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東
(江 東:廣州市教育局 副局長 廣東廣州 510030責任編輯:洪淑媛)
義務教育的推進與發展,在建國以來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路程,期間諸多艱難困阻,往復曲折。在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今天,我們進一步追求教育的均衡與優質發展。2012年底,廣州市12區 (縣級市)全部通過了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終期督導驗收。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有力地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優質教育的訴求隨之凸顯。我們認為,優質教育必定以內涵發展為根本,而學校特色發展則是內涵發展的應有之義。“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是廣州市義務教育下一步發展的工作思路。為此,2013年7月,廣州市教育局印發了 《關于以學校特色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強調了以“特色主題化、文化物象化、課程結構化、項目個性化、校園詩意化”等“五化”要求,在全市范圍內啟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色發展工作。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平均發展,也不是簡單劃一的發展。創建特色學校,有利于避免千校一面、片面追求規范而忽略個性的現象,有利于促進學校進一步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形成獨具特色的、有別于他校的辦學模式,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創建特色學校,有利于促進學校靈活自主地實施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引領教師形成現代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它既是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學校豐富內涵、優化管理、弘揚文化、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廣州市在特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如荔灣區特色學校的建設已有十幾年的實踐,其它區如從化市等也作了積極的嘗試,為廣州市推進特色學校的創建積累了經驗。2013年9月,廣州市認定了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等37所義務教育階段特色學校 (特色課程)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市范圍內予以推廣,以推進學校特色發展實踐。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追求與推進,較長的時期內主要停留在教育機會平等的層面上。又由于新中國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我們對統一的辦學過于強調,使我國歷史上原本存在的多樣化的辦學迅速消失,取而代之以千校一面的局面。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時期,人們對接受不同特色教育的訴求被忽略,而到目前階段卻已日益被喚醒、催生,形成對教育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特色學校建設勢在必行,廣州市的部分區積極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經驗??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創建特色學校,必須準確定位辦學特色。學校的辦學特色必然體現在辦學理念上。實際上,所有的學校都根植于地域等背景,生長在一定的文化土壤里,有一百種文化,就可以提煉出一百種文化主題,一百種文化主題,就可以提煉出一百種文化思想。通過提煉、培育、優化文化,就可以避免出現“特色不特、特色不優、特色膚淺”的現象。學校辦學特色的生成,主要基于學校歷史,要從學校傳統特色、學校文化、生源特點、地域文化等出發尋找切入點,準確選擇具有本校特點并區別于他校的特色領域,形成個性鮮明、獨樹一幟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像八一學校,它的主題是軍旅文化,來自于哈爾濱軍校;沙窖中學是龍舟文化,來自于廣東農村扒龍舟風俗;廣雅小學是荷文化,來自于 《愛蓮說》文章;星海小學是冼星海文化,來自于冼星海故居;蘿峰小學是香雪文化,來自于蘿崗梅花;荔城二小是荔枝文化,來自于增城荔枝;康有為小學是有為文化,來自于康有為家族書院等。
其中,學校的校名也有重要的意義,承載了一校的歷史、文化和價值取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校名其實也是一種特定的符號,指向一定的意蘊。我們嘗試以“學校冠名”,來帶動特色發展?!肮诿笔峭ㄟ^區域性的項目內容,來帶動和打造某一品牌的創建活動。比如,以詹天佑小學冠名的“詹天佑杯”科技活動,以耀華小學冠名“耀華玉角杯”詩歌活動,以康有為小學冠名的“有為杯”社會與歷史活動,以何香凝小學冠名的“香凝杯”書畫大賽,以陳嘉庚中學冠名的“陳嘉庚杯”社團與社會服務活動,等等。這些學校在發展中或已形成較鮮明的特色,或正逐步呈現出特色。
在一些學校的發展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誤區,即將學校的特色發展與學校的特色課、特色項目混淆。我們認為厘清這些概念非常必要。特色學校是指學校在辦學層面所顯現的具有歷史性的獨特性,其中固然包含了特色課、特色項目,但還具有遠不是這兩方面可以涵蓋的內涵,如辦學的歷史過程特點、辦學理念、文化積淀與特質、學校課程設置和學校管理框架等。所以,學校特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整體性發展,而不是某一特色課程或項目的發展。在特色學校的建設中,各學??梢园岩呀洷粡V東省、廣州市認定的各類項目 (基地)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融合,不斷提煉,上升為有主題的辦學特色,通過完善、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系統的辦學思想。
特色學校在本質上而言是一種歷史沉淀的結果,其建設需要長期的積淀,所以要按照現代學校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從整體上、全局上對特色學校的建設進行長期規劃,穩步推進,逐步形成定型和成熟的教育個性,形成獨有的育人文化傳統,并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
我們認為,學校的核心是教學,教學的核心是課程。特色課程是創建特色學校的核心內容,是實現辦學理念的途徑。廣州市在引導學校辦出特色上,要求特色學校的創建要以特色課程為核心。以特色課程作為核心要素,鞏固特色項目。比如同福中路第一小學,有“同心教材”;康有為紀念小學,有“有為教材”;耀華小學也已經有玉石文化課程。開發特色項目,即學校形成某一方面的教育特色,這是創建特色學校的初始階段。構建特色課程是發展期,即學校根據素質教育要求,結合實際,為本校學生開發或利用有別于其他學校的學習內容,以及為了實施這個學習內容而制定的教學方案。
義務教育“以縣為主”,在創建特色學校活動中,縣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擔當起一定的職責。廣州市教育局作為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了具有一定統領高度又能體現教育本質和理想的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創建特色學校指引》,由各區、縣級市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加以應用。通過這份指引,突出了“以文化為基礎、課程為核心、項目為抓手”的工作思路,特別是突出了對校園詩意化的追求。這一詩意化追求,是以校園的文化韻味來體現藝術感染力,以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來體現對人的培養目標,使教育回歸其本真,做到四個更重要:善良比對錯更重要,成長比輸贏更重要,主見比順從更重要,獨立比美麗更重要。
在創建特色學校中,薄弱學校的存在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更多地突出和滿足薄弱學校的發展需要,從不斷縮小辦學差距走向辦學差異合作。廣州市教育局要求,在推進特色學校的發展工作中,各區、縣級市教育行政部門要特別關注薄弱學校。以特色學校發展為契機,在分類指導、結對幫扶、資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傾斜,推動薄弱學校加快發展,有力縮小區域內校際間辦學差距。
目前,廣州市正轟轟烈烈地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中積極開展特色學校創建活動,計劃通過5至10年努力,逐步培育一批特色明顯、有宣傳推廣價值的辦學特色典型,通過特色學校的建設推動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義務教育總體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