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芳 沈文琴 石 藝 徐春榮 趙 霜 許玉巧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計劃生育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同時,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鎮,致使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利用率低。為此,我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小規模學校成為被撤并的主要對象。2000年到2010年,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1〕許多地區采取“一刀切”的調整措施,給農村教育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2006年,教育部提出 “對于低學齡兒童上學道路偏遠、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學或教學點”。〔2〕但是,許多地方仍未停止布局調整的步伐,上學難問題日益突出。2012年,國務院下發 《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 (以下簡稱 《調整意見》),提出 “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 “在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備案之前,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3〕學校布局調整政策呈現 “強調撤并—適度保留—停止撤并”的轉變,表明國家已開始對布局調整政策進行反思,逐漸關注并重視小規模學校的發展。
農村小規模學校是適應偏遠農村適齡學生人數少的客觀情況而設置的規模較小的學校。〔4〕雷萬鵬、張雪艷參照國外標準,結合我國各地布局調整情況,提出以100人作為小規模學校的底線標準。〔5〕《調整意見》也明確指出:“對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保證其正常運轉。”〔6〕因此,本研究以100人作為小規模學校的界定標準。
此次調研共涉及20個省份,68個市縣,123個鄉鎮,涵蓋224個村莊,143所學校。調研過程中使用的調查問卷分為家長卷和教師卷,其中回收有效家長問卷681份,教師問卷411份,關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問卷分別有283份和61份。同時,調研組設計的訪談提綱分別針對教師、學生、家長、村委會或社區代表、中心校校長、小規模學校校長等,調研完成427例具體訪談。
為更好地了解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生存現狀,筆者以小規模學校和非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及學生家長為主要研究對象,選取有效教師問卷122份 (其中小規模學校教師和非小規模學校教師各61份)和家長問卷566份 (其中小規模學校學生家長和非小規模學校學生家長各283份)進行分析。
1.學校規模小,山區比例大
本次調研涵蓋49個小規模學校,統計發現:校均年級數4.1,校均班級數4.3,校均學生數59.4人,班均學生數13.6人,其中有18.4%的學校班級平均人數低于10人。此外,就地域而言,半數以上小規模學校處于地形復雜且交通不便利的農村和山區。
2.教師來源以本地為主
小規模學校教師來源為:本村65.6%,本鄉鎮及其他村人23.0%,本縣其他鄉鎮人8.2%,其他縣市人3.3%。而非小規模學校教師來源為:本村6.6%,本鄉鎮及其他村人45.9%,本縣其他鄉鎮人39.3%,其他縣市人8.2%。
1.學校與家長的關系
(1)電話、家訪、非正式訪談為主要溝通方式。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與家長溝通方式主要為電話聯系、家訪,而非小規模學校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方式多樣,且沒有明顯的傾向性。調研中發現,小規模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更多的是非正式交流,如偶遇閑聊,二者之間的互動體現了鄉村中 “熟人社會”的生活。
(2)家校距離是家長進行教育選擇的主要考慮因素。許多家長明確表示,選擇小規模學校主要出于學校離家較近的考慮。數據顯示,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家校距離平均為0.7公里,最遠距離為2公里,上學所需要的平均步行時間為16分鐘,大多數學生半天回家一次。非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家校距離平均為5.3公里,最遠距離為15公里,上學平均時間為車程31分鐘,因此許多學生選擇在校寄宿。
(3)一村一校的布局方式更為家長青睞。關于學校的布局,43.2%的家長認為一村一校的設點方式比較好,34.8%的家長支持聯村辦學、村里設教學點,贊成集中在城鎮辦學的家長僅有21.3%。訪談進一步發現,許多家長出于安全、方便、減少開支的考慮,希望孩子能就近入學。
2.學校與村委會的關系
(1)相互滲透型。小規模學校與村委會之間的相互滲透主要體現為二者之間相互掛職,村委會參與并負責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例如貴州省盤縣田有龍村,村委會為學校教師提供辦公室,并管理學校教學等工作。教學點中的兩位老師在村委會掛職,同時村委會委員在學校中兼任調解委員,在教學點和村民間起到 “橋梁”作用。
(2)相互幫扶型。幫扶關系主要體現為村委會與學校在人、財、物等方面的相互支持,如村委會為學校購置教學用品、維修桌椅板凳、負責學校的水電費等,其幫扶程度主要由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決定。學校對村委會的幫扶,主要表現為場所的提供,活動的參與等。如河北省涉縣上清涼小學,每年都會在春節社火活動中將學校樂隊表演帶到民間,豐富當地村民的業余生活。
(3)互不干涉型。國家提出農村義務教育實行 “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7〕的管理體制。因此,許多經濟壓力較大的村,便不再向學校投入任何資源,學校與村委會之間也不存在其他接觸。
3.學校與上級管理者的關系
