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嬌嬌 吳婷婷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語言順應論是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教授JefVerschueren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醞釀,于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一書中提出的語言理論。該理論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考察語言的使用。順應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種順應過程,語言的順應過程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的使用要順應不同的交際對象和環境,要根據不同的說話對象和環境選擇順應的語言。順應論的三個核心概念包括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鑒于順應論強大的包容性和解釋力,近年來我國語言學界也掀起了研究順應論的熱潮。學者們介紹、評論和應用順應論的文章及專著相繼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順應論對國內的翻譯研究現狀進行系統深入的介紹。本文在中國知網上選取了在此領域頗具代表性的文章,回顧順應論在中國近十年的翻譯研究,歸納我國學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領域的研究特點和存在的不足,以期幫助讀者了解此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研究發展趨勢。
順應論在中國的翻譯研究始于戈玲玲2001年在《中國科技翻譯》第4期發表的《語境關系順應論對詞義選擇的制約》一文,戈玲玲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將順應論運用到翻譯研究中的中國學者。在《語境關系順應論對詞義選擇的制約》一文中,作者從語境順應論的觀點出發,探討了語境順應在科技翻譯中對詞語意義的制約,指出在科技翻譯中要根據不同的語境關系選擇詞語的意義,即詞語意義的選擇要順應不同的語境。隨后2002年戈玲玲又在《外語學刊》第3期上發表了《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兼論語用翻譯標準》,從“順應性”的角度探討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得出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如下:譯文語言的選擇要順應不同的語境;譯文語言的選擇要順應原文的語言結構;譯文語言的選擇要作出動態順應,反映交際者的意識程度,達到“信達切”的標準。同年,袁斌業也就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發表文章,在發表于《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5期的《語言順應論對翻譯的啟示》一文中,作者亦就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譯者完全可以按照跨文化交際的具體語境靈活地采用翻譯策略;除了胡譯、亂譯外,現有的每一種翻譯方法并無正誤之分、優劣之別,都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隨后,學者們相繼發文,就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及順應論對翻譯的解釋發表觀點,如,2004年宋志平在《中國翻譯》發表的《翻譯:選擇與順應---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2005年張曉梅發表在《山東社會科學》的《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闡釋力》以及2007年曹群英發表在《外語學刊》的《順應理論對翻譯的解釋作用》等。在《翻譯:選擇與順應---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一文中,宋志平以順應論觀點審視翻譯現象及其本質,認為翻譯活動是一種類似但更加復雜的不斷選擇過程,從譯什么到怎么譯,無不貫穿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互動選擇機制。張曉梅(2005)則認為順應論以一種新的視角和途徑來考察語言使用,揭示了語言使用的本質特征,為翻譯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在《順應理論對翻譯的解釋作用》中,曹群英指出,順應理論對翻譯具有解釋作用,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譯文語言的選擇也是作出順應的動態過程。這種順應應該根據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語言結構發生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交際雙方的需要。
國內順應論的翻譯研究始于順應論對翻譯研究有什么啟示及順應論對翻譯有怎樣的解釋力,在這一階段,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將順應論引入到翻譯研究當中,即從順應論視角怎么來看翻譯這個現象及其本質。在順應論被引入翻譯研究之后,學者們開始探討如何從順應論視角看待翻譯的原則及策略這個課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李錦,廖開洪2005年發表在《語言與翻譯》第2期上的《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策略》、王建國2005年發表在《外語研究》第4期上的《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以及胡庚申2006年發表在《外語與外語教學》第3期上的《例示“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等。這些文章根據順應論的理論觀點從不同方面對翻譯的原則及策略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及看法。其中,《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策略》一文提出翻譯策略的使用應順應不同的文化語境。作者從維索爾倫的語境關系順應論出發,說明順應文化語境在翻譯策略中的重要性,指出在直譯、意譯及意義補全等翻譯策略中文化語境的順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譯員應動態地順應不同的文化語境,彌補文化缺省,避免翻譯中出現文化信息傳遞障礙,以取得等值的翻譯。《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則根據順應論觀點“翻譯交際的過程和結果是動態順應的過程和結果”對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進行了質的區別,認為動態順應是翻譯的策略,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都是動態順應過程中主動順應或被動順應時表現出的一些具體方法。《例示“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結合例證闡述說明了順應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提出順應論的基本翻譯原則可概括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而其翻譯方法則概括為“三維”轉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此外,谷峰(2011)還就順應論對譯作選材和翻譯策略的選擇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作者以魯迅譯介域外科學小說的選材為例,說明為了成功地實現翻譯目的,譯者要順應具體的交際語境和交際對象,選擇相應的文本和翻譯策略。
