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0)
問題學生指的是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能夠約束和規范自身的行為、是非觀念和法治觀念薄弱、不能夠遵守校紀校規,同時在行為和心理等各方面存在各種偏差或不足,或者由于種種原因而受到過各種處分的學生①②。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問題學生并不包括有犯罪經歷或有精神疾病需要特殊治療才能進行正常學習活動的個體。問題學生的問題不是天生的、不可矯正的缺陷,而僅僅是其在成長過程中受種種不良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的問題③。
問題學生一般被分為三類:一是學習類問題學生。其表現為學習不好,學習能力差,基本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學習跟不上且低效。二是行為類問題學生。其表現為不能遵守校紀校規,行為偏激,愛走極端,遲到,早退,逃學,打架斗毆等。三是心理類問題學生。該類型學生的問題通常表現為自信心較差,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如自卑、自閉、偏激、猜疑等④。
1、社會方面的因素。首先,受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市場經濟唯利是圖的本質以及其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萬能等觀念對當代的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有些學生覺得學習無用,成才無門,對現實充滿了不滿和憤怒。其次,受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青少年容易盲目追求及時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喪失了理性的批評,缺乏努力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再次,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社會上,尤其是在腐敗的官僚隊伍,賄賂,濫用權力和權錢交易現象比比皆是。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已經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和學習中,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最后,受互聯網絡的影響。電腦信息科技的發展和發達,使許多學生患有網絡成癮癥,沉浸在計算機虛擬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有些青少年利用互聯網進行犯罪活動,處事態度極其消極。
2、學校方面的因素。首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每年升學率的提高已成為一些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的教育體制,一直都是由考試來選拔人才,這是造成一屆屆問題學生的根源。如果對學生不予關心,反而視而不見,任其發展,甚至諷刺、挖苦,或者體罰、變相體罰等。問題學生對自己也失去信心,嚴重的會叛逆的更厲害,做出各種違反校規校紀甚至違法的事情。二是需要學生和家長的法律意識的增強。積極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孩子出一點小事就找學校領導或媒體,給學校,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因此,一些教師無法管理甚至不敢管問題學生,對他們產生了畏懼心理。有的老師威信不高,處理不當,經常追究于學校,以至于學生們對他們失去了信任和理解。第三,一些教師喪失了他們的基本道德貞操。只把教書作為謀生的手段,缺乏耐心和責任感。甚至一些教師對后進生諷刺挖苦,經常責罵,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導致后進生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還有的教師雖然有激情和熱情,但恨鐵不成鋼,缺乏專業管理知識和正確的教育方法。
3、家庭方面的因素。首先,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長對孩子只愛不管,對孩子過分地溺愛,百依百順,把孩子當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他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對于孩子的學習卻很少關注。即使孩子做錯了什么,一小部分家長也不愿意承認,更有甚者辯解包庇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孩子們只會傲慢,任性,自負。有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只管不愛。就是一味的簡單粗暴,沒有說服教育。孩子稍有差錯,就拳腳相加,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心中的怨恨越積越深。還有的家長對孩子不愛不管,即撒手不管。盡管孩子出現了問題也聽之任之,這樣的教育方式極容易把沒有基本判斷力的孩子引向歪路邪路。其次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教育水平,對兒童的影響是最直接和重要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無知,粗魯,道德水平不高,狹隘的眼光,甚至迷信賭博,這對他們的孩子的不良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是家庭變故。父母離異,孩子便會缺乏家庭溫暖。破碎的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可能會性格比較扭曲、偏激。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看法也是帶有成見的。
4、自身方面的因素。學生自身的智力、性別、性格,年齡、心理因素和生理狀況。在青春期階段,無論是自律能力或意志力,都是相對薄弱的,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有的學生還缺乏正確的榮辱觀,有時甚至會顛倒是非。個別學生接受能力差,反應遲鈍,這也是他們學習落后的原因。最后,不正當交友是一些學生成為問題學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1、心理學的依據。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人類可以在后天習得行為。人們可以學習和獲得良好行為,也可以消除不良行為。因此,教師可利用表揚、鼓勵、獎勵等積極的正強化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同樣,也可以使用批評,紀律處分等負強化手段,以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⑤。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有無限的潛力,要相信人的潛力,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以達到合理的期望和目標。這一理論應用在教育教學中,就提倡我們使用贊揚、鼓勵、肯定、認同、信任等積極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啟發和引導,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逐步樹立信心,慢慢地走出困境,走向成功。這些理論和觀點特別適合教育和轉化問題學生。