在學校撤并的大潮中,為了方便管理,各地區相繼形成了 “教育局—中心校 (教委、教育站)—中心小學—小規模學校”的管理格局。中心校多為鄉鎮教育管理機構,統籌負責各鄉鎮的教育發展;中心小學多為鄉鎮重點小學,負責管理當地其他小規模學校。在具體實施中,各鄉鎮依據學校數量的多少,形成適宜的管理結構:鄉鎮學校較多的地區便由中心校委托中心小學管理;鄉鎮學校數量不多的直接由鄉鎮級的中心校負責;也有的地區將中心校下設在鄉鎮中學,由校長負責鄉鎮整體教育的發展,副校長負責本校區學校教育的發展。
1.學校生源不足,基礎設施差
充足穩定的生源是學校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調研發現,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校均學生57名;班均學生13.6名,其中有18.4%學校的班均人數低于10人,而非小規模學校班均學生則在50人左右。
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小規模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樓、運動場、廁所等,但這些設施大多陳舊簡陋,缺乏維護,很多達不到國家標準。統計教師教學輔助工具使用情況發現,在傳統的粉筆和黑板、實物教具的使用頻率方面,農村小規模學校與非小規模學校無明顯差距;在投影儀、多媒體的使用率方面,農村小規模學校遠低于非小規模學校。
2.師資問題突出
(1)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師資水平直接影響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質量,調研發現,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缺乏,主要表現為結構性缺乏,特別是音體美、英語和計算機等專業教師不足。學校在配備教師過程中,未充分考慮教師的專業性,忽視了教師學科方向的合理配置,很多教師承擔多個年級多種科目的教學任務,造成學校教學缺乏針對性、專業性。
(2)師資結構不合理。表現為:①代課教師比重較大。整體來看,公辦教師在兩類學校中都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小規模學校代課教師的比例遠高于非小規模學校。對比分析發現,在小規模學校,公辦教師 (在編教師)比例為75.4%,代課教師比例為23.0%。在非小規模學校內,公辦教師比例為93.4%,代課教師比例為3.4%。②中老年教師居多。調查表明,小規模學校教師年齡在45歲及以下僅占29%,45歲以上占71%,平均年齡超過46歲;而非小規模學校內,教師年齡在45歲及以下占80%、45歲以上占20%,平均年齡36.5歲。③高學歷教師少。小規模學校教師整體學歷水平較低,高學歷教師嚴重缺乏。據調查,小規模學校教師高中 (中專)及以下學歷占小規模學校教師總體的50.9%,而在非小規模學校內,同等學歷教師僅占教師總體的8.2%。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學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
3.外部支持力度低
(1)教育資金不足,延期撥付。在調研中,有不少教學點負責人表示教育經費在撥付過程中存在克扣現象,突出表現為中心校按實際人數而非按100人標準劃撥教育經費。此外,中心校對小規模學校的經費劃撥并非一次性到賬,限制了小規模學校的生存發展。
(2)上級管理者重視不夠,資源配置處于弱勢。在管理方面,中心校負責向村級學校調派教師和各種教學資源。但由于小規模學校處于邊緣位置,管理者多認為優質教學資源在小規模學校難以發揮作用,致使更多的資源流入了中心小學。因此,絕大部分小規模學校師資不能得到更新,英語、音體美等專任教師在小規模學校幾乎沒有。
1.潛在生源不足,生源流失嚴重
隨著出生率下降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里年輕住戶日益減少,學校的潛在生源日益減少。同時,由于學校辦學條件有限,課程開設不齊全,教師學歷不高,部分家長容易產生 “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差”的想法,導致小規模學校對家長和學生的吸引力不斷降低,造成學校生源進一步流失,小規模學校面臨著 “自然消亡”的困境。
2.教育經費不足,特殊需求被忽視
調研發現,教育經費管理體制中存在以下問題:①經費的來源及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經費獲取渠道單一。②教育經費以人數為標準的均等化劃撥,未考慮到小規模學校基礎條件差的特殊需求,導致其開支遠大于收入,經費缺口大。③經費使用狀況的監督機制和相關的問責機制不健全,存在挪用教育經費的現象。
3.學校整體條件較差,難以吸引優秀師資
小規模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多在農村、山區,交通不便利,生活條件差,經濟水平低,工資低且工作量大,許多教師不愿意前來任教。調研數據顯示,55.8%的小規模學校教師年收入低于15000元,他們平均每人帶3.4門課,每周上21.4節課,每人需帶1.7個班級,涉及1.7個年級。小規模學校教師不僅每天平均需要2.8個小時的時間用于班級和教學管理,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較高比例的貧困兒童和留守兒童,其工作量遠大于非小規模學校教師。
4.上級管理者重視度不高,師資配置不公平
地方教育局在配置教師時,優先考慮城鎮學校的需求,將優秀教師、年輕教師優先分配給城鎮學校,有時甚至會把小規模學校的優秀教師調往縣城,導致小規模學校優秀師資流失嚴重。另外,由于小規模學校教師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優秀師資流失情況加劇。
首先應解決政策中對小規模學校定位模糊的問題。農村小規模學校 “小”但并不一定 “差”,制定政策時,應真正了解小規模學校作為獨立個體的發展需求。針對分布在不同地區,不同自然環境中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國家政策的制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據學校的教學質量、社區認同度、交通狀況和生源狀況等因素,對其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防止出現 “一刀切”的情況。此外,制定小規模學校相關政策應盡量具體化,對于相關的建議和執行辦法應給出明確的規定和詳細的操作引導,使小規模學校的發展能夠有章可循;同時要避免大而空的條文,彈性適度,防止執行者曲解條文,任意發揮。