順應理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種順應過程,語言的順應過程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而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連續選擇的過程。順應論對翻譯不僅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同時對于翻譯實踐也具有指導價值。國內學者運用順應論指導翻譯實踐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學翻譯以及廣告翻譯、旅游翻譯及電影片名翻譯等應用翻譯。順應論指導文學翻譯實踐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魏曉紅,李清源(2010)的《典籍英譯中的文化語境順應研究》和孟健,曲濤,夏洋(2012)的《文化順應理論視閾下的典籍英譯---以辜鴻銘<論語>英譯為例》等。這方面的文章主要討論了在順應論指導下文學翻譯如何才能保留原語文化色彩及再現原作語言特點和風格,如,在《典籍英譯中的文化語境順應研究》一文中,在如何保留原語文化色彩方面的討論中,作者提出了譯文語言的選擇必須動態地順應不同的文化語境:體現文化共性的表層文化語境可通過直接轉換達到順應目的,而體現文化個性的深層文化語境如社會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宗教文化等可通過動態對等實現順應。相對文學作品的翻譯而言,廣告、旅游等應用性文體的翻譯更具靈活性,順應論指導應用文體翻譯實踐研究的學者們認為在順應論的框架內,應用性文體的翻譯應該是以實現應用價值的最終目的為宗旨的動態的順應性翻譯,這種順應性翻譯應更多地側重目標讀者的價值取向、語言文化習慣和已擁有的預設信息,以贏得目標讀者的理解和認同。對這方面進行論述過的文章比如,歐陽巧琳(2003)探討順應論在廣告漢英互譯中的指導作用及廣告漢英互譯過程中順應性翻譯的一些要求;楊勁松,曾文雄(2008)探討旅游翻譯的實踐中應如何順應目的語的語言文化規約和文化融合的趨勢等。此外,王炤,井永浩(2007)還探討了文化語境順應對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作用,認為文化語境在片名的翻譯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片名的語言結構和商業性都應動態順應文化語境,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片名時應考慮到觀眾的視野期待、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激起觀眾的審美情趣,引起他們的觀看欲望并付諸行動。
順應論運用于翻譯研究的探討還體現在將順應論與其他理論結合起來對翻譯進行研究或運用順應論解釋其他翻譯理論。如,何慧娟(2011)在《關聯-順應模式下的翻譯過程研究》中將順應與關聯兩種理論結合起來,取關聯之“解釋力”和順應之“描述力”之所長,構建出關聯-順應翻譯模式,以此解釋翻譯過程。楊俊峰(2012)則從順應論的角度解讀奈達的動態等值翻譯理論,分析了兩種翻譯理論的相同之處,認為兩種理論的研究對象都是實際使用中的語言,且語言的使用是靈活的,可以基于語境進行選擇。作者用語境順應論重新解釋動態等值的含義,肯定其可行性,論證其對翻譯實踐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通觀全文,可以看到國內順應論翻譯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所發表的論文中,多是對順應理論的譯介、驗證或應用,而對其進行反思、質疑、證偽、發展的卻很少。在順應論翻譯研究中,對順應論的信奉、贊同、認可導致了多數論文僅僅是套用了順應理論,借用順應理論的術語或觀點來解釋翻譯現象,并沒有能夠在順應論的基礎上創新性地發展出相關翻譯學說,進而更好為翻譯研究服務。其次,近10年來國內順應論翻譯研究的論文研究范圍過于狹窄,且呈現獨創性不足的現象,所做的研究有許多相似之處。再次,研究方法過于單一。近年國內翻譯研究呈現從規定性研究轉向描述性研究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采用統計分析、實驗證明、個案分析、調查研究、語料庫等方法對翻譯進行研究,然而縱觀近10年國內順應論的翻譯研究,大多數的論文采用的幾乎都是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最后,較之順應論作為語用翻譯研究的重要理論,目前的研究論文明顯數量過少,研究的深度明顯有待加強。
順應論由JefVerschueren于1999年在《語用學新解》中提出后短短的10多年間引起了國內學者的研究熱潮,學者們將其運用于諸如二語習得、語碼轉換、語用含糊、翻譯等領域。鑒于其強大的包容性和解釋力,順應論被用來研究翻譯的諸多方面。近年來國內順應論的翻譯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作用、順應論視角下對翻譯原則及策略的探討、順應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以及將順應論結合其他理論對翻譯的研究等。在取得成果的同時,國內順應論翻譯研究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理論性論文較少,論文原創性不足,研究范圍較狹窄,研究方法趨于單一,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等。盡管國內順應論的翻譯研究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是應該看到的是順應論的翻譯研究仍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1]曹群英.順應理論對翻譯的解釋作用[J].外語學刊,2007,(6).
[2]戈玲玲.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兼論語用翻譯標準[J].外語學刊,2002,(3).
[3]戈玲玲.語境關系順應論對詞義選擇的制約[J].中國科技翻譯,2001,(4).
[4]谷峰.翻譯中的選擇與順應---從順應論視角看魯迅譯介科學著述的選材及翻譯策略[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5]何慧娟.關聯-順應模式下的翻譯過程研究[J].語言與翻譯[J].2011,(3).
[6]胡庚申.例示“適應選擇論”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7]李錦,廖開洪.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策略[J].語言與翻譯,2005,(2).
[8]孟健,曲濤,夏洋.文化順應理論視閾下的典籍英譯-- 以辜鴻銘《論語》英譯為例[J].外語學刊,2012,(3).
[9]歐陽巧琳.廣告翻譯中的順應性[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
[10]宋志平.翻譯:選擇與順應[J].中國翻譯,2004,(2).
[11]王建國.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J].外語研究,2005,(4).
[12]王炤,井永浩.文化語境順應與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1).
[13]魏曉紅,李清源.典籍英譯中的文化語境順應研究[J].外語教學,2010,(2).
[14]楊勁松,曾文雄.旅游翻譯中的修辭偏離操作及其順應性美學傳真[J].上海翻譯,2008,(4).
[15]楊俊峰.動態等值理論的順應論解讀[J].外語學刊,2012,(3).
[16]袁斌業.語言順應論對翻譯的啟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5)
[17]維索爾倫.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8]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