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建
(黃淮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地方高校也在不斷的適應著改革進程。通過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發展需要經過不同的階段,分別是:要素驅動、資源驅動、創新驅動、財富驅動。如今的世界在科技領域通過日新月異的發展,高科技經濟產業在不斷的發展中,將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向生態經濟、知識經濟所轉變。我國的地方高校,作為傳播和生產知識的重點區域,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開發新興技術,培養高素質人才等方面,與區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一直是很重要的環節。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國社會經濟目前正處于轉型期,產業改革和企業發展都非常急需創新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應該在對技術型人才、文化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培養上,加強對創新力的培養,讓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同時,還有著創新性思維。這樣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會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建立更密切的關系,而人才的成功培養,也能讓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有活力。將創新力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能讓區域經濟更富有地區特色,也能更好的來提升地方高校服務地區經濟的水平。通過分析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以及正視高校在開展創新工作時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解決,能夠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加強區域經濟的發展。
1、高校對區域創新的促進
在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正向高技術產業轉化。而地方高校在區域的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轉型形成基礎性作用,并且高校的學科交叉融合,也能夠促進區域之中的高科技產業群的建立。我國的地方高校一般都具備很完善的職能,而也正是這種職能的多樣化內涵和方式,才使得地方高校能夠讓區域創新系統有很好的擴散。作為區域創新的重要源地,我國地方高校的基礎設施,例如:圖書館、數據庫、資源等,都能為區域創新提供物質條件,將區域創新的資源進行優化。
2、高校是區域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地方高校始終擁有著較高層次的專家水平,并且在技術設備上也占有很大優勢。地方高校所承擔的所在區域的科研計劃,通過自身對巨大信息資源的整理,以及產學結合的相互促進,能讓地方高校在經驗積累方面更加的豐富。科學理論的提出、科學事實的發現、科學規律的探索都使得地方高校能不斷的將課題深化研究,從而獲得全新的科學成果。區域創新在發展過程中的知識源正是地方高校,無論是技術方面、管理方面還是文化方面,地方高校都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近些年的實踐成果已經可以表明,在發展區域技術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地方高校始終是區域技術的主力軍。并且地方高校因地理原因,能通過專家的相互交流,從而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并且雄厚的人才基礎,先進的技術設備,都使得地方高校能夠在不同時期都處于技術的提供者這一身份。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的關系也并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基礎,而區域經濟中的企業也會為地方高校提供物質支持,并大力引進師資力量,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實力。
3、地方高校為區域創新傳播知識、培養人才
地方高校之所以對區域創新起到很大作用,是因為知識經濟的內在需要,這也正是我國經濟社會不斷改革的方向之一。因此,地方高校作為區域信息科技系統的核心,擁有著龐大的知識資源和技術資源,這些條件能夠讓地方高校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軸心。在地方高校不斷發展創新之下,地方高校與社會的關系將會更加密切,也能更好的促進當地社會生產力和創新力的發展。地方高校因擁有廣泛的資源庫,龐大的學生群體,所以在區域創新中能起到很好的知識傳播作用。普通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職業培訓這三個環節形成的體系,能夠讓區域創新的技術知識,可以用最快速度在當地社會得到有效的傳播,從而拉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而隨著知識的不斷傳播,地方高校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校園內濃郁的學習氛圍,勢必會培養出符合區域經濟要求的創新型人才。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型人才,而專業技能只作為人才衡量的標準之一,創新能力會是對人才的最大考驗。因此高校應該將區域的技術創新加強傳播,并在校園內建設優良學風,通過不同的形式,來促進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為區域經濟貢獻出創新型技術人才。
1、地方高校的服務區域經濟的現狀及問題
區域經濟通過了這么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事實已經證明,地方高校若是將發展的眼光放在區域經濟,通過開發新產品、發展新技術等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地方高校的自身發展,并且能讓區域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更具特色,更具產業競爭力。地方高校與其他科研機構相比,更具有信息資源優勢以及人文優勢。也正是因為如此,地方高校在科研成就上比其他科研機構更有效率,相比之下,也就更能適應當前形勢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然而各地政府卻普遍對此缺乏正確認識,目前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服務作用僅僅局限于區域經濟,并沒有發揮出地方高校的創新型等優勢,這就造成在高校作用于區域經濟的同時,并沒有相應的支持本地高校的高等教育。
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科學服務這是我國地方高校的三大職能。然而大多數地方高校僅將自身職能概括為人才培養和科學服務,在社會服務方面,并沒有做出太多成績,并且思想層面上也沒有過多的認同。而針對這一現象,我國的多數地方高校已經成立了專門機構,并將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工作納入全校的總體工作規劃之中。這種做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將區域經濟作為主戰場,注重服務于社會經濟,并充分發揮高校自身的創新性,這種做法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高等教育規律,因此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這個過程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組織不能有效協調,科研成果不能很好轉化,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仍舊是高校對服務社會這一職能的主觀認識存在偏差,因此并沒有相應的設置并完善這一體系。所以造成了物質技術基礎薄弱,沒有合理的科學定位,與其他的科研單位產生一些脫軌現象,無法進行科學的自身定位,因此在教學層次上,地方高校通常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對策
針對于地方高校在服務社會經濟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首先應該加強地方高校對自身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視,建立并完善地方高校對區域經濟的服務體系,發展科研建設,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再由社會對其的物質支持,相應地引進設備與師資力量,形成良性循環。也可以在區域間進行協作,兩所地方高校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相應的溝通,從而深化對社會服務內涵的了解,通過地方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可以讓地方高校的科研項目更具有實用性,科研成果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轉化。在這個服務體系之中,地方高校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促進校園內創新性的建設。比如:科研成果的轉讓,鼓勵教職工和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等,而且這個體系的建設也應當存在相應的效益評價標準,只有通過一個合理的自身評價,地方高校才能更深刻地明白學校定位,并增強社會適應性,確立辦學特色,從而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以此更好的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結語
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這對于地方高校來說,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地方高校應該明確自身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如何產生作用,正視目前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對策。只有這樣地方高校才能夠更好的貫徹辦學理念,并服務于社會經濟。
[1]徐成鋼.地方高校區域經濟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0,(6).
[2]肖俊夫,胡娜,李華.高校促進區域創新:發展趨勢與行動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1,(15).
[3]許天雷.對地方高校區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11).
[4]鐘勁松.區域科技創新視角下的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