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華 裴 菲
(張忠華,裴 菲: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張忠華:教授,碩士生導師 江蘇鎮江 212013 責任編輯:洪淑媛)
1979年,我國逐漸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獨生子女”數量與日俱增,受到長輩加倍的關愛和相對充足的教育資源,成為特殊的一代。他們熱情張揚、活力四射,但在社會化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缺點。獨生子女群體的道德教育曾受到社會的密切關注。
筆者從“中國知網”上進行文獻檢索,用“主題”為“獨生子女”并含“道德教育”進行精確匹配,全國公開發表的以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學術論文從1988開始至2013年共計240條。若以“獨生子女德育”為篇名檢索,可得到9條文獻;若以“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為篇名檢索,可得到6條文獻。通過梳理,大致可以把相關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此時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達到接受學校教育的年齡,在學校中出現了各種學習生活問題,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從檢索到的文獻來看,此階段的研究多集中于探索家庭道德教育對獨生子女道德的影響,指出“家長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1〕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家庭、幼兒園、學校教育來實現的,其中家庭道德教育在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該時期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某類獨生子女人群,研究者大多為基層教師,對獨生子女的道德培養方式的論述停留在感性分析層次,不夠多元和深入。
這一階段研究視角逐漸多元化,有學者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道德狀況比較研究;有人提出培養兒童同情心以及合作競爭意識;有人從少年犯罪角度分析獨生子女的道德狀況等。進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獨生子女道德研究方向,使獨生子女道德研究進入多元化時代。
從2004年至今,相關研究增多,呈多層次、多角度趨勢。例如:出現了信息時代中學生冷漠心理透析、同輩關系下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從個案看獨生子女的道德教育以及從傳統德育課程以外的其他課程角度對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的探索。有少部分碩士論文采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處理數據,使獨生子女道德研究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層次。
1.在性格特點維度上。獨生子女具有性格獨立、競爭意識強等優點,但是突出存在爭強好勝、以個人為中心等明顯的缺點。〔3〕雖然該群體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但是由于智育仍占據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迫使其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例如:為了不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都十分重視早期教育。〔4〕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情結與獨特的家庭成長環境讓有些獨生子女群體喜歡爭強好勝、以自己為中心。
2.在行為習慣維度上。獨生子女群體在勞動方面不夠勤勞自主、喜歡依靠父母是很多學者們的共識。少年兒童不做家務,不善合作,〔5〕班級集體協作任務時不愿多打掃者比比皆是。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遠離勞動,節儉勤勞等最基本優秀品質在其身上消失殆盡。
3.道德價值取向維度上。責任感的缺乏和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比較突出。獨生子女大學生表現出更強烈的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在他們心目中“我”就應該是大家關心和關注的中心,大家就應該為我這樣的好孩子服務。〔6〕在和朋友交往過程中缺乏真誠,不愿意為伙伴服務,不合群問題初現端倪。
4.在社會關系維度上。城鎮中樓房式家居環境以及社會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同輩群體交往的缺失。〔7〕隨著城鎮化的加快,“獨生”、“獨門”、“獨戶”已是普遍現象,獨生子女缺乏與同齡群體交往的機會,〔8〕迫使鄰里之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獨生子女以“獨生”為基本特點,沒有兄弟姐妹,這就先天地決定了獨生子女社會關系的相對簡單化。〔9〕
