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有學等
摘 要:利用數值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非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采用天氣學診斷方法,從大尺度環流背景、影響系統、物理量場等方面,對臨汾市2013-05-22—23強對流天氣過程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西風槽東移帶來的冷空氣與低層暖濕氣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區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渦橫切變線是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且抽吸作用明顯;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我市處在K指數≥35,CAPE 600-700區,其潛在不穩定能量較大,可能產生的垂直速度也較大;云圖上β中尺度特征明顯,對流云團首先在低渦切變線西側形成,隨著低渦切變線東北移,對流云團迅速發展東移,這些都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響系統。雷達強度回波上表現為塊狀回波,>45 dbz的雷達回波與暴雨落區對應較好;EC細網格、T639高分辨率預報產品對對流性天氣特征物理量(K指數、CAPE、T-Td)指導意義明顯,可將其作為對流性天氣短期預報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強對流天氣;診斷;云圖;雷達回波特征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0-0136-03
2013-05-22T08:00—2013-05-23T08:00,臨汾市出現了一次強對流性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和冰雹,這在5月份實屬罕見。此次強對流性天氣過程短期預報偏弱,21日和22日僅預報有分布不均陣雨或雷陣雨。本文運用數值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非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對此次強對流性過程進行分析,試圖找出預報失誤的技術原因,旨在總結此類強對流性天氣預報的著眼點,進一步提高強對流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防災減災能力。
1 天氣實況
1.1 降水實況
2013-05-22T08:00—2013-05-23T08:00,全市出現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和冰雹,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測站過程平均降水量為35.5 mm,其中,堯都區、侯馬、蒲縣、鄉寧、安澤、襄汾的局部地區出現暴雨,堯都區測站降水量為47.3 mm。堯都區賈得鄉出現冰雹,過程持續7 min,冰雹直徑達0.5 cm。小麥受災面積約為666.7 hm2;葡萄受災面積約為46.7 hm2;蘋果樹受災面積約為46.7 hm2,每公頃損失近15 000元;蔬菜受災面積超過20 hm2。
另外,從T639高分辨率2013-05-21T08:00起報2013-05-22T-Td預報場、K指數預報、散度場的情況來看,對2013-05-22我市南部和東部的強降水預報都有明顯的指示意義。
6 預報失誤分析
2013-05-21T08:00預報:22日,晴轉多云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
2013-05-22T08:00預報:多云轉陰,有分布不均的陣雨或雷陣雨。
2013-05-22T20:00預報:未來6 h,全市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
我們對過程的臨近預報量級把握得較好,從實況和預報的結果來看,降水的落區和過程開始時間與實際情況都基本吻合,不足的是對降水的短期預報量級和落區把握不準。由于EC粗網格2013-05-20預報我市21—23日850 hPa溫度均在24 ℃以上,而且21日我市大部分縣市出現了35 ℃以上的高溫天氣,由此可認為,22日溫度仍然偏高,東移系統較弱,伴有分布不均的陣雨或雷陣雨。另外,做08時預報,只能得到前一日20時的常規資料,對22日對流性天氣中尺度環境場條件搞不清楚,所以,未考慮會出現暴雨。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分析EC,JP,T639,NCEP等細網格數值預報產品得以解決。
7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結論:①此次區域性暴雨過程,降水范圍廣、時間集中、強度大、危害性強。在5月份實屬罕見(1983-05-14,14個站出現暴雨)。②500 hPa西風槽東移帶來的冷空氣與低層暖濕氣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區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渦橫切變線是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③物理場分析表明,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且抽吸作用明顯,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我市處在K指數≥35,CAPE 600-700區,其潛在的不穩定能量較大,可能產生的垂直速度也較大。④云圖上β中尺度特征明顯,對流云團首先在低渦切變線西側形成,隨著低渦切變線東北移,對流云團迅速發展東移,這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響系統。雷達強度回波上表現為塊狀回波,>45 dbz的雷達回波與暴雨落區對應較好。⑤預報難點是對對流性天氣強度和落區把握不準。這次EC細網格、T639高分辨率預報產品對對流性天氣特征物理量(K指數、CAPE、T-Td)的指導意義明顯,盡管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可以作為對流性天氣短期預報關注的重點,所以,要改變預報思路,改進強對流天氣概念模型和物理量指標。
參考文獻
[1]苗愛梅,董春卿,張紅雨,等.“08.11”暴雨過程中MCC與一般暴雨云團的對比分析[J].高原氣象,2012,31(3).
[2]郭虎,段麗,楊波,等.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氣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3).
[3]崔晶,張豐啟,呂守敏.連續暴雨過程β中尺度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氣象,2005,31(10).
[4]戴有學,史海萍,張臨平,等.2001年7月27日臨汾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分析[J].山西氣象,2003,2(63).
