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賢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大的夢想。中國夢承載著中國13億人民的夢想,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特別是青年人的力量。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在舉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的思想狀況決定了他們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起多大的作用。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處于大發展、大調整和大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西方價值觀和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和沖擊,部分大學生迷失自我,理想信念淡漠、社會責任感缺失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大學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承擔著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的重要任務,而且還擔負著為中國夢的實現培養政治素質過硬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夢想有多遠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理想信念是對未來的判斷,是我們愿意堅持并努力為之奮斗的終生目標。沒有理想、缺乏信念,一個人就缺乏行動的動力和目標,一個國家就缺少前進的動力和奮斗的目標。中國夢正是對全國人民的夢想,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理想,符合了時代的潮流和所有中華兒女的期盼。中國夢是實現個人夢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中華民族實現了偉大的復興,個人理想才有實現的空間和價值。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民族只要有夢想,并有為夢想奮力拼搏的信念,夢想一定能夠實現;中國歷史上無數的仁人志士同樣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每個人需要有夢想才能創造輝煌燦爛的一生。當前,我們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新舊體制轉軌、社會矛盾凸顯、經濟快速發展、傳統與現代發展重疊的新時期,社會上多種思潮不斷碰撞,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漠、信仰缺失的現象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果不堅持開展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就會泛濫成災。《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也強調:“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還需加強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和中國革命、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根據經濟和社會形勢發展變化,不斷豐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夢和個人夢的關系,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青春夢與中國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過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社會責任感是指人們對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對他人、對社會所應承擔的相應職責,履行多種義務和使命擔當的一種強烈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高低不僅體現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狀況,而且也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大學生能否擔當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事關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當代大學生是改革開放的受用者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先行體驗者,與老一輩人相比,當代大學生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張揚個性,但是也普遍存在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忽視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特別是當前由于市場經濟、西方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卻明顯淡化,重個人輕集體、重索取輕奉獻、重利益輕道義等現象比較嚴重和突出。如果說,責任的重要使責任教育成為永恒,那么當代大學生目前表現出來的責任意識的模糊、責任感淡化的客觀現實使責任感教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
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一方面社會責任感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他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大學階段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時期,但是大部分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尚不能完全的把握自己。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有利于將來學生走向職場的時候,從學生向職業人轉化的過程中可以自覺承擔起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能夠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的抉擇,并順利走向和融入社會。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感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支柱。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具有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工作。同時,社會責任感也是大學生創新的重要源泉。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即使在面對落后的社會現實和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時,是不會產生主動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想法,久而久之個人的發展因為不與時俱進而遭遇淘汰,國家的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提升。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意識到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為核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依存關系。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加大社會實踐力度,將社會責任感的知、情、意、行有機統一起來,真正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人才。
高校是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主要陣地,也是歷來各種政治力量爭奪青年,爭奪意識形態主導權的重要場所。在當前的意識形態斗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高校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價值觀確立之時、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學的理論,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敗。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必將實現偉大復興的信念來源于大學生對于我們國家制度、理論和道路的自信。這種自信又來源于對黨的歷史、重大方針、政策和制度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宣傳黨的重要理論、方針和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職責。在宣傳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和新的理論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新的起點上,積極應對信息化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深入研究網絡信息傳播規律,掌握大學生喜愛的話語方式,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及時對熱點問題作出有深度的評論和有立場的回應,積極探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結合起來,通過校園文化和各種黨團組織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夢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了解中國夢與歷史夢、中國夢與世界夢,中國夢與個人夢的關系,自覺投身于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增強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的歷史使命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方式,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創新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工作需結合學生實際,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軟實力,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保證。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悠久燦爛的文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中華民族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引領著我們不斷的尋夢、追夢。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追夢、筑夢的歷史。在此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如今,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奮力拼搏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中華民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覺培養對祖國對人民的特殊情感,凝聚人心,并自覺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并將中華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并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動。
[1].[J],1994.(2):108-113
[2]彭定光.論大學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