5.在價值觀維度上。經濟發展與物質水平的提高及大眾傳媒在不同程度上對獨生子女群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價值觀沖擊。首先,不少獨生子女熱衷于追逐潮流并帶有拜金主義的傾向,相對富裕的家庭環境成為滋生過度消費、奢侈品消費等現象的溫床。其次,獨生子女群體戀愛觀、婚姻觀受到強大的傳統思想沖擊,表現更為開放的自我意識。最后,網絡環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很大影響,而且對學生的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10〕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大眾傳媒帶動新潮誘人的網絡游戲、良莠不齊的媒體信息鋪天蓋地的進入公民生活,自我約束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價值觀極易扭曲顛覆,因此淡薄了道德意識,在為所欲為的沖動下做出不良道德行為的事情屢見不鮮。
隨著獨生子女道德教育問題的出現,如何培養獨生子女道德意識、提高獨生子女道德觀念,避免青少年犯罪,保證其擁有健康成長環境、和諧充盈的人生,相關的道德教育研究備受重視。
1.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目標的定位。對獨生子女道德的科學研究,對于學校而言,促使教師因材施教,把握教育的主動權;對于家庭而言,以改變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處為目標;對于獨生子女個人而言,克服自身不足,改善人際關系。〔11〕因此,改善獨生子女群體在學校、家庭、社會活動中的道德行為,促進其健康成長,是獨生子女群體道德教育的目標。
2.獨生子女道德教育內容體系建構。獨生子女群體道德教育的內容既包括培養其獨立自主、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勤勞節儉、寬容謙讓、與鄰里和睦相處的個人品德,也包括培養其團結協作、熱愛集體、樂于奉獻的社會公德。
3.學校獨生子女道德教育模式建構。
第一,獨生子女道德教育要求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多樣化。教育者必須意識到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要適應獨生子女的身心特點及不斷變化的社會要求。例如,有學者提出可以建立不同于非獨生子女群體的“個別化”道德教育模式。
第二,改變傳統灌輸型德育模式占主流的局面,發揮活動道德教育模式中集體的作用。學校教育中,教師大多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授課方式,照本宣科地把已有的知識傳輸給學生,而不是潛移默化地讓學生試著自己去尋求答案。〔12〕而形式多樣的活動、活力四射的社團及興趣小組,可以促使學生從“單打獨斗、自我中心”轉向為“分工合作、融入集體”,告別“孤家寡人”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幫助他們養成尊重他人、協同合作的品質。
4.學校獨生子女道德教育方法建構。
第一,對學校德生子女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有以下特點:每所學校、每個班主任都根據各自的實際創設出自己獨特的道德教育方式,以達到教育的最佳狀態。〔13〕各校之間相互學習摸索適合本地區孩子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傳統道德教育方式的沿用受到研究者們的評判,可以采用一套適合于獨生子女的道德教育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例如:正面教育和側面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呼應等。
第二,“心理咨詢”也成為獨生子女道德教育輔助方法之一。以班主任為中心的心理健康咨詢站的建立,〔14〕使和學生敞開心扉面對面的近距離交談成為可能,給獨生子女提供與其他人交往相處、成為知心朋友的機會和載體,身處融洽和諧的氛圍,學生懂得分享便水到渠成。
5.家庭獨生子女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由于教育者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強行灌輸給受教育者,結果剝奪獨生子女道德自我成長的機會。〔15〕提高家長對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的認識就必須轉變家庭道德教育觀念,許多學者對及早施教、逆境教育、堅持家庭成員的平等、家長以身作則、提高家長的素質水平從而提升家庭德育時效性等諸多要求達成共識。借鑒西方家庭教育經驗,提高家庭德育的水平,〔16〕也是家庭道德教育中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德國,通過“雙親學校”的設立讓家長進行家庭道德教育方面的系統學習;巴西政府則要求青年男女在結婚前就要較系統地學習將來進行子女家庭教育的知識與方法等。更有學者指出,巧妙利用獨生子女對家長的依賴,激發獨生子女的道德潛能,〔17〕以及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進行利益分配的訓練,在分配過程中鍛煉孩子解決利益沖突和道德選擇的能力。