〔編輯:白潔〕endprint
摘 要:利用數值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非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采用天氣學診斷方法,從大尺度環流背景、影響系統、物理量場等方面,對臨汾市2013-05-22—23強對流天氣過程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西風槽東移帶來的冷空氣與低層暖濕氣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區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渦橫切變線是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且抽吸作用明顯;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我市處在K指數≥35,CAPE 600-700區,其潛在不穩定能量較大,可能產生的垂直速度也較大;云圖上β中尺度特征明顯,對流云團首先在低渦切變線西側形成,隨著低渦切變線東北移,對流云團迅速發展東移,這些都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響系統。雷達強度回波上表現為塊狀回波,>45 dbz的雷達回波與暴雨落區對應較好;EC細網格、T639高分辨率預報產品對對流性天氣特征物理量(K指數、CAPE、T-Td)指導意義明顯,可將其作為對流性天氣短期預報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強對流天氣;診斷;云圖;雷達回波特征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0-0136-03
2013-05-22T08:00—2013-05-23T08:00,臨汾市出現了一次強對流性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和冰雹,這在5月份實屬罕見。此次強對流性天氣過程短期預報偏弱,21日和22日僅預報有分布不均陣雨或雷陣雨。本文運用數值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非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對此次強對流性過程進行分析,試圖找出預報失誤的技術原因,旨在總結此類強對流性天氣預報的著眼點,進一步提高強對流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防災減災能力。
1 天氣實況
1.1 降水實況
2013-05-22T08:00—2013-05-23T08:00,全市出現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和冰雹,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測站過程平均降水量為35.5 mm,其中,堯都區、侯馬、蒲縣、鄉寧、安澤、襄汾的局部地區出現暴雨,堯都區測站降水量為47.3 mm。堯都區賈得鄉出現冰雹,過程持續7 min,冰雹直徑達0.5 cm。小麥受災面積約為666.7 hm2;葡萄受災面積約為46.7 hm2;蘋果樹受災面積約為46.7 hm2,每公頃損失近15 000元;蔬菜受災面積超過20 hm2。
另外,從T639高分辨率2013-05-21T08:00起報2013-05-22T-Td預報場、K指數預報、散度場的情況來看,對2013-05-22我市南部和東部的強降水預報都有明顯的指示意義。
6 預報失誤分析
2013-05-21T08:00預報:22日,晴轉多云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
2013-05-22T08:00預報:多云轉陰,有分布不均的陣雨或雷陣雨。
2013-05-22T20:00預報:未來6 h,全市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
我們對過程的臨近預報量級把握得較好,從實況和預報的結果來看,降水的落區和過程開始時間與實際情況都基本吻合,不足的是對降水的短期預報量級和落區把握不準。由于EC粗網格2013-05-20預報我市21—23日850 hPa溫度均在24 ℃以上,而且21日我市大部分縣市出現了35 ℃以上的高溫天氣,由此可認為,22日溫度仍然偏高,東移系統較弱,伴有分布不均的陣雨或雷陣雨。另外,做08時預報,只能得到前一日20時的常規資料,對22日對流性天氣中尺度環境場條件搞不清楚,所以,未考慮會出現暴雨。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分析EC,JP,T639,NCEP等細網格數值預報產品得以解決。
7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結論:①此次區域性暴雨過程,降水范圍廣、時間集中、強度大、危害性強。在5月份實屬罕見(1983-05-14,14個站出現暴雨)。②500 hPa西風槽東移帶來的冷空氣與低層暖濕氣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區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渦橫切變線是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③物理場分析表明,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且抽吸作用明顯,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我市處在K指數≥35,CAPE 600-700區,其潛在的不穩定能量較大,可能產生的垂直速度也較大。④云圖上β中尺度特征明顯,對流云團首先在低渦切變線西側形成,隨著低渦切變線東北移,對流云團迅速發展東移,這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響系統。雷達強度回波上表現為塊狀回波,>45 dbz的雷達回波與暴雨落區對應較好。⑤預報難點是對對流性天氣強度和落區把握不準。這次EC細網格、T639高分辨率預報產品對對流性天氣特征物理量(K指數、CAPE、T-Td)的指導意義明顯,盡管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可以作為對流性天氣短期預報關注的重點,所以,要改變預報思路,改進強對流天氣概念模型和物理量指標。
參考文獻
[1]苗愛梅,董春卿,張紅雨,等.“08.11”暴雨過程中MCC與一般暴雨云團的對比分析[J].高原氣象,2012,31(3).
[2]郭虎,段麗,楊波,等.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氣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3).
[3]崔晶,張豐啟,呂守敏.連續暴雨過程β中尺度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氣象,2005,31(10).
[4]戴有學,史海萍,張臨平,等.2001年7月27日臨汾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分析[J].山西氣象,2003,2(63).
