨》,2012年第4期。
3.蘭元,李林巖,楊喆:《新聞標題在新聞媒體中的作用與區別》[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4.宮海洋:《新聞標題的語境特點與制作技巧》[J],《現代傳播》,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