5.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策略研究。第一,匯集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獨生子女群體的社會化。充分利用同輩群體潛移默化的影響,鼓勵其主動與同齡伙伴交往,建立健康的學習、游戲關系。重視鄰里關系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同齡伙伴融洽相處,獨生子女個體社會關系與道德發生的矛盾便迎刃而解。第二,建構學校一家庭一社區三維互動的德育系統。學校、家庭、社會三面在獨生子女道德教育上側重點不同,各有千秋。三者是一個有機的耦合系統,從三方面力量全力配合、交錯,發揮道德教育的優勢。〔18〕
首先,對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圍逐年擴大。早期研究僅局限于獨生子女的學前期教育,關注點多為孩子的性格習慣,后期研究開始透視學校生活下、社會關系下除性格習慣之外的包括孩子的道德意識、道德價值取向等視角的研究。研究者從執教教師逐步向專業的專家學者、碩博士,研究從感性分析層面向深層次的理性剖析轉向。
其次,研究中存在“四多”、“兩少”現象。“四多”是指:研究中存在理論分析多、研究經驗過多、重復性研究較多、缺點研究多。現有各研究中缺乏積累、比較和借鑒,重復性研究較多。〔19〕觀念與方法上的創新導致很多觀點老生常談,多是采用簡單的邏輯思辨方法。在獨生子女道德培養方式、方法論上研究過于泛化。例如:在學校道德教育培養模式中,有學者提出建立區別于非獨生子女群體的、從而適應獨生子女群體特點的道德意識培養模式,而能夠提出具體建構策略并加以闡述的學者較少。而在獨生子女群體道德發展特點方面,過于關注他們的缺點,較少提及獨生子女的道德優點。例如,獨生子女群體更自信、更主動并且權利意識較強、敢于平等的與長輩對話等經常被忽略。“兩少”體現為:實證研究、比較研究少。近年來對獨生子女道德教育研究學術性研究占據主流地位,而調查、實證研究所占比例較小。有的調查研究選取的樣本量少,得出的結論過于簡單、片面,甚至有些是錯誤的,缺乏信度和效度。多數實證研究屬于描述性的研究,缺乏對現象原因的解釋性分析。〔20〕
最后,擴大研究樣本、加強系統性、比較研究,注重實證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樣本容量的合理擴大,才能使研究結論具有說服力;研究方法的科學化,才能使研究結論具有信度和效度。加強系統研究,把獨生子女道德發展特點進行不同階段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獨生子女道德發展變化規律,通過不同年齡階段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可以更好地凸顯獨生子女的心理特征。
注釋:
〔1〕劉清蘭,姚桂芝.學前期獨生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對其成長的作用 〔J〕.大慶社會科學,1988(4):73-76.
〔2〕安云鳳.家庭道德教育與人才培養〔J〕.道德與文明,1990 (1): 23-25.
〔3〕〔6〕〔14〕姚旺.淺談獨生子女的學校德育問題〔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0):40-41.
〔4〕陳森斌,劉爽.第一代獨生子女教育觀研究 〔J〕.蘭州學刊, 2012 (12): 137-144.
〔5〕祝浩軍,朱炳炎,史運苗.開發養德課程創新管理育人——小公民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J〕.科技致富向導,2013(5): 110.
〔7〕陳玲,李化樹.獨生子女同輩群體交往缺失引發的德育思考 〔J〕 .現代教育科學, 2007 (8): 88-89.
〔8〕韓玲,李小琴.淺談青年獨生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1(2):9-10.
〔9〕段文閣.個體社會關系與道德發生——兼論獨生子女的社會關系與道德生成 〔J〕.齊魯學刊,1999(5):112-115.
〔10〕嚴家怡,顏農秋.網絡環境下獨生子女大學生道德失范研究 〔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5-58.
〔11〕〔20〕郝克明.中國獨生子女群體實證研究 〔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371.
〔12〕曹夢雪.當代我國獨生子女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研究 〔D〕.煙臺:魯東大學,2013:26.
〔13〕羅曉紅.淺談獨生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J〕.甘肅教育,2013 (14): 29.
〔15〕董俊.我國獨生子女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實現對策探析〔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2 (1): 117-119.
〔16〕〔18〕趙紅麗.當代中國獨生子女家庭德育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33.
〔17〕殷冬玲.獨生子女道德潛能的激發 〔J〕.科教文匯 (上半月), 2006 (9): 207-208.
〔19〕趙曉會.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 〔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