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如珍
(溫如珍:廣州市少年宮 廣東廣州 510170 責任編輯:張 敏)
多元化的社會背景豐富了課程設計的資源,拓展了教學價值選擇的空間,也為課堂教學過程中文化的多元呈現與互動生成提供了可能。如何在文化信息的涌流中做出選擇,通過教育活動的統整和提煉而形成一種新的課程觀念和活動形態,從而提升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本研究以多元文化的理論為基礎,探討舞蹈教育下的文化多元課程設計模式,并設計一套課程方案,期望能以課題組的立場,將理論轉化為實效的嘗試課例。
本研究的目的是:①探析以舞蹈教育為范疇發展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原因;②探析以舞蹈教育為范疇設計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的基本原則;③綜合研究結論,發展一套以舞蹈教育為范疇的多元文化藝術課程方案。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化分析、課堂實踐研究,從文化分析中探討舞蹈教育與多元文化間的接觸、互動和相互滲透,保證課程選擇以及文化構成的合理性,整理出課程設計的原則與模式,依此原則設計教學方案。
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世界的適應力,如何通過教育來達成此目的,無疑是多元文化教育在全球化時代的新使命。
以何種方式來促進文化的理解?藝術,作為全球化的語言,在功能上有著傳遞和創造的作用。藝術與文化的發展歷來都是統一的,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涵與組成部分,而文化是藝術的淵源與內容。從人類學關系來看,缺乏對社會多元性的理解往往會導致種族、階級、群體等方面的緊張關系,而藝術由來已久是分享過去和現在、文明與文化知識,促進文化尊重與人類關系的和諧的最好形式。隨著后現代教育思潮的演進,文化多元和種族、階級、性別一樣,已被認為是后現代藝術教育的重要議題,這顯示出我們比以往更關心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它預示著一種新的人類價值觀的出現和形成以及藝術對于人類的貢獻。藝術不再被視為娛樂的點綴品,它與世界脈動緊緊相連,以藝術帶動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教育培養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的相輔相成,也和人類共有的理想一致。有鑒于此,在藝術課程中融入文化關懷精神,是藝術教育者應當展現的責任。
藝術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語言,它具有鏈接各國文化的關聯性。藝術經驗的本質能夠鼓勵我們去關注事物間的關系,體會事物的微妙互動與細節變化,因此借助藝術經驗,可以幫助學生更敏銳地觀察文化之間的命脈關聯。此外,文化之間的脈動反映出人類的休戚與共,而通過藝術以人性的角度看待每個文化,我們才能了解人類真正的共同需求。透過藝術學習以不同的角度省視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態度、信念與價值,以教育培養文化之間的包容與尊重,也許理想成分居多,仍需我們的不斷努力和更多的實證研究。
舞蹈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可能呈現國家、族群、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域、主流與非主流、精英與大眾等各種文化層次的形態,而我們身處文化的社會,任何一個生活經驗都會轉而具現為一種舞蹈形態。這些形態的內隱價值和意義印證了歷史、社會、宗教、族群的文化觀念,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而形態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當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舞蹈文化探索時也應體驗生活中的文化多元。時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來認知這個世界,去獲取文化經驗和文化活動,憑借這個原因,課程應關注個人的生活經驗、情感和價值,借助舞蹈藝術的學習去了解文化,幫助學生形成對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當方式以及參與多元文化的能力,邁出認識多元文化的步伐。
舞蹈融合了藝術、文化、生活三者。中國藝術教育大系 《舞蹈教育學》中便明言,藝術教育應該能夠反映生活,并幫助學生體現藝術、文化與生活三者的結合。舞蹈教育強調生活經驗的重要,藝術作為另一種文化的發生,作為人類審美的對象,但無論是審美的對象還是文化的發生,藝術都是人類生活經驗實踐的產物,這個實踐的動機都很簡單,只是人作為個體的生存和族群的延續,為著“種”的存活和“類”的繁衍。這正是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基礎。
為使文化的多樣性有機地融入課程體系,我們在思考課程設計時,可借助各種材料幫助達成:①從影像材料習得,討論傳統、現代、歷史、社會等各個領域不同的價值觀念與文化背景;②從影像材料習得族群的生活體驗,看到社會各族群狀態,并讓學生思考自己與另一群族間的關系,解讀各種問題;③通過作品賞析,表達師生的自我見解,引導普遍價值觀。選擇以上材料的特點,正是文化之間彼此包容與尊重所應具備的特質,亦即本課題以舞蹈教育經驗邁入文化認識,引入多元文化的理由。綜述分析,以舞蹈文化來進行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理由,可具體歸納為:①舞蹈教育具備融合藝術、文化、生活三者的特質;②使學習藝術與生活體驗的建構同步;③在舞蹈課堂與文化的界河上架橋;④選擇適合學生需要,使藝術、文化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
課程設計牽涉到教師個人的認知、選擇及專業能力,這是能否實施多元文化和舞蹈教育之關鍵。課題組將依照上述的理論基礎進行課程的準備與設計工作。下面將按照思考程序,以舞蹈藝術和文化多元的概念,從舞蹈教育的角度來檢視課程發展各階段的思考要素,為便于梳理構思,分析可能方案,整理出基本的原則與建議,以作為教師決定課程內容時參考。
藝術的發展依托著文化與環境的互動,兼容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各民族主體等因素的綜合體,是文化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融合。課程設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應更多考慮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關系,而情感體認應作為建構的主要對象和教育的重要部分,從心理活動的策動到心理因素的組合,應成為課程的本質,這是課題組在課程設計上所主張的思想。