2、正、負激勵原則。正激勵原則就是為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推動學生養成優秀的品質,不斷地稱贊、表揚學生所做的事情。負激勵原則就是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或缺點給予懲罰和批評。對其消極的,錯誤的行為予以否定的負面激勵⑥。在未來教育中,正激勵和負激勵兩者的有效結合,可以達到教育和轉化問題學生的結果。但是,教育轉化問題學生還應正激勵為主、負激勵為輔。
根據現狀分析出問題學生的成因后,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改正存在的問題。
1、社會教育。社會對青少年存在直接影響,通常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健康、不文明的事物總是會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證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了青少年能夠有效地學習,各級文化監管部門、執法部門和監督部門應聯合在一起加強管理文化市場。加大力度整治文化市場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嚴格規范經營者的營業行為,努力消除尚未根除的精神和文化糟粕,從而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建立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網吧,迪廳等場所是十分必要的。
2、學校教育。學校是為青少年的成長和未來事業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學知識的第一基礎陣地。因此,學校要深化教育改革,端正辦學方向,落實教育政策,實行素質教育。要努力改革應試教育,不再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和教師的唯一標準。與此同時,學校的管理部門應積極配合教師不斷調整對學生的教育。首先,對于有問題的學生,任課教師和班主任應給予耐心的關注、關心、以及愛和信任。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高尚而質樸的情感,這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能夠幫助師生建立起情感溝通的連接點。一般情況下,問題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錯誤。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往往認為,教師的教導太教條刻板沒新意,并與自己的價值觀難以茍同。即便當他們意識到其實教師很關心他們、愛他們、為他們著想時,他們也不愿意摘下不信任的面具,努力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掌握尺度,對問題學生不遷就、不放任。教師對問題學生的愛,是結合了智慧與嚴厲的愛。同時應當明確,問題學生的改變需要教師細致耐心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正視問題學生,給他們特殊的教育。教師不能總是抱怨問題學生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問題學生的方方面面。全面審視問題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就是給他們以不同的欣賞和期待。有的教師還可以把問題學生分散開來,分散到不同的班級,控制他們相互接觸和影響。用平等、民主的校園環境氛圍來讓他們融合到普通學生群體中。依靠群體合作的力量,逐步軟化并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第三,創新教育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可能是解決問題學生問題的突破口。如果學校管理模式進行一些人性化的轉變,讓問題學生融入社會,參加社會實踐,鍛煉自己和自我磨礪,也許會對問題學生的轉變及其以后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大力整合社會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提高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的發展,多方聯動,多管齊下,共同承擔起教育問題學生的重任。在面對問題學生犯錯的問題上,要堅決杜絕粗暴或過激的懲罰行為。教師必須首先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法律為準繩,采取靈活多樣的懲罰措施。對于消極冷漠、脫離集體的學生,要特別予以關心,主動親近他們,主動了解他們,拉近與他們的關系;對于因無知而犯錯的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努力提高他們的理性認識;對于意志薄弱從而屢次犯錯的學生,應當給予其機會提高自控力;對于調皮搗蛋卻有實際能力的學生,應當為其安排具體的事務,從而在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的同時又能使他們在實踐中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3、家庭教育。話說成功的父母、幸福的家庭往往造就成功的孩子。自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擔任了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職責。家長是教育孩子的關鍵,家庭擔負著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家長應該尊重并配合老師、學校的教育工作。對老師的工作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橫加指責,也不能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在網絡媒體上曝光老師和學校。給學校, 教師帶來一定的壓力。此外,家長應與孩子可以真誠溝通,成為知心朋友。如果孩子取得了進步,家長應及時給予贊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然而,對于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不能放棄教育,要對自己的孩子更耐心更細心,無微不至的教育和感化他們。切記避免棍棒教育。
4、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不管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實現他們的正向發展。否則,再大的外界刺激也不會對主體造成任何影響。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自始至終是一種生命主體的自我調節活動。我們只能引導和幫助問題學生發現這種聯系,最終能戰勝困難的還是要依靠問題學生自己。盡管有的教師在教育和感化問題學生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問題學生要想解決自身的問題,還是要依靠他們自身的轉變。
注 釋:
①梁利.切實加強問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②薛浩.高校問題學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蘇高教,2005,(3).
③黃家和.問題學生的教育與轉化[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3,(3).
④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⑤阮為文.論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05,(4)
⑥魏彩虹.淺談問題學生的成因及轉化[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