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 張尚蓮 肖文娟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300401)
在21世紀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一種高效的ESP英語教師發展模式成為ESP英語教學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ESP創新理念(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系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開設的英語課程。①近年來行動研究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更注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合作和反思,可有效培養教師批判性思維、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使其適應多元化教學背景要求。可見,對ESP英語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既具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本文從行動研究中ESP英語教師發展現狀入手,探析行動研究視野中ESP英語教師發展的創新層面,以促進ESP教師職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近年來行動研究在歐美等國普遍推行,成為當今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其原因是把研究重點轉向生活現實,實現了教育研究向現實生活世界的回歸。阿吉納斯指出:“行動研究對實際問題的探究有助于理論的建構與檢驗的研究相結合,目的在于生產有效而有用的知識。”②可見,行動研究可有效解決教育界中教科研相分離的問題,使ESP英語教師找到科研和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提高其教科研和人文綜合素養。在行動研究指導下,筆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的調查,發現當前ESP英語教師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1、英語教學與專業內容的分離
井升華認為:“當前ESP英語教學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學內容,大學英語教材在內容選擇上重文學、重政論,而忽視了現時代的實用型內容。”③可見,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內容的分離是導致大學生對英語學習存在情感焦慮、缺乏興趣、產生語言和內容隔閡等問題的根本原因。ESP英語教師在作為語言教師的同時,還是一個專業教師,應具備專業教師的基本專業知識素養,沒有融匯貫通的系統專業知識素養,不可能成功駕馭ESP教學課程。胡壯麟指出中國的英語師資隊伍資歷不夠,大學英語教師語言過關卻不精通相關的專業知識,缺乏對學生目標情景的認知能力。因此,ESP英語教師應立足于行動研究,不斷提高專業知識素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的情境性、創新性,將語言和專業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學科內容講授中提高學生目標語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
2、英語師資和專業師資培養的脫節
目前,我國高校從事ESP英語教學的主要有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英語教師有較強的基本語言素質,但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在教學中局限于語言點的解釋,缺乏系統性;而專業教師具有系統專業知識素養,但缺乏專門語言訓練,不了解語言教學規律。可見,當前ESP英語師資隊伍資歷不夠,其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英語師資培養結構不合理,英語師資同專業師資培養脫節,造成ESP英語師資力量薄弱。在邁向專業英語的ESP時代,“灌輸中心教學”將為“對話中心教學”所取代,因此ESP英語教師需立足于行動研究,以革新行為來落實新時代教學要求,改變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在ESP英語教學轉型改革中,為提升ESP英語教師的科研和人文綜合素質,一般采用在職教育的形式,諸如短期課程培訓、單元式工作坊、教學觀摩、研討會等等。而研究表明,教師在參加了此類培訓后,還是很難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不能有效提高ESP英語教師的實踐智慧。而行動研究對于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卓有成效,其核心目的是參與和改進,研究者能深入到實踐活動中,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曾有學者預言:行動研究法將會構成教育心理學研究法的主流。為此,下文將從“ESP英語教師在行動教育中成長”的研究視角,來探析ESP英語教師培養發展的基本層面。
1、實踐中的學術素養培養
行動研究的核心是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實踐主體與研究主體的溝通、協商,使實踐者同時成為研究者,把研究整合到教育情境中,使ESP英語教師找到教學和科研的最佳結合點,實現教學和科研的對話,不僅為ESP英語教師的理論升華提供了實踐證明,同時進一步促進實踐者的理論內化。在當前國際化背景下,ESP英語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機智、知識儲備、組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ESP英語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必須要閱讀大量的材料,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術素養,才能在ESP英語教學上游刃有余,為ESP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程曉堂指出了ESP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外語教師缺乏專門外語教育理論的學習,大多評經驗上課。 ESP英語教師由于缺乏專門外語教育理論,造成其教學思想相對滯后,導致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相對單一和陳舊,這與高等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時代發展要求不適應,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高校ESP英語教學的發展。可見,ESP英語教學迫切需要ESP教師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其英語教學理論素養,進而提高ESP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蔡基剛指出把外語教學從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學科轉向教育語言學學科將是21世紀前20年中國外語教學理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ESP英語是一門跨學科的活動,是注重跨學科共性的語言教學,因此ESP英語教師需要進行英語教育理論的培訓,進行教育學、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多種相關學科理論的學習,以培養ESP英語教師必備的學術理論素養。
ESP英語教師學術素養的提高,使其關心的不只是語言系統和知識,更考慮到學生能否接受和如何接受自己的教學,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利用教育學理論中的個案分析、敘事訪談、田野調查等方法,不斷研究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和個體學習差異,進而結合學生的心理情感、習得過程、記憶作用和環境因素去考慮用最佳的方法和最短的時間讓學生掌握英語,以解決ESP英語教學中的費時低效問題。
2、行動中的合作技能培訓
行動研究倡導行動者與實踐者之間的協作,認為共同合作能讓研究者進行系統的自我反思,又促進行動者的專業發展,同時有助于他們改進實踐。在教育領域,合作技能是一種有時效性和創意性的教學策略,為教師間及其師生間的交流、教學相長創設了條件,使ESP英語教師可以更好地向同行教師甚至跨學科教師及學生學習。可見,行動中的合作技能是促進ESP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一項必不或缺的技能培訓。
目前,ESP英語教師主要由大學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構成,長期以來,由于英語師資培養和專業師資培養各自為政,造成ESP英語師資力量的薄弱。大學英語教師具有較強的基本語言素質,而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往往采用純語言教學方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解析,把ESP課程變成翻譯課;專業教師熟悉專業卻缺乏英語語言文化素質,結果導致學生對ESP英語的學習失去興趣。而合作式教學技能為ESP英語教師提供了發展的自主權和專長,使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合作、共同交流思想,準備出各類ESP課程設計、ESP教材開發和評估等各類ESP課程。
面對信息時代、教育大眾化的挑戰,ESP英語教師必須要進行合作技能培訓,通過教學觀摩、團隊討論、同行評價、專家總結等方式,建立互助型教師學習共同體,不斷提高其情感素養,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搜集前沿資料,利用網絡、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真實性案例現場教學場景,營造互動的教學氛圍,通過辯論、工作坊、劇本演出等模式,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在合作競爭中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其情感素養。
結語
可見,ESP英語教師培養是一個立體化系統工程,要從長遠上解決ESP師資問題,必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ESP英語師資培養發展模式。而行動研究對教育實踐活動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為有一線教師參與的行動研究如何從原型經驗中提煉出純粹有序的經驗系統提供了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使ESP英語教師找到教科研的最佳結合點。只有ESP英語教師不斷參與進來,不斷提高教科學和人文綜合素養,ESP英語教師職業才能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
注 釋:
①蔡基剛.中國大學英語教學路在何方[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12.
②克里斯.阿吉里斯.行動科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5.
③井升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原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25.
[1]程曉堂.關于高校英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M].中國大學教學,2010.
[2]林青雙.教師行動研究[J].現代教育研究,2005.
[3]王守仁.外語教學改革出路筆談 [J].中國大學教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