首先,經費劃撥要根據學生人數分層劃撥。以人數為依據,兼顧特殊地區的情況,促進教育資源適當向農村、山區的小規模學校傾斜,彌補這些學校基礎條件差等缺陷。貧困地區教師的工資可以適當高于基本標準;對規模較小、交通不便的學校應給予特殊的經費照顧,為學校吸引更多的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其次,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管,保證其支出用于教育。教育經費應用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設備的更新完善,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還可將經費用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與素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和使用應置于公共監督之下,對違法違紀者要追究其責任。
再次,拓寬教育經費來源,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提高社會力量在小規模學校建設中的參與度、支持度,尤其是要發揮社會熱心人士對小規模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
農村小規模學校可從非政府組織中汲取發展的力量,加強村校聯系、家校聯系,促進村與校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強家長對小規模學校及教師的認同感。
第一,建立家校溝通交流機制。應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促進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取得家長對學校教師工作的支持。可以通過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增加家長對學校日常工作的了解,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現,也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
第二,建立村校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小規模學校不僅為農村培養下一代,還作為村落的文化中心對村民的知識、文化有一定的輻射作用,甚至扮演著村落精神信仰的角色。小規模學校要實現這些育人的目標必須有其相應的條件和環境,因此與之關系密切的村委會應支持小規模學校的發展。
1.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建設
加強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是小規模學校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調研發現,小規模學校整體硬件設施較差,許多校舍建設 (如生均教室、宿舍、食堂等)未達標;教學設備配置不到位,設備陳舊。具體操作中,地方教育部門可根據行政劃分,逐步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硬件設施進行考核,對需要維修和建設的學校開設 “綠色通道”,給予專項資金,保障地方學生在教育起點上的公平。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應保障充足的師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工作量大、任務重,邊遠貧困山區學校師資嚴重不足。一方面,可利用 “農村學校教師特崗計劃”或大學生支教計劃,對支教教師給予必要的交通、食宿等補貼,并以此作為教師職務晉升和評優的重要條件,吸引更多人從事農村教育,補充農村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可建立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促進城鄉師資流動。如落實 “聯校走教”、中心校與小規模學校 “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這對于減輕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補充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資源十分有效。
其次,應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盡快出臺農村教師的優惠政策,解決教師待遇低的問題。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艱苦地區教學點工作的教師,享受的津貼應進一步提高,確保教師隊伍穩定并留住骨干教師,保證偏遠農村地區的孩子能享受到優質教育。
再次,應增強教師的培訓力度。一方面,要加強對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培訓投入,同時市級以上的培訓機會可適當向其傾斜,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農村小規模學校中留守兒童占較大比例,還要加強教師管理能力和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注釋:
〔1〕李婧.“后撤點并校時代”農村教育何去何從? 〔EB/OL〕 . 〔2012-11-19〕 .http: //news.sohu.com/20121119/n357975903.shtml.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切實解決農村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地區中小學生上學遠問題有關事項的通知 〔EB/OL〕.〔2006-6-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1/201001/81819.html.
〔3〕 〔6〕國務院辦公廳文件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 〔EB/OL〕.〔2012-9-6〕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2/201209/141774.html.
〔4〕趙丹,范先佐.國外農村小規模學校研究綜述 〔J〕.外國教育研究,2012 (2):98-105.
〔5〕雷萬鵬,張雪艷.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分類發展政策〔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1 (6): 7-11.
〔7〕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 〔EB/OL〕.〔2005-8-13〕 .http: //www.gov.cn/zwgk/2005-08/13/content_22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