站在舞蹈教育的角度思考,課程活動應以藝術作為主體,在接受藝術特有的體驗中進而探索它們背景脈絡與現狀,以藝術實踐來分析文化生態與文化焦點。在對待藝術和文化的態度上,一方面要保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積極要求學生學會對他文化的寬容與理解,為學會共存而學習,以至達到教育的目的。需要強調的,不是所有文化都有價值可納入課程體系,需要經過客觀的比較和精心選擇并加以提煉。在設計上避免過度追求文化背后的社會意涵,因為,過度便有可能忽略“藝術”原有的精髓及魅力,舍棄了藝術學習、分享和審美經驗,但如果只強調藝術本身“技能”的培養,顯然又不自覺地將課程內容狹隘化,所以在設計課程時,藝術經驗與文化學習共濟,以藝術經驗為主線,認識彼此差異,引導跨文化的共同價值為原則。
1.以作品介入文化理解,兼顧本土與外來藝術
舞蹈的許多分支取決于具體的功能,不是簡單相加的結果。在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之前,我們應詳盡考察這些分支如何分類的準則。為保證文化結構與藝術習得的合理性,需要建立文化分析和選擇體系,并根據知識結構和藝術經驗來甄別考量內容。課程大概設計為:藝術欣賞 (作品賞析)、藝術表演(藝術體驗)、藝術創作(社會、生活體驗)三大領域,并把這三大領域視作我們選擇課程內容的基本范圍,以“少而精”的原則納入課程領域。建議,將精致藝術與大眾藝術視為整體去考慮,因為課程的內核是要引導學生不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記錄它們,而是要重鑄它們,這樣才能達到多元藝術與文化經驗由感知走向體悟、從經驗走向共識的目的。
2.依托課程目標確立選材標準
就本文以“藝術經驗為主線,認識彼此差異,引導跨文化的共同價值”的課程精神而言,藝術性必然是選擇舞蹈元素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各種藝術中的形式,唯有在其建構并傳達人類之態度、信念以及價值觀時才具備納入文化藝術教育的條件,唯有具備藝術性,傳達背景意義的舞蹈教育,才能達到藝術經驗與文化學習的分享。從舞蹈教學自身的角度考慮,既要把握文化中的多元,又要把握多元中的一體,以保證舞蹈多元文化納入課程的有效性。在選擇舞蹈元素的學習 (一種文化風范、審美特征的把握)和功能訓練 (一種身體基本運動能力的習得)需要找到一個契合點,而這個契合點正是構成舞蹈與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互動,考慮以學生的角度和審美經驗為出發點進行選擇。建議:由同質的文化向追求異質的文化理解,教材由唯一走向多元;多元性與一體性的有機統一;精致與大眾視為整體一同考慮;以作品為課例,達成對文化的理解;以學生為中心,選擇能帶來審美經驗的藝術分享和生活體驗。
對于一些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及背后的歷史、社會、政治等因素,作為藝術教師的我們的確不具備準確分析的能力去解讀這些現象。本課題強調文化藝術多元教育精神,期望以客觀的態度透過藝術分享,使學生體驗人類的共同價值,而不是把立場歧異的紛爭帶入課室。如同Eisner所言,各文化之間還是有其共同的判斷基礎與文明價值存在的 (如智慧和倫理等),不必只強調差異,而應該更多傳授共同理想。為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更多地把焦點放在普遍價值的探索上,以包容彼此差異、追求共同價值作為課程的主要方向。
課程可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素材性是成為課程的元素,第二類條件性則決定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課程的設計將根據素材性和條件性資源有機整合并合理分布。整合課程的精神在于將藝術與其他科目相互聯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在分享藝術的同時也能思考社會環境中和學生相關的問題,而根據問題設定核心思想,并從核心思想去發展相關的教學單元。舞蹈教育從課程中引導學生的價值,可以配合以下四個方面:①與學生個人的嫁接——課程內容與學生產生關聯,與個人經驗互動;②呈現方式與范圍——主題內容具體呈現,可提供觀察與探索的形式;③知識背景——了解學習主題時學生必須知道的相關知識;④問題和解決——主題內容需要探索的問題,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
本文從舞蹈藝術、文化多元、課程設計三個層面進行探討,認為在多元文化的涌流中,藝術教育是傳達文化價值的最佳角色,而舞蹈藝術則是跨文化學習的適當渠道。課程設計以“藝術經驗為主線,認識彼此差異,引導跨文化的共同價值”作為原則,藝術教學能否平衡藝術本質和文化主題的學習,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認識和選擇,以及根據認識和選擇所形成的課程觀。以舞蹈教育為范疇設計文化多元藝術教育課程的基本原則是:①課程設計應同時考慮藝術經驗與文化學習;②選材應顧及學生的文化經驗,從個人到群體再回歸個人自我檢視;③以舞蹈文化范疇選擇素材,結合精致藝術與大眾藝術,以藝術性和意義性為選擇標準;④以包容彼此差異,追求共同價值作為課程的主要方向;⑤以主題式整合課程框架。
舞蹈教育的彈性與開放,文化多元的包容與接納,正是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由于藝術的多樣性,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是一種,換言之就是多元的嘗試和各種可能,舞蹈文化和多元文化也只是藝術教育的各種解決方式之一,不是唯一,能夠認識此一意涵,也就能夠認識藝術教育的本質。
①(俄)古卡連科.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M〕.諸惠芳,梅漢成,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②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價值觀培養研究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③呂藝生.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舞蹈卷·舞蹈教育學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④約翰·馬丁.舞蹈概論 〔M〕.歐建平,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⑤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