〔編輯:白潔〕endprint
摘 要:利用數值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非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采用天氣學診斷方法,從大尺度環流背景、影響系統、物理量場等方面,對臨汾市2013-05-22—23強對流天氣過程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500 hpa西風槽東移帶來的冷空氣與低層暖濕氣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區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渦橫切變線是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且抽吸作用明顯;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我市處在K指數≥35,CAPE 600-700區,其潛在不穩定能量較大,可能產生的垂直速度也較大;云圖上β中尺度特征明顯,對流云團首先在低渦切變線西側形成,隨著低渦切變線東北移,對流云團迅速發展東移,這些都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響系統。雷達強度回波上表現為塊狀回波,>45 dbz的雷達回波與暴雨落區對應較好;EC細網格、T639高分辨率預報產品對對流性天氣特征物理量(K指數、CAPE、T-Td)指導意義明顯,可將其作為對流性天氣短期預報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強對流天氣;診斷;云圖;雷達回波特征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0-0136-03
2013-05-22T08:00—2013-05-23T08:00,臨汾市出現了一次強對流性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和冰雹,這在5月份實屬罕見。此次強對流性天氣過程短期預報偏弱,21日和22日僅預報有分布不均陣雨或雷陣雨。本文運用數值預報產品、常規觀測資料、非常規觀測資料(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區域自動站等資料)對此次強對流性過程進行分析,試圖找出預報失誤的技術原因,旨在總結此類強對流性天氣預報的著眼點,進一步提高強對流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防災減災能力。
1 天氣實況
1.1 降水實況
2013-05-22T08:00—2013-05-23T08:00,全市出現了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氣過程,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和冰雹,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測站過程平均降水量為35.5 mm,其中,堯都區、侯馬、蒲縣、鄉寧、安澤、襄汾的局部地區出現暴雨,堯都區測站降水量為47.3 mm。堯都區賈得鄉出現冰雹,過程持續7 min,冰雹直徑達0.5 cm。小麥受災面積約為666.7 hm2;葡萄受災面積約為46.7 hm2;蘋果樹受災面積約為46.7 hm2,每公頃損失近15 000元;蔬菜受災面積超過20 hm2。
另外,從T639高分辨率2013-05-21T08:00起報2013-05-22T-Td預報場、K指數預報、散度場的情況來看,對2013-05-22我市南部和東部的強降水預報都有明顯的指示意義。
6 預報失誤分析
2013-05-21T08:00預報:22日,晴轉多云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
2013-05-22T08:00預報:多云轉陰,有分布不均的陣雨或雷陣雨。
2013-05-22T20:00預報:未來6 h,全市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
我們對過程的臨近預報量級把握得較好,從實況和預報的結果來看,降水的落區和過程開始時間與實際情況都基本吻合,不足的是對降水的短期預報量級和落區把握不準。由于EC粗網格2013-05-20預報我市21—23日850 hPa溫度均在24 ℃以上,而且21日我市大部分縣市出現了35 ℃以上的高溫天氣,由此可認為,22日溫度仍然偏高,東移系統較弱,伴有分布不均的陣雨或雷陣雨。另外,做08時預報,只能得到前一日20時的常規資料,對22日對流性天氣中尺度環境場條件搞不清楚,所以,未考慮會出現暴雨。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分析EC,JP,T639,NCEP等細網格數值預報產品得以解決。
7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結論:①此次區域性暴雨過程,降水范圍廣、時間集中、強度大、危害性強。在5月份實屬罕見(1983-05-14,14個站出現暴雨)。②500 hPa西風槽東移帶來的冷空氣與低層暖濕氣流共同作用是形成區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700 hPa低渦橫切變線是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③物理場分析表明,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且抽吸作用明顯,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我市處在K指數≥35,CAPE 600-700區,其潛在的不穩定能量較大,可能產生的垂直速度也較大。④云圖上β中尺度特征明顯,對流云團首先在低渦切變線西側形成,隨著低渦切變線東北移,對流云團迅速發展東移,這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影響系統。雷達強度回波上表現為塊狀回波,>45 dbz的雷達回波與暴雨落區對應較好。⑤預報難點是對對流性天氣強度和落區把握不準。這次EC細網格、T639高分辨率預報產品對對流性天氣特征物理量(K指數、CAPE、T-Td)的指導意義明顯,盡管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可以作為對流性天氣短期預報關注的重點,所以,要改變預報思路,改進強對流天氣概念模型和物理量指標。
參考文獻
[1]苗愛梅,董春卿,張紅雨,等.“08.11”暴雨過程中MCC與一般暴雨云團的對比分析[J].高原氣象,2012,31(3).
[2]郭虎,段麗,楊波,等.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氣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3).
[3]崔晶,張豐啟,呂守敏.連續暴雨過程β中尺度大暴雨的成因分析[J].氣象,2005,31(10).
[4]戴有學,史海萍,張臨平,等.2001年7月27日臨汾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分析[J].山西氣象,2003,2(63).
〔編輯:白潔〕endprint